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北京的天气有些闷热,不到下午1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门外已排起了队伍,不少观众向门口的工作人员询问开馆时间。下午1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向公众恢复开放,观众有序进入展厅。
下午两点左右,展厅里已经人山人海,有来参观的老夫妇、大学生,也有家长带着孩子、推着婴儿车在展厅参观,还有老摄影师在雕塑前拍照。不少观众表示,经过升级后的展厅更加宽敞、明亮,史料更加丰富,馆内沉浸式体验项目增加了展览的可看性。
7月8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战老战士们在参观展览。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观众:氛围比以前要浓厚,扩充了不少史料
展厅经过升级改造,展览面积由原来的6700平方米扩增为1.22万平方米。步入序厅,可以看到,馆内标志性的铜墙铁壁雕塑整体提高了30厘米,观众仰望,雕塑显得更加庄严、肃穆,铜墙铁壁雕塑的背景塑造了与雕塑浑然一体的祖国大好河山,在视觉震撼之外,更能激发观者的哲思与情感共鸣。
大厅的顶部,通过数字系统展示星光屏,4000颗星星在屏幕上闪耀,象征四万万同胞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共同抗战。
不少观众赶着恢复开馆的第一天进入展厅。张女士表示,今年正好是抗战胜利80周年,孩子的暑假实践作业要求参观丰台的红色地标,于是带着孩子把卢沟桥、“七七事变”弹坑等都看了看,抗战馆是他们的最后一站。“想带着孩子来看一看,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上了一年级,认知水平比以前提高了,看着这些历史资料,能够对抗战史脉络有一个大体了解。”她表示,刚刚走过南京大屠杀的展区,沉浸式感受那段黑暗的历史岁月,让人感觉很难受。
7月8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位家长在和女儿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家住“七七事变”战场之一——北京南苑的徐先生表示,自己平时就对抗战史感兴趣,从6月初就在关注抗战馆的开放时间。“今天终于能看到重新开放的展馆,感觉氛围比以前要浓厚,展馆也比以前大,还扩充了不少史料,比如对日军犯下的罪行单独设立展区,增加了苏联对华援助的资料。”谈起印象深刻的展品,徐先生表示,新设立的地道实体模型、台儿庄战役的实景布置等,做得很用心。墙上的标语如“誓死不当亡国奴”等,很有氛围,自己也拍了很多照片。
7月8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观众在复原的“焦庄地道”里体验。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观众成先生表示,7月7日对他们一家来说意义非凡,所以趁着抗战馆恢复开放的这天,和父亲母亲一起来看展。“本来昨天就想过来,才知道今天正式开放,我的爷爷、姥爷都是老八路军,爷爷原来是八路军军工部的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刚才我们还在展览中看到了爷爷的老领导——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刘鼎使用过的擦枪工具、绘图工具等,感觉很亲切。”
当天,还有老战士老干部及遗属代表到场参观。谈及来馆感受,96岁的抗战老兵王庆魁几近哽咽,他表示,自己上小学时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后来就参加了抗战,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硝烟炮火。“在毛主席领导下,我们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解放了全中国,现在又走向了新时代,尽管现在幸福了,也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历史是很重要的,展望未来,必须记住过去的历史。”
一封封家书展示战士们为革命献身的决心
主题展览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展出照片1525张、文物3237件,其中有1/3的文物为首次展出,包括1938年12月日本中支经济研究所发行的《论持久战》、关东军残忍杀害杨靖宇后在他的头颅前的合影、《一二九运动历史影像》等。
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悍然进攻卢沟桥与宛平城,揭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在“七七事变”展区,一张特殊的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安静地陈列在展柜里,上面写着“沈忠明同志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他也是在“七七事变”中牺牲的第一位中共党员。从现场展出的第29军士兵佩戴的钢盔、遗留下来的子弹壳,到第29军士兵在卢沟桥抵抗日军时使用过的大刀,可以想象当时交战的激烈。
一封封家书,展示了当时战士们为革命献身的决心,令人动容。一面白底黑字的“死”字旗,显著位置写着“死”字,这是当时战士王建堂出川抗战前,父亲赠予他的旗帜,旁边用小字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等字。
7月8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对父子在参观“死”字旗。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交互透明展柜里,展示了第七战区长官部参谋长傅常出川抗战前给妻儿留下的一封家书,写有“余奉命出川参加抗日战争,将奔赴前线,希汝等勿忘困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等内容,妻子将其刻在灯柜上以期长远流传。原家书早已不复存在,这封刻在灯柜上的特殊家书成为川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出川抗战保家卫国的重要物证。
运用新技术帮助观众沉浸式感受历史的细节
展陈打造主题化与沉浸式体验,一首首唱遍大街小巷的红色歌曲带领人们回望那段热血岁月。“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这首全球华人唱了千百遍的贺年歌曲,很多人不知道,最初是作曲家陈歌辛为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而创作。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1935年,由聂耳谱曲、田汉作词,共同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主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歌曲表现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展览中,观众能看到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手稿、田汉关于《义勇军进行曲》的说明手稿、1941年美国纽约出版的保罗·罗伯逊演唱的《起来》(《义勇军进行曲》)唱片,还能通过现场的“唱片机”,回顾《大刀进行曲》《长城谣》《游击队歌》等经典歌曲。
从第一展厅下电梯步入第二展厅,一面令人震撼的照片墙出现在眼前。该照片矩阵呈现了5098张抗战老照片,反映了中国人民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共计5098天、14年的浴血抗战历程。
7月8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观众在参观抗战老照片矩阵墙。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血战台儿庄、洛川会议、中共七大等历史上的重要场景也得到复原。在声光影融合的数字化沉浸式装置前,观众能够感受到日军731部队“冻伤实验室”的惨无人道;在昏暗忙碌的“白求恩手术室”场景前,观众能够看到白求恩送给八路军的手术用具,感受到他无私帮助中国抗战的高尚品质;在美军向中国运送急需物资的运输机残骸前,观众能够感受到驼峰航线的艰险以及援华空军的勇猛。
7月8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观众在观看白求恩医疗队的复原场景。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志东表示,展览运用最新的投影技术与LED屏幕、OLED交互透明屏、Cave五面屏和裸眼3D等,展现战争的宏大场面和关键历史瞬间。“展览的可看性很强,体现了很多巧思,我们把文物放在场景里,希望能‘以物证史’,观众在一件件档案和文物中,真正体会到历史的细节。”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