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万里茶道:从商贸古道到茶叶赋能的时代效应
创始人
2025-07-27 19:03:27
0

万里茶道:从商贸古道到茶叶赋能的时代效应

作者/孙树恒

一、“片叶度关山——石头记万里茶路中国行(2025)”,是一场穿越历史长河、直抵时代脉搏的深度文化实践,既承载着千年商道的厚重记忆,更激荡着文化遗产活化的当代思考。

7月25日,风雨兼程中,我与内蒙古服务贸易协会呼戈会长一同乘飞机抵达锡林浩特,随后辗转奔赴西乌珠穆沁旗,终于与“一叶度关山,万里茶路中国行(2025)”的大部队胜利会师,共同见证这场跨越山河的文化之旅圆满收官。

作为一场以万里茶道为精神纽带、深度呼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盛事,活动既循着历史足迹还原了茶叶贸易从南到北、贯通中外的完整脉络,又以多元创新的形式为古老商道注入新活力,学术沙龙上思想碰撞,解码茶道背后的经济与文化密码;文旅推介中资源联动,让沿线风物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民俗体验里沉浸式互动,让参与者触摸到古道上鲜活的生活肌理。

从湖南安化的茶山云雾到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的草原风情,行程串联起一个个闪耀着历史光芒的节点:茶产地的生态画卷、古商镇的市井余韵、文化遗址的岁月痕迹,在移步换景中次第铺展。这一路,不仅让黑茶制作技艺、驼队贸易场景等物质遗产重现光彩,更将商道上的诚信精神、各民族交融共生的文化内核娓娓道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活动创新融入直播互动、研学实践、文创开发等年轻态形式,让青少年群体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真正实现了茶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代际传递。

如今,这场活动已成为连接南北地域、贯通中外文明的文旅IP,其价值不止于文化传播——它为沿线茶产业发展搭建了桥梁,为区域经济联动注入了动能;更以“片叶度关山”的诗意意象,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互鉴共生的深层特质,为文化遗产如何在当代“活起来”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实践范例。

此行沿途见闻颇丰,在非遗展品区,触摸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碰撞;漫步99号公路,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文景观的交融;参与的万里茶路知识擂台赛,让智慧与趣味在角逐中迸发;观看巅峰对决99号公路汽车那达慕西乌珠穆沁站开幕式,见证速度与激情里的草原豪情。此外,还走访了当地颇具特色的肉食加工企业、奶制品工坊,在文创产品专营店邂逅传统元素的新潮表达,在茶文化体验店品味茶香里的岁月沉淀。

7月26日下午,我参加了“万里茶道·草原驼铃”西乌旗圆桌会,这是本次活动的重头戏。对话以草原茶香为引,汇聚专家智慧,旨在绘制西乌旗“万里茶道”草原文旅融合的可执行蓝图。对话围绕草原茶路展开多维度探讨,包括炎帝与茶的关联、相关部落在茶道上的角色、途经的票号商帮、草原与茶的深厚渊源等历史记忆;研究当地最具开发潜力的茶文化要素、相关构想的落实路径、历史经纬及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等内容,以唤醒草原茶魂;还规划了“草原茶文化”IP的全国性事件营销、文创产品在文化内涵与市场实用性间的平衡、长效机制建设,以及明确草原茶道应传承的传统、需摒弃的包袱和要创造的新价值等未来落地路径。此外,设有现场互动提问环节,最后以草原长调表演收尾。

在结束仪式上,我宣读了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和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名誉会长、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邓九刚先生的贺词,字里行间满是对茶道文化传承的殷切期许;而安化县委宣传部长廖小甫与西乌珠穆沁旗委宣传部长李学英现场签订了合作协议,发出的诚挚邀请,更让这场文化之约有了延续的温度与力量。

二、万里茶道的国际维度与内蒙古的枢纽地位

万里茶道并非局限于一国境内的商贸通道,而是17世纪至20世纪初连接中国南方茶产区与蒙古高原、俄罗斯乃至欧洲的跨国经济动脉。其南起福建武夷山、江西铅山所产红茶、乌龙茶,安徽六安茶,通过早期商路向北运输,湖南安化(黑茶)、湖北赤壁羊楼洞(青砖茶),经长江水路至汉口,再北上河南、山西,穿越内蒙古草原,抵达外蒙古,到恰克图,最终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莫斯科,全长超1.3万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陆地商贸通道之一。这条商道不仅输送着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更承载着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堪称"陆上丝绸之路"的近代延续。

