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摄影报道
7月10日,成都市气温达34度,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国学巷附近,54岁的刘有华席地而坐,因烧伤严重变形的双手,“握”着用补鞋胶皮捆绑的特殊毛笔,伏在一方便携矮桌上专注书写。桌子左右两侧,摆放着他的作品,有书签、扇子,还有稍大的字幅、卷轴。
不少市民驻足观看,有人掏出手机记录下他写字的场景。刘有华的故事在网络传开后,不少网友留言鼓励:“生活的强者,值得尊敬。”他用残缺的双手执着毛笔,一笔一划书写着对生活的坚持。
刘有华告诉记者,大约20年前,一场意外事故造成了他的残疾,身体大面积烧伤,双手严重变形,丧失劳动能力。刚受伤时,他曾一度绝望。不过,看到家中妻儿,他选择坚强面对。
没办法出去继续打工,一家人的支出开销怎么办?偶然一次,他在送仙桥附近看到,一副字画可以卖出上千元的价钱,便萌生了自学书法的念头。
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刘有华,托朋友询问书法培训的费用后被“劝退”。“说要7000多元,实在是太贵了,我就靠手机搜索看别人怎么写的,模仿学习。”刘有华说。
没有老师指导,他就反复对照手机上的字帖琢磨,双手不便,他就慢慢适应,自制工具方便把握毛笔,日复一日地练习。摸索了差不多一年时间,刘有华终于“出摊”了。
不同于寻常摊位,他的“书法工作室”严格来说,只有一张简易便携小桌,桌子仅能容纳一张小幅宣纸。他席地而坐,身旁放置着两支经过改造的毛笔。
由于双手严重变形,刘有华无法正常把握毛笔,他找来补鞋用的胶垫,把毛笔上端裁短,用皮筋将胶垫和毛笔固定,便于手执。受限于文化水平,有些字,刘有华不会写,他就请顾客帮忙从手机上搜索出来,自己就照着手机写。“很多好心人,他们很有耐心。”让他印象深刻的有一名大学生,自己购买了一幅作品后,又带来了许多同学,那一天,他几乎是从早写到晚,完成了孩子们的“订单”,令他十分感动。
如今,刘有华在街头摆摊,每天上午6点半,他就从在新都租住的家里出发,坐公交车前往“摊位”,现场书写作品供路人欣赏。他的摊位没有定价,采用“随意”的方式,全凭过往行人的心意,只有花费了一些成本装裱了的卷轴,定价66元。
“真的很不容易,靠自己的双手吃饭,值得尊敬。”一位大姐支付了10元,买走了刘有华书写的一面扇子。还有一名顾客一早就来预订了一幅66元的卷轴。他说,自己是受人之托,来帮忙购买。对于这些,刘有华感到满足,他说,能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养家,感到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