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晓云(河北怀来)
八月的蚕房营村,风里裹着久保桃的蜜香,也裹着优美的歌声与开心的欢笑。8月2日清晨6:30,拉着老年大学艺术团团员们的大巴车缓缓驶出校园。曹登银团长亲自带队,与校委会主席许梅凤、杜江平主任一道,率领四十余名银发演员奔赴怀来北辛堡镇——参加“桃醉怀来·相约北辛堡”的文艺演出。
7:20,车辆稳稳停在桃园深处。舞台搭在大桥西侧的广场上,刚下车便见桥前早已围满游客与孩童,人头攒动间满是期待。团员们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步入舞台后方的凉厅,立刻投入忙碌的准备中:有人对着镜子仔细擦着腮红,有人反复默唱着歌曲的旋律,还有人互相检查军装制服的纽扣是否齐整,牛丽君大姐和伙伴们则开始为男士们细致上妆。舞台前,各级领导与前来采摘的游客齐聚,孩子们的欢笑声与桃林的簌簌风声交织,让整个村子都浸在浓浓的喜庆里。
9时许,舞蹈《天天好时光》率先登场,瞬间点燃全场热情。红黄长扇如朝霞翻涌,银发舞者踏出的每一步,都像踩在青春的鼓点上铿锵有力。紧接着,白万珍一曲《花开中国》唱得婉转悠扬,连枝头桃儿都似被惊动,轻轻颤动;情景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一上演,便将时光拉回烽火岁月,让人动容;河北梆子《大登殿》的高腔骤然响起,清越激扬,满园桃子仿佛都竖起耳朵静静聆听。
轮到女兵舞《当那一天来临》登场时,团员们换上英姿飒爽的军装,瞬间切换了气场。她们昂首挺胸,步伐坚定,手臂摆动如展翅的雏鹰,眼神里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虽然没有年轻战士的矫健,可每一个敬礼、每一次齐步转身,都透着对军旅情怀的致敬。
一个个节目轮番上演,与北辛堡镇的节目穿插呼应,让现场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当最后一个舞蹈《在希望的田野上》结束时,台下欢呼声经久不息,观众们迟迟不愿散去,仿佛还沉浸在那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舞台一侧,曹登银团长悄悄揉了揉仍在康复中的腰。为了这场演出,他凌晨四点便起身核对流程、清点道具,“大家辛苦的排练了这么久,我不在场心里总不踏实,我的在场给大家加油,打气。”他面带微笑的说,声音带着些许沙哑,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从联系车辆到编排节目顺序,从协调服装道具到反复叮嘱大家注意身体,桩桩件件他都事无巨细,忙前忙后,额上渗出的汗珠早已浸湿鬓角。而当看到团员们的每一个节目都赢得在场领导与观众的交口称赞时,他满是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演出结束后,团员们登上返程大巴,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味着刚才的表演。有人说《当那一天来临》的齐步比排练时更显整齐划一,有人打趣曹团,她们表演曹团盯的舞台时,眼里的光比车灯还要亮。
这场演出,不只是一次艺术的展示,更是一场团结友爱的相聚。团员们用滚烫的热情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曹登银团长用默默的担当诠释着对团队的责任。在这片飘着桃香的舞台上,老年大学艺术团的团员们以最真挚的情感,谱写了一曲属于他们的“奉献之歌”。
这一日,桃林记住了银发学员的歌声与舞姿;这一日,丰收的不只是枝头沉甸甸的果实,还有岁月里那颗从未老去、始终炽热的初心。
图片:化建国
编辑:牛义信/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