内蒙古在这条国际大商道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枢纽地位。从地理空间看,内蒙古是万里茶道中唯一同时连接中原农耕区、蒙古高原游牧区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过渡地带,既是商品中转的缓冲区,也是文化交融的必经之地。历史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多伦诺尔(今多伦县)、包头、二连浩特等城镇因茶道而兴,形成了层次分明的贸易网络,尤其归化城作为“西口”核心,是召城、驼城、驻防城,特别是商城,承担着茶叶从山西向蒙古草原分发的功能,从而诞生了名震亚洲的三大商号大盛魁,元盛德和天义德,大盛魁成为亚洲第一。“一个大盛魁,半个归化城”。多伦诺尔凭借毗邻京畿的区位,成为连接张家口与蒙古草原的关键节点;而包头则依托黄河水运,成为西北茶叶转运的重要码头。

从呼和浩特出发的四条商路,更凸显了内蒙古的交通中枢价值。第一条经武川、乌里雅苏台至恰克图,全程约50站,是最繁忙的主线;第二条沿黄河至包头,再北上经百灵庙、赛音山达抵达库伦(今乌兰巴托);第三条向东北经集宁、锡林浩特,延伸至蒙古国东部;第四条则穿越阿拉善戈壁滩,连接甘肃与新疆,最终汇入中亚商路。我们处在的乌珠穆沁草原,是张库大道多伦和张家口节点的集散地,或辐射范围,这些路线密布草原,将内蒙古的商贸辐射力延伸至整个北方草原地带。

三、茶叶:万里茶道的"硬通货"与草原社会的生存必需

在万里茶道的商品清单中,茶叶并非唯一的货物,却无疑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引擎"。这种特殊性源于其不可替代性,对于以肉食、奶制品为主的蒙古高原与西伯利亚居民而言,茶叶是消化油腻、补充维生素的"生存必需品"。17世纪后,随着俄罗斯对西伯利亚的开发,茶叶需求剧增,甚至形成"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社会共识。

茶叶进入蒙古高原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但规模化贸易始于明代中后期。彼时蒙古俺答汗与明朝达成"隆庆和议",开启了"茶马互市"的制度化进程。到清代,晋商主导的茶叶贸易进入鼎盛期:他们在福建、湖南设立茶厂,将散茶压制成砖茶(便于运输与储存),经万里茶道运至草原后,再以"以茶易羊""以茶易皮"的方式开展贸易。这种贸易模式不仅满足了草原的物质需求,更构建了稳定的经济循环。茶叶对俄罗斯的影响同样深远。1638年,俄国使者从蒙古带回茶叶,开启了饮茶风尚;18世纪后,俄罗斯贵族将茶炊视为身份象征,民间则形成了"茶歇文化"。俄政府甚至通过税收政策鼓励饮茶,以减少酗酒现象。这种需求反哺了茶道的繁荣,形成"需求-贸易-文化"的正向循环。可以说,没有茶叶的刚性需求,便没有万里茶道的持续生命力。19世纪中叶,恰克图一地每年茶叶交易额呈增长趋势,且数额巨大。1848年,恰克图茶叶贸易规模达369995普特,价值超1000万卢布 。1852年,卖给俄国人的茶叶达175万箱,买卖货物总价值达1500万美元。到1851年,俄国经恰克图进口的茶叶占货物总进口的93%,茶叶成为俄国从恰克图进口的最主要商品,交易额在俄国进口贸易中占比极高,推动了当地商业繁荣,也让恰克图从边境小地发展为重要商业城市。

四、万里茶道精神的当代解码:从历史智慧到文化认同

万里茶道留给后世的,不仅是商贸遗迹,更是一套值得传承的精神体系。这种精神在旅蒙商的实践中体现得“义利”观尤为鲜明:他们创造了"赊销制""以物易物""季节账"等适应草原社会的商业智慧——针对牧民流动性强的特点,采用"流动记账"方式;为应对货币短缺,用茶叶、布匹作为等价物;在风险高发的长途运输中,发明"合股经营"分摊成本。这些智慧至今仍对边疆贸易具有启示意义。

更令人动容的是旅蒙商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从归化城或张家口到恰克图,商队需穿越沙漠、戈壁、草原,面对沙尘暴、暴风雪等极端天气,甚至土匪袭扰。据记载,从张家口,从归化城出发到蒙古高原的一支支商队往往由数百峰骆驼组成,每个骆驼负载250-300斤,日行60-80里,最长时间往返一次需18个月。晋商常说"走草地者,十去九不回",却仍有无数商人前赴后继。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正是茶道得以延续的精神基石。

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在大盛魁文化博物馆中,曾发现汉、蒙、满、俄四种文字的协议、合同或账本,见证了多民族商人的合作;晋商商号"大盛魁"不仅雇佣蒙古族向导,更尊重牧民习俗,甚至将蒙古语纳入商号培训内容。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实践,超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为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范本。

