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号召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瓦窑堡会议上,党组织正式的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国民党蒋介石并不这样认为,他仍然决定“攘外必先安内”,西安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开始坐下来谈判,直到七七事变得爆发,老蒋终于决定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
面对红军的整编,国民党只给了三个师的编制,那就是115师,120师,以及129师,由于编制原因,许多红军将领不得不降职使用,原来的方面军领导人有的只能当师级领导,原来的军团级领导人有的只能当旅级干部,原来的军、师级领导人有的只能当团级干部。
八路军最初有三个师六个旅,分别是115师343旅,344旅,120师358旅,359旅,129师385旅,386旅,八路军有六个旅,那也就有六个旅长,他们最后的成就如何?两位是大将,两位在授衔前离世,两位是上将。
我们先说八路军主力115师,第115师由第一方面军和第74师编成。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萧华,下辖第343、第344旅。
343旅旅长为陈光,344旅旅长为徐海东。
陈光是湖南宜章县人,1905年出生,21岁参加了本地的农民运动,192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了湘南起义,陈光参与其中,随后一直跟着部队上了井冈山。
井冈山时期,陈光每逢作战都冲锋在前,他历任红军连长, 师长等职,长征时期,陈光担任红二师师长,在此期间,他率部为中央红军的长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6年,他曾代理红一军团军团长,抗战全面爆发后,他成为115师343旅旅长,1938年,115师师长林彪负伤,陈光代理115师师长,抗战期间,陈光率部多次参加战斗,歼灭了不少敌人。
解放战争时期,陈光历任东满军区副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等职务,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中央决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10月,陈光受命在黑山、北镇一带设置第二道防线阻击国民党部队。
为了便于指挥,罗荣桓当即把从山东带来的一部电台和机要人员交与陈光使用,两个月后,林彪作战急需电台,当他得知陈光处有时,要调用,但是陈光拒绝给林彪,这引起了林彪的反感。
此后林彪多次在公开场合指斥陈光“无理霸占电台,抗命不交”。
1949年底,陈光来到广东,担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在此期间,他又和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叶剑英交恶。
除此之外,陈光在工作中违背了组织的纪律,做了一些错误的事,1950年7月陈光被抓捕,1954年,他在住所自焚,享年49岁。
1955年授衔时,如果陈光还在,那么他应该至少是上将。
115师344旅旅长是徐海东,徐海东是湖北大悟县人,1900年出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自己革命的一生。
土地革命时期,徐海东历任红军师长,红十五军团军团长等职,1935年11月,中央红军来到陕北,当时部队急需棉衣过冬,但是银元不够。
徐海东雪中送炭,使得中央红军安然度过了那个寒冬,毛主席对于徐海东的这个壮举一直都记着,多年后,他还感慨道:“徐海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
1937年抗战时期,徐海东担任344旅旅长,后来因病卸任了旅长,此后多年,他未指挥战斗,一直在养病。
1955年授衔时,毛主席钦点徐海东为大将,并且在大将排名中位列第二。
120师的两个旅是358旅,359旅,358旅旅长是卢冬生,359旅旅长是陈伯均。
卢冬生是湖南湘潭县人,1908年出生,早些年间他曾在地主家里放牛,这个地主家有个少爷,就是陈赓,在陈赓的影响下卢冬生从陈家走了出来。
1925年,卢冬生在武汉参加了陈赓的部队,此后,他一直跟随着陈赓,参加了北伐,南昌起义等,1928年,卢冬生从上海护送周逸群,贺龙前往湘西北组织革命武装。
由此,卢冬生成为了湘鄂西苏区的创始人之一,他历任红军团长,师长等职,1937年,他被任命为358旅旅长,那个时候,有人说他在部队中有军阀作风,卢冬生没有到任,后来前往苏联学习。
1945年,卢冬生回到国内,担任松江军区司令员,当时的苏联红军在东北肆意妄为,在一次开会时,卢冬生见到了两名在当街抢劫的苏军,他上前呵斥了他们,使得苏军恼羞成怒,放了黑枪,卢冬生不幸牺牲,年仅37岁。
1955年授衔时,如果卢冬生未去世,那么,他就是红二军团的代表,很有可能成为大将。
120师359旅的旅长是陈伯均,陈伯均是四川达县人,1910年出生,1927年,陈伯均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在此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9月,陈伯均参加了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此后,他历任红军师长,红5军团参谋长等职,土地革命时期,他还曾获得二等红星奖章。
抗战爆发后,陈伯均担任120师第359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陈伯均历任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四野第12兵团第一副司令员等职。
129师的两个旅是385旅和386旅,385旅旅长是王宏坤,386旅旅长是陈赓。
王宏坤是湖北麻城人,1909年出生,1927年,他参加了黄麻起义,此后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土地革命时期,他历任红军团长,师长等职,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
1935年,他担任红四军军长,抗战时期,他历任129师385旅旅长,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湖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129师的386旅旅长陈赓,绝对是我军的传奇人物,他是湖南湘乡人,1903年出生,1924年,陈赓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由于陈赓在黄埔太过于优秀,被誉为“黄埔三杰”之一。
东征期间,陈赓曾救过蒋介石的命,大革命失败后,陈赓参加了南昌起义,后来在上海领导特科工作,1933年他因伤在上海治病时不幸被俘,经同志营救出狱。
不久,陈赓来到鄂豫皖苏区,历任红军团长,师长,红四方面军参谋长等职,1937年,他被任命为386旅旅长。
抗战时期,陈赓历任太岳军区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陈赓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纵队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四纵司令员等职。
1955年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
总的来说,八路军最初六个旅长,两位是大将,两位在授衔前离世,两位是上将,两位大将是344旅旅长徐海东,386旅旅长陈赓。
两位在授衔前离世是343旅旅长陈光,358旅旅长卢冬生。
两位是上将是359旅旅长陈伯均,385旅旅长王宏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