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不安排韩信对阵项羽,可能是借鉴了“田忌赛马”的道理。
你以为项羽打仗是莽夫?那就大错特错
可能有些朋友以为:项羽就是一名武将,打仗靠的是自己身先士卒的勇猛;而韩信则是神出鬼没的兵家奇才。所以在指挥打仗方面,后者强过强者,后者才是战神。
这个思维就太过于幼稚。中国历史上的兵家很多,但霸王却只有项羽一个。战无不胜的项羽打仗靠的是自己的勇猛?历史不等于演义,世界上不存在李元霸那样的传说,打仗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某一个人的武力能决定的。项羽数次以少胜多,靠的是一流的军事嗅觉与对战场的精准判断,无论是巨鹿之战还是彭城之战,都是这一作战特点的体现。
史记中记录,项羽系统地学习过兵法:
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那么,项羽不肯深入钻研兵法,就说明他指挥很弱?并不是,之前他学书、学剑也都是半途而废,那史书中可提到过他文化水平低、剑术差?真正的高手,并不需要苦学。历史上何曾出现过不靠兵法、仅有勇猛就可以“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的案例?
面对绝对实力的碾压,任何花招都是徒劳
我们先各用一个字总结下韩信与项羽的用兵特点:前者是巧,后者则是强。
我们都知道,韩信曾做过相遇的贴身护卫,并且数次进献奇计而不被采用。所以,韩信对项羽的特点比较了解,但项羽对韩信的套路也不陌生。那么,互相的了解,会削弱“巧”还是“强”?
答案不言自明:二人若交手,韩信的计策定会大打折扣;但项羽的硬实力,并不会因此被削弱。
这就像擂台上一样:比赛必须分重量级,在力量差距不悬殊的情况下,才能以技术、战术分高下。如果放开量级限制,轻量级的冠军,可能会被重量级的一般选手暴捶。
况且,项羽还是重量级选手中的冠军。
刘邦的策略—田忌赛马、拖死项羽
在韩信被刘邦登台拜将后,二者有过一番对话: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暗噁叱咤,千人皆废……
其后,韩信提出了与相遇反其道而行之,收买人心,联合各路诸侯孤立并耗死项羽的策略。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他们都知道刘邦带兵远不及项羽,为何偏偏由他在正面与后者对抗?应处于以下考虑:
第一,对抗项羽,不能以一两场战争定胜负,而且甚至不能以战斗本身定胜负。这一对决,本质上是消耗战,也是政治战,所谓乱拳打死老师傅,正面选手的任务,是把项羽及其资源牢牢拖在第一线,然后由其他汉军选手从北方南下,削弱骚扰西楚的后方。
那么,从肩负这一任务的,必定要有爆表的号召力与凝聚力。这一点,谁也比不上大忽悠刘邦,他不上谁上?
第二,如果韩信正面对抗项羽,那么谁能独当一面去平定齐地,并且最终形成合围?没有这种靠谱的选手。况且,韩信对阵项羽,还真的没有必胜把握。
这个时候,采用“田忌赛马”式的策略,由刘邦这个汉军的中等马拖住项羽这种千里马,再由韩信这位汉军头马对决项羽的中下等马,刘邦才有整体获胜的机会。
况且,项羽输给刘邦,并不是军事的原因,而是治国路线、政治、后勤、人心等综合因素的失败。拿他与韩信对比,真没什么实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