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众多香烟品牌里,最叫的上号的还得是“中华”。
甚至有人说“烟中华子,马中赤兔。”
不过,大家有想过烟盒上那的 “中华” 二字,究竟出自谁手吗?
陈烟桥
这个写下 “中华” 二字的人,名叫陈烟桥,1912 年出生于广东深圳观澜镇牛湖村,这里的山水滋养了他的艺术灵感。
19 岁的时候,陈烟桥考入了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
来到上海的陈烟桥不仅接触到了更多优秀的艺术家和先进的艺术理念, 还结识了对他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人。
那是 1930 年 10 月,鲁迅在上海北四川路举办 “西洋木刻展览会”,陈烟桥慕名前去参观 。
两人因为这次展览结识,两人的关系亦师亦友。
从 1932 年到 1936 年鲁迅逝世,陈烟桥与鲁迅的书信往来多达 20 余封, 在这些信件中,鲁迅给予陈烟桥许多具体而中肯的指导。
鲁迅在 1934 年 3 月 28 日的回信中写道:“我看先生的木刻,黑白对比的力量,已经很能运用的了, 一面最好是更仔细的观察实状、实物,还有古今的名画,也有可以采取的地方,都要随时留心,不可放过。”
在鲁迅的鼓励与支持下,陈烟桥开始进入新华艺专, 开启了他的木刻创作之路,还加入了成为 MK 木刻研究会、野穗木刻社、涛空画会等青年木刻团体的骨干成员。
除了在木刻创作上的指导,鲁迅对陈烟桥的书法也赞赏有加, 称他的字 “有古人遗风,我深为佩服”。
或许就是这句称赞,让陈烟桥有勇气毛遂自荐为“中华”设计标制。
1951 年,上海卷烟厂为了推出一款能够代表新中国形象的高端香烟品牌,向全国征集烟标设计方案 。
得知了这个消息的陈烟桥,决定毛遂自荐。 烟盒上那 “中华” 二字出自他手,字旁边的天安门也是他亲手所画,两者结合让人感叹“大气”。
他设计的 “中华” 二字,既有着颜体的雄浑大气,又融入了赵孟頫、董其昌书法的秀逸韵味,整体风格刚柔并济。
仔细端详,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笔法技巧。
中锋稳行,提按和缓,使得横画在起笔时多藏锋逆入,行笔中段粗细变化明显,收笔轻顿回锋,仿佛在诉说着书写者的沉稳与从容。
比起陈烟桥的其他成就,书法这一项几乎不值一提。
他是中国第一代版画家代表人物。
他的木刻作品以黑白木刻为主,多表现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劳动,手法写实,画风质朴 。
像《建设中的佛子岭》、《鲁迅和他的伙伴们》,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后来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陈烟桥先生还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为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1958 年,为了支援广西的美术教育事业,陈烟桥毅然离开上海,来到广西南宁。
他担任广西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主任、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等职,致力于培养美术人才,搭建了广西美术教育的体系,为广西美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直到1970 年,陈烟桥在广西南宁逝世。
这位低调而伟大的艺术家,用他的一生诠释了“铁笔丹心”。
他的作品,无论是书法、版画都承载着他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
下次拿起中华烟时,不妨多留意一下烟盒上的 “中华” 二字,感受一下这位艺术大师留下的独特魅力 。
下一篇:曹旭峰小小说 | 我是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