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北宋诗人王安石《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诗赏析
创始人
2025-08-01 09:30:50
0

【原作】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

北宋·王安石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题解】

此诗写于皇祐三年(1051),时年31岁。元珍,即丁宝臣,安石好友。皇祐二年(1050)九月(刘成国《王安石年谱长编》第250页),丁宝臣移知端州(在今广东肇庆)。端州产砚,宝臣以端溪绿石砚寄赠安石,并附以诗,安石作此诗以酬答之。

【注释】

1.元珍:北宋官员丁宝臣的字,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与王安石同朝为官,二人友谊深厚。丁宝臣和哥哥丁宗臣同在景祐元年(1034)中进士,合称 “二丁” 。

2.玉堂新样:玉堂,翰林院。新样,新款。此特指李后主之澄心堂,其有砚之精者,即为绿石砚。

3.绿石砚:名贵砚石,这里的绿石砚推测可能产自南方,诗中提到“久埋瘴雾” 可作为佐证。

4.玉堂新样:北宋流行的砚台形制,即玉堂砚新出的样式,颇受世人争相传颂。玉堂,原指官署名,汉侍中有玉堂署,宋以后翰林院亦称玉堂,这里指代这种砚台样式新颖且具高雅气质。

5.蛮溪:谓端溪。在古代,南方一些地区被视为蛮夷之地,端州旧属南蛮,故称。梅尧臣《杜挺之赠端溪圆砚》亦云:“案头蛮溪砚,其状若圆璧。”“蛮溪” 强调了砚石产地的偏远与独特。

6.长来:生来。

7.异物:珍奇的物品。在诗中,王安石自谦长久以来没有得到过如此珍奇之物。

8.佳篇:优美的诗文。丁宝臣送砚台时还附上了诗作,王安石对其诗文表示称赞。

9.瘴雾:旧时岭南湿热,多疟疾,被称为烟瘴之地。端砚产于岭南端溪,故曰“久埋瘴雾”。

10..春波:春天的水波,这里用来清洗砚台,使其更显鲜艳。

11.故人袍色:故人,安石自指。《宋史·舆服》:“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安石时任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正六品,官服为绿色。

【参考译文】

翰林院新款砚台世人争相传颂,更何况是用蛮溪绿石精心雕琢。

我感叹自己长久以来没有创造出与此相媲美的作品,惭愧地接受了你送来的佳篇。

这块砚台长时间被埋在湿气重重的环境中,取出来却更加鲜亮如春水。

它的颜色也与我故友的袍服相似,我们之间的情谊和心意也像这砚台一样坚定。

【简评】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律诗,作于友人丁宝臣(字元珍)任端州太守期间(约1054-1063年),以答谢其赠予绿石砚及诗作。诗中"玉堂"指翰林院制砚式样,"蛮溪"点明砚石产自南方溪涧,属宋代文人酬答传统中的典型题材。

全诗以砚台为脉络:首联赞砚式新颖、材质珍贵;颔联自谦身无长物,感念友人赠砚附诗的情谊;颈联借"瘴雾久埋""春波洗鲜"暗喻历经磨砺仍葆高洁;尾联以砚色似七品官袍为喻,抒发与丁宝臣共守清廉初心的情怀。全诗融合咏物与抒怀,通过砚台质地、色泽及赠答背景,折射宋代文人间以物明志的交往方式,体现王安石早期诗风中含蓄深沉的特色。

【赏析】

这是诗人在收到朋友赠送的石砚及赠诗之后写的一首唱和诗,诗歌从石砚的“坚”联想到友人的“心”,表达了对身处逆境的友人高尚品质的赞美。通过此诗,考生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士人的生活方式和彼此之间的交往,感受他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高尚情操,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首联,翰林院中的新款砚台在社会上十分流行,更何况你送我的是用端溪绿石雕刻的新款呢。这一联颔联,可叹我从来没拥有过什么奇特珍稀的物品,很惭愧您送我这方佳砚,又附赠好诗。

首联:“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绿石镌。” 开篇便点明丁宝臣所送绿石砚的不凡。写砚台形制、材料。砚台形制采用翰林院的最新样式,翰林院为古代读书人的最高殿堂,故其砚台的新样式为世人争相仿效。砚台的材料,则选取丁元珍任职之地的端溪绿石。以砚台相赠,也符合两人的文人身份,可见,丁元珍的赠礼,经过了精心挑选。

用了层递的修辞,来突出对方所赠的珍贵。先强调玉堂新样本身就备受世人追捧,接着递进一层,说明这方砚还是由蛮溪绿石镌刻而成。“争传” 二字生动地描绘出玉堂新样砚在当时的流行程度,而 “蛮溪绿石” 则增添了砚台的神秘与珍贵色彩,为后文对砚台的赞美及情感抒发做铺垫。