五、地理与精神的双重维度:被低估的“辐射圈”与乌珠穆沁的隐性价值

在 传统认知中,万里茶道的“节点”多聚焦于归化城、张家口、恰克图等大型城镇,却鲜少关注其精神维度的辐射力。那些看似远离主干道的草原深处,实则因商贸需求形成了次级集散网络,西乌珠穆沁旗便是典型例证。它距张家口1000多里、多伦诺尔700多里、贝子庙(今锡林浩特)约300里,处于三大节点的几何中心,恰是商队休整、货物分装的“隐形驿站”,由此衍生出丰富的商贸辐射效应。

一是清代寺庙经济的带动。明朝万历年间,黄教传入蒙古高原,不仅带来宗教信仰,更催生了“庙会经济”这一特殊商业形态。1656年,乌珠穆沁草原首座寺庙哈拉嘎庙建成,此后区域内寺庙达22座(西乌珠穆沁占7座)。寺庙既是精神圣地,更是天然商贸枢纽:凭借“不赋税捐”“外人不得干涉交换”的政策特权,喇嘛可经商、收管理费、放贷,甚至免税采销食盐,成为商人眼中的“黄金舞台”。每当“跳查玛”、祭敖包等活动举办,牧民从四方汇聚,商人则搭帐设摊,形成临时集市。哈拉嘎庙作为千余名喇嘛的聚居地,年消耗贡品及生活用品价值达20余万块银元,1933年达布苏庙、王子庙等寺庙畜群超3万头只,为批量交易提供便利,深刻影响了草原商业的空间分布与运作模式。

二是清代乌珠穆沁的商贸脉络。其商业发展与清廷边贸政策紧密相连,呈现“政策松则商兴,政策紧则商衰”的特征。1660年,朝廷因军马短缺放宽蒙马交易限制并免税,商人蜂拥而入;1728年(雍正五年)收紧管控,规定商人需持理藩院“龙票”,且不得在蒙地设店超三个月。多伦诺尔商号凭借地理优势抢占市场,万盛魁、聚义和等商号为规避限制,于乾隆年间创“布勒格”(出拨子)模式——将店铺设在蒙旗边缘交通便利处,再以50-70辆(大)或10-20辆(小)规模的牛车、骆驼队深入草原,按季节穿梭于游牧点,春季收春毛、夏季收蘑菇药材、秋冬收牲畜,形成“总店-分号-出拨子”三级网络,坐商统筹、出拨子深入牧区、店员承担终端销售,带动草原商业繁荣。

三是“王府买卖”的推动。乌珠穆沁王公每年需进京朝贡,京城商号为其提供银两与生活用品,随后到草原收购畜产品作为回报。为方便交易,王公邀请这些商号常驻哈拉嘎庙,形成“王府买卖”。二义厚、义合成等商号不仅服务贵族,更借贵族背书拓展普通牧民市场,成为连接上层与民间贸易的纽带。

四是乌珠穆沁盐道的支撑。以额吉淖尔为中心的盐道,是清代蒙古草原重要商贸通道,其兴起与青盐贸易紧密相连。辽代时盐销路主干为林东线,途经哈拉嘎庙等地;元代因上都城距盐池仅384公里,商道拓展至年运盐万车;清代形成东、中、西三路主道,最终南下经围场、赤峰等关隘入内地。每年5月至10月为运盐旺季,以牛车(每车装盐约150公斤)、骆驼队(每峰驮100-250公斤)为运输工具,商队按规模结队而行,日行20-30公里,带动了规模化交易。

这些商贸形态蕴含着深厚文化价值与自信:多民族共生的商业智慧,体现在旅蒙商对游牧习俗的尊重与牧民对“票子”的接纳中;“寺庙-商号-游牧点”三级网络与当代物流体系奇妙呼应,庙会经济模式为草原文旅融合提供借鉴;而“信誉为本”的精神更显珍贵——旅蒙商精准匹配牧民需求,以严格自律维护声誉,“先货后款”的交易与“票子”流通,皆彰显着跨越地域的信任力量。

六、茶叶赋能,打造“片叶度关山,万里茶路中国行”品牌

茶叶赋能,让“片叶度关山,万里茶路中国行”品牌绽放独特魅力,可从六大维度着力打造:

一是构建“政府+企业+媒体+学术”四维支撑网络。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媒体传播、学术背书”的良性生态为核心,在资源整合中凸显优势——政府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企业注入市场活力,媒体扩大品牌声量,学术提供专业支撑,形成“各取所需、互利共赢”的格局。这种生态让活动摆脱“昙花一现”的局限,为长期运营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构建“万里茶路文旅协作体”。以安化与西乌旗结对为起点,推动沿线城市资源共享,实现从“现象级”到“可持续”的跨越。安化整合资源推出精品研学线路,热度持续攀升;西乌珠穆沁依托“天堂草原”生态与“搏克健将摇篮”“蒙古长调之乡”等文化底蕴,丰富旅游标签、延长旺季。沿线联动推出旅游套餐,形成文旅联盟,打造特色文化IP,提升茶路影响力。

