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宾艺术特展在国博启幕,解码俄罗斯现实主义巅峰
创始人
2025-07-23 15:32:00
0

列宾的名字,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并不陌生。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曾出现在中小学美术课本中,那些躬身拉纤的劳动者形象,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在“中俄文化年”之际,7月23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俄罗斯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联合主办的“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在国家博物馆南3、南4展厅正式向公众开放。

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呈现俄罗斯现实主义巨匠伊利亚·列宾的艺术全貌,92件油画与素描作品将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走进列宾更为广阔的艺术宇宙,触摸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灵魂温度。

列宾自画像(1887)

民族艺术的“视觉诗人”

作为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巅峰代表,列宾(1844.8.5—1930.9.29)被誉为“民族艺术的视觉诗人”。他的画笔既对准沙皇时代的宏大叙事,也凝视普通人的命运褶皱——宗教行列中的信仰与世俗、流放者推门瞬间的窒息感、民间传说中的浪漫幻想……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一个时代的证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列宾的艺术曾深刻影响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徐悲鸿等一代大师均从其作品中汲取养分。此次展览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中俄文化交流的延续。

扎波罗热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回信(1880-1990)

忏悔之前(1879-1885)

晚会(1881)

祈祷的犹太人(1875)

四大篇章:从纤夫到史诗,一部民族的精神史

展览以时间与主题为线索,分为四个单元,系统梳理列宾的艺术生涯。

第一单元“河畔船歌”聚焦列宾的早期创作。1868年,年轻的列宾在涅瓦河畔目睹纤夫的艰辛,这一场景成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灵感来源。展览展出了大量纤夫素描与草图,揭示画家如何从零散的速写中凝练出震撼人心的画面。而留学巴黎期间创作的《萨特阔》,则展现了列宾对民间传说的浪漫诠释,绚丽的色彩与奇幻的构图,让人难以想象它出自一位以现实主义著称的画家之手。巴黎留学期间正值法国印象派流行,女儿维拉的肖像可见受到了马奈画法的启发。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草稿)(1870)

萨特阔,1876

维拉·伊里尼奇娜·列宾娜童年肖像(1874)

在巴黎,列宾还曾为屠格涅夫画像,斯塔索夫是其终身导师与挚友,此次也展出了他们的肖像。

(左)老妇人肖像(19世纪70年代初),(中)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斯塔索夫肖像(1873),(右)屠格涅夫肖像(1874)

第二单元“广袤大地”呈现列宾回归俄罗斯后的创作转向。这一时期,他的目光投向广袤的乡村与城镇,《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成为核心展品。这幅近4米宽的巨制描绘了不同阶层在宗教仪式中的众生相——跛脚的乞丐、傲慢的地主、虔诚的农妇……列宾以冷静的笔触,将社会矛盾浓缩于一幅画面之中。

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1880-1883

以妻子维拉为模特的《歇息》,展现了画家捕捉瞬间的功力与脉脉温情

第三单元“时代史诗”则聚焦列宾对知识分子与革命者的刻画。《意外归来》是这一部分的亮点,画中流放者突然归家的瞬间,家庭成员错愕、惊喜、犹疑的神情被精准捕捉。展览还展出了该作品的草图,揭示列宾如何从最初的女性主角构思调整为男性,体现他对理想主义者悲剧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外归来(1884-1888)

列宾与托尔斯泰长达30年的友谊催生出多幅画像,1887年所作《列夫·托尔斯泰肖像》被认为是其中最杰出者,表现出这位“农民伯爵”和文坛巨匠的独特气质和精神魅力。

列夫·托尔斯泰肖像(1887)(资料图)

第四单元“暮色沉思”展现列宾晚年的艺术蜕变。1894至1907年,他任皇家美术学院教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定居库奥卡拉庄园后,他的笔触趋于自由,甚至流露出浪漫主义倾向。《“多么自由!”》中,海浪中相拥的情侣洋溢着生命的激情,与早期现实主义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

“多么自由!”(1903)(资料图)

名作首展与创作揭秘

此次特展的亮点之一在于多幅列宾代表作首次来华。展览汇聚了俄罗斯两大艺术机构珍藏,首次在中国大规模呈现列宾艺术全貌。《1698年的索菲娅公主》《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意外归来》《萨特阔》等多幅列宾代表作首次来华与中国观众见面,让观众一次性大饱眼福,领略大师的艺术魅力。其中,《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以近4米宽的画幅,震撼呈现俄罗斯众生相与命运图景。

1698年的索菲娅公主(1879)

另一大亮点是展览对列宾创作过程的揭秘。以《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为例,观众可以通过纤夫肖像速写、场景素描、油画小稿等资料,见证列宾如何从最初的灵感到最终的杰作。这种“解剖式”的展示,让艺术创作的神秘面纱被轻轻揭开。

纤夫(1870)

此外,展览还特设互动专区,以列宾的“朋友圈”为线索,展现他与托尔斯泰、斯塔索夫、特列季亚科夫等文化巨擘的交往。列宾为这些友人创作的肖像,不仅是艺术的精品,更是19世纪俄罗斯文化黄金时代的缩影。

创作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时的格林卡(1887)

凯撒·安东诺维奇·居伊肖像(1890)

列宾的艺术,始终关注人的命运与时代的脉搏。他的画布上,既有沉重的社会批判,也有对生命之美的赞颂。正如他在晚年所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我)还在无尽的艺术魅力中探寻深不可测的内涵。”年龄的增长,从未使列宾丧失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他那超越时代的艺术之光,至今仍照亮俄罗斯的艺术苍穹。

列宾之母塔季扬娜·列宾娜肖像(1879)

阳光下(1900)

展览互动专区以列宾的“朋友圈”为线索,展现他与托尔斯泰等文化巨擘的交往

展厅内的装置

艺术的力量,正在于它能跨越国界与时代,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某一瞬间心灵相通。“涅瓦河畔的遐思”不仅是一场艺术展,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列宾艺术特展在国博启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孙... 孙传庭这个名字似乎跟晚明朝廷有着一份天然的联系,后世更是夸张的说,孙传庭死大明必然终结,足可见孙传庭...
原创 花... 中国古代能够名传千古的女性很少,哪怕是像马皇后那样贤能的皇后,史书上也没有留下确切的名字,而能够去领...
原创 历... 中国古代一直流传着许许多多的英雄好汉,一般在乱世之中依靠自己能力崛起的将军皇帝是非常多的,每次在乱世...
原创 北... 北宋灭亡之时也有杨家将的身影,一支割据西南为播州之主,一直传承到明朝;一支在北宋末南宋初抗御过金军。...
原创 孙... 孙权杀关羽之事曾经引起许多争论(那些宣称孙权其实不想杀关羽,吕蒙不服从孙权命令而强杀关羽的人其实是受...
原创 双... 在冷兵器的历史和影视剧中总有那么一些与众不同的玩家,比如卢公孙瓒,比如《斯巴达克斯血与沙》里的甘尼克...
原创 初... 初唐故事:莫怪隋家浪天子,真人到此也迷离 转瞬间又过一年,隋炀帝尚留驻江都,沉湎声色,那四面八方的...
原创 妲... 自古以来,英雄爱美人。妲己这个名字对于大家都不陌生,她曾出现在商朝的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封神榜》这部...
原创 孔... 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它曾被选入我国中小学课本。孔融让梨令我们看到孔融的温文尔雅...
原创 明... 在明朝人的眼中,孤悬海外的台湾岛遥远而神秘。他们认为岛上除了野人就是猛兽,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因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