颔联:“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诗人在此处笔锋一转,由对砚台的描述转向自身感受。写砚台形制、材料。砚台形制采用翰林院的最新样式,翰林院为古代读书人的最高殿堂,故其砚台的新样式为世人争相仿效。砚台的材料,则选取丁元珍任职之地的端溪绿石。以砚台相赠,也符合两人的文人身份,可见,丁元珍的赠礼,经过了精心挑选。“嗟” 和 “愧” 字真切地表达出王安石收到珍贵礼物及佳作的复杂心情,安石一生俭朴,前一句实写自己的经历,来表达对砚台的喜爱和珍视。。后一句点诗题中的“以诗送(砚)”。他感慨自己一直以来没有什么珍奇之物,对友人的厚赠及附诗深感惭愧,这种自谦之语,更凸显出他对这份情谊的珍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王安石为人质朴、不重奢华的品性。

颈联:“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此联进一步刻画砚台。前半句“久埋瘴雾看犹湿”,既交代了砚台的来历,说明它产自南方瘴雾之地,长期处于那样的环境中,也赋予了砚台一种历经沧桑的质感;后半句 “一取春波洗更鲜”,一个 “洗” 字,将砚台从尘封中唤醒,用春波清洗后更显鲜艳,让砚台的形象瞬间鲜活起来,仿佛它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暗示着这份情谊经过岁月沉淀愈发珍贵。

尾联:“还与故人袍色似,论心于此亦同坚。”诗人由砚台的颜色联想到与故人相识时同为七品官员所穿的绿袍(宋代州县一级官员服色为绿,与“江州司马青衫湿”略同),进而将对砚台质地坚硬的描述延伸到对二人友情的感慨上。以砚石的坚硬来比喻他们之间友谊的坚定不移,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升华了诗歌主题,表达出对这份友情的高度珍视与期许。

艺术手法:

1.衬托:诗的开头“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绿石镌”,通过“世争传”强调了绿石砚台的新颖独特和备受关注,又指出其是用蛮溪的绿石雕刻而成,进一步衬托出砚台的珍贵和独特,为下文表达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做铺垫。

2.比喻象征:“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将砚台长时间被埋在湿气重重的环境中却依然鲜亮如春水,暗喻着才华经过磨砺会更加出众。“还与故人袍色似,论心于此亦同坚”,把砚台的颜色与故友的袍服联系起来,象征着诗人与友人之间情谊和心意的坚定一致。

小结:

这首诗作通过对绿石砚的赞颂,抒发了对友人之间真挚情谊的感怀以及友人境遇的同情和宽慰,更有对友人坚致品性的赞美。本诗既咏物又写人,颇有魏晋文人品评人物的风范,弥足珍贵。

本诗最妙处在写情上朴实自然,没有华丽的用词,便将诗人内心获得友人持赠绿石砚的激动心情勾画了出来。眼见朋友持赠绿石砚如此珍稀之物,而自己往昔却未有一件宝物相赠,内心愧疚、感恩可想而知,必然会有万千感触喷涌而出。这才有一“嗟”一“愧”的诗情波动起伏,虽不细腻,却也道尽了心中颇不平静的情绪情感。而结笔处转写绿石砚之色,由此而怀朋友,赞朋友,由外在的袍饰到内在品性,想象自然合理,逐层递进,怀友赞友之情感人至深。诗人之意不仅在言友人,还应在说自己,颂友人就是颂一种抱真守节,不畏坎坷的坚定信念,一种坚贞不移的高洁品性,又怎么能不动人,不妙不可言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西... #头条创作挑战赛# 西汉王朝是一个明君辈出的大一统王朝,200多年的时间里,明君就有7位,占皇帝总数...
原创 最... 这是一个被严重丑化的帝王形象,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皇,自纣王之后,帝王自称天子,再也没有与天齐平...
原创 吕... 在今天,一位自立自强的女性,总是能赢得许多的尊重,在民国时期,也是如此。在那个新旧思潮相互影响的时代...
原创 郑... 麒麟的传说在我国古代流传甚广,人们称它为带来吉祥的祥瑞之兽。有些皇帝更是认为麒麟的出现可以给国家带来...
原创 亡... 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孙俪娘娘主演的《芈月传》,有一集是这样的:功成名就还依旧大权在握、上了年纪但还是好...
原创 左... #头条创作挑战赛# 左宗棠,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
原创 中... 1904年,摇摇欲坠的清政府还剩最后一口气。这一年正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寿,为了彰显自己的恩泽,也是为了...
原创 张... 三国时期的历史为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其中的桃园三结义一直流传至今,被人们称作著作里的经...
霍去病攻下4座重镇,汉武帝分别... 公元前123年,年仅17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跟随大将卫青出征漠南匈奴。 霍去病初战...
原创 新... 春节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是存在文化意义和民族象征的,虽然现在来讲,城市里的春节和各个节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