西乌珠穆沁深度挖掘资源,打造“茶路草原”文旅循环带:外部推出多伦—贝子庙—西乌珠穆沁七日游,内部设计蒙古汗城三日游等路线,沿途设“驼队营地”“茶炊体验点”,让游客感受商队历程;文化上,将茶叶元素融入非遗展示,如用砖茶模具制作搏克面具;产业上开发“草原奶茶工坊”,让游客参与奶茶制作。更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创新对话,如“白马之乡”与“驿马传递”结合举办“茶路白马赛”,让游客在赏景中理解文化逻辑。

三是构建“学术研究+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的良性循环。推动茶叶从技艺传承迈向生活美学:安化黑茶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开发出冰淇淋等新形态;草原奶茶从生存智慧延伸出体验馆等创新表达。通过共建实验室、打造供应链带动就业,复制“茶旅融合”模式助力乡村振兴。茶企需精准适配需求,像当年晋商般针对场景开发产品,如为牧民定制“耐煮型小包装”,为游客设计“茶+奶贝”组合装。

四是构建民族共同体业态新格局。西乌珠穆沁联合各方开展生态保护,防治草原沙化,发展生态旅游;依托优质奶源发展高端乳制品加工,打造地域品牌;开发蒙古包模型等特色手工艺品。参与那达慕大会等活动,借短视频宣传民俗;建设非遗工坊培养传承人。完善交通、通讯及旅游配套,既保护生态,又带动经济,让草原价值被更多人知晓。

五是构建从“地方特色”到“全球表达”的转换平台。活动目前以国内段为主,未来将按“五年走向世界”规划,对接“中蒙俄万里茶路”,彰显国际视野。挖掘“跨国茶路故事”,开发“中蒙茶路自驾之旅”“中俄茶文化研学营”等跨境体验产品,打造跨国项目。

六是构建万里茶道开发的制度机制。内蒙古作为向北开放桥头堡,依托万里茶道历史积淀拥有地缘优势。针对各地项目“重形式、轻内涵”等问题,坚持“三原则”:“少而精”,聚焦“茶叶+游牧文化”核心卖点,避免同质化;“活态传承”,让牧民参与运营;“可持续”,控制开发强度,保护草原生态与文化原真性。

七、从安化到西乌珠穆沁,一片茶叶的旅程,既是文化的回归,也是市场的探索。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当南方的茶香与草原的奶香真正交融时,万里茶道的当代故事,才刚刚翻开序章。

期待这片跨越关山的茶叶,能在安化土地和西乌珠穆沁草原,长出新的枝芽。

万里茶道的历史,是一部商业智慧史,也是一部文化融合史。西乌珠穆沁作为这条古道上的"隐形明珠",其价值不仅在于"九大草原"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见证了不同文明如何在贸易中相互理解、共同发展。在文旅升级的过程中,唯有深刻把握茶道精神的内核,坚韧、包容、创新,才能避免形式主义的陷阱,让茶叶的芬芳真正赋能草原的未来。正如草原上的茶炊永远为旅人沸腾,万里茶道的故事,也将在当代人的诠释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暑假内蒙古旅游5天4晚|西蒙「... ✨ 这次内蒙古旅游5天4晚,简直太值了! 刚从内蒙回来,整个人还沉浸在草原的风和沙漠的阳光里。重点夸...
原创 2...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知之明的话,容易做出一些令人耻笑的事情。一个国家要是没有自知之明的话,也容易做出一些...
原创 三... 说到三国时期涌现而出的各路英雄豪杰,莫非与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他们都是大家心目中最崇拜的人,不过...
原创 穿... 王莽的篡位,是史无前例的,他是真的在几十万人的呼声中,在高级官员那贵族的催促声中,顺理成章的攀登权力...
原创 清...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统治王朝,它的存亡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其将近300年的统治时...
原创 唯... 秦始皇嬴政,是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政开创了中国的统一时代,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而厚重的影响。...
原创 原... 作为东亚几千年来的大国和强国,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深刻地影响着周围的诸多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向他们大量...
仰韶文化晚期:文化重心在郑洛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见习记者 刘曈 10月19日,由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主办的“仰韶...
原创 斯... 一张老照片,一个老故事。 展现老照片的魅力,挖掘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今天要和大家...
原创 霸... 楚汉纷争时期,有一位霸王威名天下,据说他一个人就能举起700多斤重的鼎。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啊?如果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