桀骜不驯的蒙古,那片辽阔的草原,曾是中原王朝的心头之患。从秦汉直至明朝,中原与草原之间矛盾重重,双方你来我往,谁也难以彻底占据上风。就在明朝朝野对付蒙古人的斗争愈演愈烈之时,清朝突然崛起,局面出现了惊人的逆转。曾经对抗有加的蒙古竟在清朝手中渐渐变成了中国的核心领土,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清朝采取了何种神奇的手段,才能让那些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臣服归顺?一切的线索,也许都将由今天的故事娓娓道来。
一、明朝初期:草原威胁初除,蒙古归附有名无实
自秦汉以降,蒙古高原一直是中原王朝头疼的根源。那片草原辽阔无垠,遍布游牧民族,凶猛异常。他们骑射婴儿,马术过人,战斗力极强。征服他们,历代王朝付出了沉重代价。
明太祖朱元璋坐稳皇位后,着手解决蒙古草原的威胁。1372年,他亲率大军北伐,攻克了云州等重镇,迫使当时草原霸主纳哈出兵相助。双方在黄沙城会师,明军大捷,纳哈丧师。次年,双方在上谷再战,明军再胜,纳哈逃奔北疆。
1387年,朱元璋第五次北伐,兵临蒙古腹地沙苦海。经过多年征战,蒙古诸部终于臣服明朝,同时纳哈亦被活捉。明太祖册封纳哈为"西平王",岁赐银两黄金,安抚有加。朝廷在边境设置卫所招降游牧民众,许以优渥俸禄,以削弱蒙古力量。
就这样,明初蒙古力量被明军压制,君臣关系得以确立。然而这种臣属关系实际上名存实亡。明太祖虽然占尽上风,但终究无法在蒙古草原建立流官治理,只能采取间接统治的方式,即通过册封蒙古贵族实现对蒙古的管控。朝廷对蒙古并无实际管辖权,蒙古诸部仍保有高度自治,处于明朝的藩属地位。
明朝开国之初虽已画地为牢,但未来百余年间,双方矛盾愈加激化,朝野对蒙古的忌惮与日俱增。
二、土木堡之变:蒙古归顺转危为安,内部矛盾渐生
明朝中后期,蒙古诸部虽名义上臣属于明,但实际上早已摆脱明朝控制,对中原朝廷虚有其名。1449年,发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彻底改变了蒙古对明朝的臣属关系。
这一年,蒙古土默特部的俺答汗率领麾下十万铁骑直逼北京城下,扬言要夺取皇位。土默特人凶猛无匹,骁勇善战,明廷闻讯大惊失色。朱祁镇抬价止付岁钞,俺答大怒,决意进犯。幸而朝廷及时派遣使节赈济,双方和解。俺答退军时更是邀朝廷重臣观看"九章骑射",炫耀武力之威。
这一变故给明廷带来了沉重打击,让朝野震惊不已。这说明明朝对蒙古人的统治早已名存实亡,蒙古人已完全有能力集中力量反扑。面对强大的蒙古武力,明朝无能为力,只得继续采取册封的方式,安抚游牧者。
随后明廷开恩赏俺答"顺义王"号,岁赐金银珍宝。而俺答也坚持继续"岁贡朝贡",臣服于明。双方似乎恢复了表面上的王臣关系。但实际上,蒙古人已不再真心臣服,对明朝心怀叵测,内心渴望重夺昔日统治地位。
直至万历年间,俺答的继承人黄台吉横行无忌,侵掠明边陲。朝野上下震怒不已,痛斥"黄金贼"的所为。此后明朝加强边防,与蒙古爆发多次大规模冲突,相安无事的局面不复存在。
这一时期,蒙古游牧者虽暂时归顺于明,但内部矛盾却在酝酿滋生。一方面,蒙古上层对明朝的控制纯属虚名,他们实际已恢复独立自主地位,但又惧怕明朝过于强大,故表面维持臣属。另一方面,随着蒙古上层权力的不断加强,部落内部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尤其是在继承人和封地分配问题上,产生了剧烈的内讧。
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为清初后金人掌控蒙古,进而征服中原埋下了伏笔。
三、三娘子统一期:女主外戚专横跋扈,蒙古版图遭四分五裂
俺答死后,蒙古统治权落入其三娘子手中。这位蒙古贵妇心狠手辣,操纵大权,蒙古由此陷入动荡分裂的境地。
三娘子与俺答义子恰台吉的板升之争
俺答与三娘子所生的儿子名叫不他失礼。三娘子想要将蒙古草原西北部的板升地区划给不他失礼作为封地,但这片区域实际由俺答的义子恰台吉统治。恰台吉拒绝三娘子的决定,双方因此产生矛盾。
三娘子为私囊素子孙,与孙卜失兔夺嫡隙裂蒙古
俺答的长子黄台吉继承了顺义王的爵位。黄台吉去世后,他的长子扯力克应该顺理成章继承王位,但三娘子却怀私心,想要立自己的孙子囊素为新任顺义王。她匿藏了明朝所赐的王印和兵符,妄图将王位私自传给囊素。扯力克为此怀恨在心。
经过明朝斡旋,三娘子嫁给了扯力克,以化解矛盾。但囊素并未得到王位,板升地区则被划归俺答的儿子不他失礼。
1607年,扯力克逝世,他的孙子卜失兔在青海单方面自立为蒙古大汗,与三娘子亲孙囊素分庭抗礼,展开了残酷的王位之争。争斗不下,双方召集军队征战,蒙古陷入内战。
