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徐语杨
因出生在黎明,父亲给他起名“多苓”,是英文dawn(黎明)的音译,蕴含着晨光与植物的双重意象,似乎是对何多苓艺术美学总体风格的预言。而且,这种与自然的深刻联结,在他21岁那年大凉山的冬天也有所显现——年轻的何多苓躺在经冬不凋的草地上仰望苍穹,后来他如此追忆:“我的生命已经不知不觉地织进了那片草地。”
何多苓(何多苓工作室提供图片)
在何多苓画室采访的两个多小时里,我们“大道”人文名家融媒报道小组的记者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神奇的治愈力——在这里,时间的脚步似乎变慢了很多。欣赏画室里一幅幅带着诗意和想象力的画作,心灵仿佛在吸氧。而面前的这位艺术家,整个人散发出一种高能量——心态沉稳、内核强大、积极向上。
画画之外,何多苓痴爱音乐、诗歌,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面对外面的潮起潮落,他的心始终淡定。他喜欢跟年轻人来往,渴望新知,对未来充满乐观,相信明天会更好。对于人工智能、潮玩,兴致勃勃去了解。对于当下年轻画家容易遭受的压力和困惑,他报以深切的理解。对于如何安顿自己的肉身与理想之间的平衡关系,他也给出自己真诚的建议——脚踏实地生活,同时不忘仰望星空。
这种心灵“被充电”、被赋能的感受,在采访刘家琨时,记者也曾同样体验到。77岁的何多苓与69岁的刘家琨,他们的创作能量不仅源于天赋与机遇,更来自永远“向光而行”的心态。这种心态犹如泉水一样,滋润他们的艺术创作,也润泽他们散发出超越年龄的生命力。
这或许就是卓越艺术家用一生践行的智慧:保持好奇,保持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