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活实验:一份重启人生说明书 |三明治新书
创始人
2025-07-09 09:03:15
0

“去非洲”这个想法不完全是一时兴起。一方面是,我想当作家,作家似乎都需要经历。另一方面,教会我写作的老师曾经从美国出走到中国,由此激发了写作灵感。理所当然,他就成了我的模仿对象。再说了,大部分成长小说里,男孩总是在冒险,女孩总是在结婚,于是对我来说, 女孩的冒险听起来像“未选择的路”一样诱人。

——《一个女孩出走阿尔及尔》节选

我这五十年,完成了三次人生迁移,这里的迁移,主要是说地理意义上的迁移。第一次,因为父母原因从广西迁移到四川。父亲从部队转业到四川工作,我在五岁的时候被送到了四川。第二次,是我自己从四川迁移到北京,主要通过读书工作达成。第三次,是我独自带着女儿从北京迁移到温哥华。按照我的经验,搬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通过学校过渡一下,可以缓冲文化语言冲击,以便更好融入。这一次也不例外,我采用了同样的打法, 学习-工作-生存。

——《我在美国上岸教职》节选

我是一名在澳洲的修车师傅,大学的时候把修车当兼职,收入可观。毕业后索性全职修车,至少能够养活自己同时还能攒下一笔钱,更何况因为这份工作我可以非常顺的拿到工作签证。我的老板叫做斯考特,他是八分之一的中国人。他常常会在店里问我:“你一个大学学电影的家伙为什么会跑到修车厂里修车?”我通常会回答他: “你给的钱多,我也喜欢车子。”

——《我去澳洲当修车工》节选

我一直很喜欢三明治的文章,也常常有人对我在加拿大的经历感兴趣,所以萌生了记录和分享的念头。可能是陌生的环境激发了我的潜力?一些曾经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包括写作,竟然就在这个遥远的国度里实现了……

我喜欢写东西,在三明治有人“陪跑”,当读者,当编辑,所以来试试。当时我28岁,面临非常具体的抉择:留在北京,还是去伦敦重新开始?朋友说,这是个幸运的纠结。 写下来的过程,就是把利弊、挣扎权衡一遍,并验算内心的答案的过程。

编辑在我深化写作的过程中还挺重要的,能不断推着我深入思考。写的时候,我生活里发生了太多事,终于在各种杂事中有时间专注于自我,想记录一下避免遗忘,顺便梳理一下个人成长。以及,终于有钱了!哈哈哈。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个“坐在家里”的作家,但没有系统接触过写作。知道三明治和短故事的时候,刚好在读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第一次对非虚构有了模糊的概念和好奇,感觉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当时我处在gap阶段,人在国内,胃炎很严重,人一下子瘦了十几斤。都说肠胃是情绪的器官,我知道这是情绪引起的,身体里出现了淤堵,需要释放。那几年,我把自己包裹得很严实,表面看起来一切很好、很安全,但其实很不快乐,总觉得离喜欢的自己越来越远了……

今年,超高压的工作让我身心俱疲,我决心请个长假,和被迫异地半年的女友在冲绳见面。这是我人生中从未有过的“逃”的经历,我觉得应该记下来,算是对自己的奖励,也是给未来的参考。

写完我发现自己放下了。而且写下来让我明白,我其实是会“逃”的, “逃”也是一种能量的来源。面对曾经那些无论如何都过不去的困难时,原来我也可以逃走!

写作对于我,是一个平衡自身内部和世界外部气压差的过程现在 我一部分的生命体验有了物质化的载体,剩下的继续生长在“我”的河流里。

写完这篇,算是回应了我心中的郁结:一种关于“旅居者”与“边缘人”的讨论,一种关于“自由程度”的追问。文字在阶段性地帮我化解情绪。 我从那个始终“睁大眼睛”看世界的自己身上汲取了新的力量。也希望接下来的个人作品能更加丰盈吧,为更多读者带去能量。

我重启了原本具有但封存许久的一股能量,找回了自己的一部分,和自己完成了一次和解。我才意识到,原来书写这么神奇的疗愈效果,它帮我找回了当初那个我喜欢的自己,可以勇敢地探索和感受。回到悉尼后,我的感官好像一下被打开了,时刻在感受情绪的流动!

现在的我,在伦敦定居已经超过十年了。我重新适应全英文环境,换签证、换房、买房,工作挑了几个才找到喜欢的,连驾照都要从头考过。这一路“升级打怪”,慢慢找到了此刻自由又自洽的状态。没有哪个选择是完美的,但我总鼓动自己,每年至少做一件离谱的事吧。

我喜欢“人生重启”这个概念。它的背后是允许人生容错,允许gap,允许自己用新生儿的视角看待人与事。分享之前每次遇到新挑战,让我茅塞顿开的一句话: “It's not hard, it’s new.” 人天然会对未知有恐惧,所有让我们害怕去改变、觉得做不好会丢脸,让我们担心会失去现有的稳定的事,我觉得都称得上人生重启。