林丹汗反向西征,东西土默特彻底决裂
在内战期间,一支来自东蒙古的部落趁机西征,意图趁火打劫。他们统治者是着名的林丹汗。1628年,林丹汗的军队击败了卜失兔的重要军阀那木儿台吉,令卜失兔的势力大损。林丹汗因此得以控制大片蒙古腹地。
由于三娘子、囊素、卜失兔、林丹汗四方势力纷争不休,原本一统的蒙古草原被瓜分为东西两块,成为东西土默特。这几乎就注定了后来蒙古被满清所征服的命运。
在三娘子专横专制的统治下,一度强大统一的蒙古版图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四分五裂,四面受敌。正是这种内乱和分裂,为满清人攻陷蒙古,统一中国打开了方便之门。
四、皇太极大战林丹汗:铁木真王朝式微,蒙古被迫臣服
蒙古内战之际,后金族起家生员家族努尔哈赤开疆拓土,逐步崛起,嚣张跋扈。1616年,努尔哈赤在皇姑屯举行庆典,号令"我遵循祖宗制度,以立国为志"。这标志着后金君主打算建立一个新的政权。
1625年,努尔哈赤击败蒙古部落博洛尼耶,并迫使其臣服。紧接着,努尔哈赤又扫荡了东蒙古各部,使之尽数归附,被册封为"多罗皇帝"。从此后金在东蒙古地区建立起了一定的势力范围。
1627年,努尔哈赤病逝,其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志同志在父执,不甘心只统治狭小的边疆。他瞄准中原王朝明朝,伺机而动,先下手为强,攻打林丹汗部落为第一步。
林丹汗当时号令一方,他所部蛮横无理,凶残暴虐,为蒙古四大酋帅之一。1632年,皇太极亲率大军与林丹汗在霍林淖尔展开决战。林丹汗临阵溃败,被俘后被处以极刑。皇太极趁胜追击,将蒙古各部尽数纳入后金的版图。
1635年,皇太极挥师西征,攻破绥远和大同,使后金开疆拓土,步步扩大版图。此时蒙古已几乎尽归后金,只剩下卜失兔一支散兵游勇。
1636年,皇太极发布"十七条明理",规定诸部服从满洲,改信满文。丈夫须留发辫,违令者格杀勿论。满洲风俗被强加于蒙古,蒙古落入后金的统治。
1644年,后金入关,建立清朝,彻底收复了蒙古地区。从此,蒙古再也摆脱不了中央王朝的控制。在皇太极与林丹汗相持的几十年间,昔日骁勇善战、横扫中原的蒙古铁骑已渐行渐远,草原霸主的地位日薄黄昏。蒙古沦为后金的属地,从此臣服于北方新兴的中央王朝清朝。
五、满清统一蒙古:蒙古贵族被纳入朝权,草原臣服新主
清军入关后,蒙古各部随即臣服新朝。但清廷仍未放松对蒙古的戒备之心,因此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将蒙古纳入新的朝贡体系。
1)将蒙古分为理番、理绥两大归顺范围
顺治四年(1647年),清朝将蒙古划分为"理番地"和"理绥地"。"理番"指卫护沿边或属于内地的蒙古人。"理绥"则是指封疆大吏无力统驭的外地蒙古。
这个制度延续了明朝的藩番差等政策,对蒙古实行分而治之的安抚手段。朝廷对"理绥地"采取较为宽松的管理,只要求其定期向朝廷进贡牲口,而恪守归附大清即可。但对"理番地"的蒙古人进行了更加严厉的管制。
2)册封外戚显贵,纳入八旗制度
清世祖胤禛在位期间,统一了蒙古各部。为了统治蒙古,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首先,将蒙古上层贵族通过册封的方式纳入了满清贵族队伍,给予优厚俸禄和世袭爵位。如将卜失兔之孙珠现巴图尔册封为"多尔衮"和亲王。同时将他们的部落编制到了清军八旗之中,打散他们的私人军队。
3)设立盟旗制度,间接统治蒙古地区
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朝在蒙古草原实行了盟旗制度。将蒙古各部编为大小盟旗,编为旗民,纳入了清朝的统治范围。盟旗下设有蒙古族正黄旗、镶白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红旗。旗民定期缴纳贡赋,遵从驻防官吏的节制。
4)扶植博克萨王室,巩固蒙古归顺
在土默特普尔浑分裂的背景下,清朝于顺治年间策动蒙古内部实行"蒙古王公民归顺一统"的改革。在大小坚赞汗、和硕特汗、胡布格德汗合力的基础上,推举了清朝亲信的林丹汗之庶出子弟多尔衮做盟主,册封其为"博克萨"汗。自此,北方游牧民族被全面并入八旗制度。
清朝在蒙古一带设有驻防,征收岁赋,统制盟旗,从而实现了对这片辽阔草原的统治。蒙古地区虽远离中原,但实际已成为清帝国的一部分,臣服于新兴的中央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