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能够名传千古的女性很少,哪怕是像马皇后那样贤能的皇后,史书上也没有留下确切的名字,而能够去领军打仗的女性就更加少了,正史有载的也不过是梁红玉、平阳昭公主等寥寥数人,而此外如花木兰、穆桂英更多为艺术形象,史书上基本不见记载。
然而随着《木兰辞》等相关艺术作品的流行,花木兰等艺术形象也就开始深入人心,起到了激励人们精神的作用。然而自从“花木兰”这个形象诞生以来,所遭受到的质疑便从未停止,关于她的原型是谁,所生活的年代,所攻打的敌军,最重要的是她“从军十二年”,如何保证女子身份不被战友们发现呢?
事实上“艺术来自于生活”,就算是创作者也很难凭空去捏造一个人物一个事情出来,花木兰必然是有原型的,虽然史学界对此争论不休,但最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解释就是,花木兰是北魏时期出身于游牧民族的一名女子,所攻打的敌军是经常进犯边界的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
当时的柔然族已经强大,给北魏政权造成了很大威胁,于是让北魏统治者大举征发军队,誓要永绝后患。花木兰的家庭按照朝廷法度,需要进献一名壮丁去前线,但是因为父亲老迈而弟弟年幼,一旦上了战场基本便不可能回来,于是花木兰便毅然决然地决定代父出征。
儿子代父出征的事情其实并不少见,所以在当时花木兰女扮男装去从军的时候,大家都不觉得这算是个新闻。但问题最大的难点也就在这里,那就是花木兰女扮男装的技术再厉害,上厕所怎么办呢?生理期又怎么办呢?军队中基本是一群大汉睡在一个营房,这睡觉的时候又怎么办呢?
一两次还好,一两年就难免会露出马脚,何况是十二年呢?也因此有学者就提出,花木兰的兵种非常特殊,她应该是做的不需要与其他人一起生活的事情,如送信之类的通讯兵,但如果这样就无法解释她在战场立功了。所以笔者认为花木兰应该做的是特种侦察兵,经常进行单人活动,很少与大部队在一起。
同时也因为花木兰本人游牧民族的身份,所以她从小就能够掌握非常厉害的骑射技术,并且应该有一定的打猎经验,所以能够仗此在战场立功。在战争结束以后,她的结局也是众口纷传,但最为众人所接受的还是她恢复了女儿身,在家中照顾父母。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