可很多事情它并不是难,只是新。有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价值体系鼓励大家“跳出舒适圈”,后来我发现,比起跳出舒适圈,我更想具备的能力是拓宽舒适圈的边界,以便走到哪,都有能舒适的能力。因为我们想获得的东西,往往都在恐惧的另一端。

把“重启”理解得很微观。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重启的过程,心情起起伏伏,每次忧伤都是为下一次快乐蓄力,而写作正是对这些瞬间的记录与疗愈。我常常能从文字中汲取力量——想起那个曾勇敢面对困境的自己,想起那份坚定与韧性,想起问题最终被化解,便又生出继续前行的信心。

我认为的人生重启可能是敢于颠覆自己原本的生活状态或模式,做出一些随心的改变,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尝试新的体验。我最大的改变,就是重新打开了自己,对遇到的每个人释放善意;当我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我的注意力不只停留在各个店铺的文字上,而是更喜欢看 天空中云朵的变化,孩童们脸上的笑容,去捕捉各种细微的温暖且美好的事物,这让我感觉到自由和愉悦,会不自觉的展露发自内心的笑容。

“重启”可以是完全重来,也可以暂停的事情重新启动。对于我的情况,“人生重启”的“重启”更像是电脑的“restart”,或者“热启动”。

当所在环境的工作压力拉满,生活毫无缝隙的时候,我整个人就会像电脑一样陷入无限循环的卡顿之中。此时就要强制关闭所有正在进行的任务,短暂地从头开始梳理自己,从而重新回到思路清晰、精力充沛的状态。

就像电脑重启总要牺牲掉已经打开的程序,偶尔甚至可能丢失一些数据一样,人生重启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限时断舍离,或者说“逃”。有时你必须先扔下手中努力抓住的混乱,短暂地“逃”。这种行为也很像顶绳攀岩时喊的那声“take”,我要原地休息,放下一切抓握,靠队友的力量在空中休息,一边休息一边抬头读线,等肌肉和耐力恢复,线也读得更清楚了,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所以说“逃”不是放弃,或者所谓的躺平吧!“逃”其实是储备能量,也是通过拉开距离远观而厘清现实,做出更好决策的契机。

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一种拧巴的状态里。一方面,自己内心的方向和外部的激励无法统一,另一方面,现有的既定轨道有太多sunk cost,换赛道的风险太大了。我看过很多人愿意重启,跟随自己的心不停地变换方向,却错失了在一个方向深入的机会。所以这个导航是非常难做好的事情,同时也是一种特权。像我这种大起大落地换方向,确实是年轻的时候才有的特权。

所以,我一般就建议大家,尽量做微调,往自己更想走的方向靠,一步一步靠过去,只要你内心里有杆秤,有个天平,还不至于麻木,并且你持之以恒地付出行动,总会慢慢地靠过去的。换句话说,大家想折腾,请趁早!

很期待《人生重启指南》上线后,有更多读者来和我互动!我之前在豆瓣发过这篇文章,有人留言想蹲个后续,想知道具体后续,可以来找我~

这本书上线之后,我开始思考:有没有可能把写作发展成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因为我内心还有很多想要表达的内容。比如,采访我工作单位里来自不同国家的优秀女性,埃塞俄比亚、爱尔兰、斯里兰卡……

我也想写写身边认识的女人们。她们和女人一起生活,发展着各种亲密关系,但不一定都是性缘关系。

大家可能更感兴趣我的美国青椒身份和体验?我有意愿多写写。其实我对城市议题很感兴趣,像罗雨翔《创造大都会:纽约空间与制度观察》这类轻学术,也会去尝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杨...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统治了整个东三省,100万关东军在这里,建立起了一个警察国家,开启长达14年的法...
原创 毛... 1964年6月15日,毛主席带着刘少奇、邓小平等人到军队训练场观看了全军各种精锐军事战士的比武表演,...
原创 1... 1958年初春,就在万物即将复苏的时刻,毛主席也正开展着自己忙碌的行程。2月13日,毛主席的车队正行...
原创 不... 在“四人帮”主犯之中,王洪文的起点是最低的一个,他在建国前没有投身革命,建国后只是棉厂的保卫科干事 ...
原创 1... 南斯拉夫这个国家,其实很特殊。 它有点像法国。 名义上,属于冷战的一个阵营。 实际上,却与另外一个阵...
消失在历史中的青龙镇:曾经的“... “ 许多人认为,上海之所以兴旺发达,始于1843年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实际上,早在宋朝时期,上海的对...
宋朝平民上衙门打官司,必须跪着... 上一篇文章,我们讨论了“宋朝平民遇见皇帝是不是必须下跪”(阅读该文请点宋朝平民遇见皇帝,必须下跪吗?...
原创 8... 淮海战役前,在蒋介石办公室里,杜聿明一口咬定郭汝瑰是共产党,理由是他过于清廉,连家里沙发都打着补丁。...
原创 日... 在上个世纪初,日本为达到对中国实行殖民统治的野心,向中国派出了很多探险家和学者,在中国各地收集天文、...
原创 明... 古往今来,才女与秀媛们的才学、美貌、故事,都是在文人们的笔下才得以流传下来的。文人们的诗文,常常以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