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粟裕写回忆录,对淮海战役只字不提,三年游击战争却写了半本书
创始人
2025-07-08 19:32:49
0

提起粟裕大将,就不得不提起淮海战役,这是粟裕指挥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毛主席戎马半生,用兵如神,经历过的大仗数不胜数,可是在毛主席心中,能与二战时期国外大型战役相提并论的,只有粟裕指挥的淮海战役。

所以,当1961年毛主席在武汉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的时候,两人才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淮海战役。蒙哥马利称赞淮海战役是毛主席指挥的一场不可思议的战役,但毛主席却笑着说:“我的战友里,有一个最会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就是他指挥的淮海战役。”说完,毛主席又风趣地补充道:“粟裕也是我们湖南人。”

可是,能被毛主席和蒙哥马利元帅反复提及的淮海战役,却在粟裕大将晚年写的战争回忆录当中看不到任何记载。

一、粟裕回忆录对淮海战役只字未提

1976年的夏天格外沉闷,军队中出现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倾向让已经调任军事科学院的粟裕十分不满。

将毛主席的军事理论归结为几条固定的公式,将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机械化为僵硬的流程,这不是胡闹嘛,以这种理论教育下一代,是会吃败仗的!越想,粟裕心中就愈加烦躁,于是他决心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战争经验总结成书,写一本战争回忆录。

就这样,《粟裕战争回忆录》诞生了。按理来说,淮海战役应当是粟裕将军最得意的一战,可事实上,在四十万字的回忆录当中,粟裕对淮海战役只字未提,反而是关于北上抗日先遣队和三年游击战争的内容,几乎占整本书的一半。

直到多年以后,粟裕将军的夫人楚青根据粟裕回答别人的提问,汇编成了《粟裕谈淮海战役》,补录到回忆录当中,这本《粟裕战争回忆录》才终于有了关于淮海战役的内容。

粟裕在北上抗日先遣队和三年游击战争中经历了什么,以至于让粟裕将军难以忘却,并把这段岁月看得比指挥淮海战役还要重呢?

二、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慷慨悲歌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前四次都铩羽而归,这一次上了火气的老蒋动了真格,光是进攻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就多达五十多万。

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毛泽东和朱德等人的领导下,中央红军的人数已经突破了10万。可是,这个时候上面却空降了李德和博古,这两位军事理论家空有理论,不懂得结合实际,照搬苏联的那一套。

既然苏联红军可以通过攻打大城市夺取政权,那么中国的红军也应该与国民党军正面对抗。李德和博古错误而固执的指挥让中央红军吃了大亏,持续一年的战斗让红军损失惨重,第五次反围剿已经面临失败。

打不过怎么办?只能转移。可是转移不是说转就转的,老蒋不是傻子,顾祝同等国民党军将领也不是酒囊饭袋,他们早已经布下天罗地网,将红军团团围住。想要突围成功,就要有一支军队吸引国民党军的注意力。

然而,吸引敌人火力也就意味着这支掩护主力部队突围的部队凶多吉少,谁去大概率都是牺牲。选谁呢?中央挑来挑去,最终决定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红7军团。

红7军团的军团长是寻淮洲,参谋长是粟裕,政治委员是乐少华。寻淮洲是红军中年纪最轻的军团长,比林彪还要小五岁,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情,寻淮洲的未来无可限量。

红7军团刚刚成立不久,尽管战斗意志很坚定,打过不少硬仗,但是装备实在是太差了。全军6000余人,只有一千多支枪,大部分战士手上拿的都是大刀和梭镖。与此同时,军中还要携带160万份传单,走到哪就将革命的火种撒到哪。

中央将红7军团编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命它们从江西瑞金向东挺进。名义上红7军团是北上抗日,可它最核心的任务是吸引敌人火力,掩护主力红军突围。

很显然,红7军团是一支炮灰队伍。更要命的是,就连这支炮灰队伍内部,也不团结。军团长寻淮洲和参谋长粟裕是从南昌起义就开始的老革命,战场经验比较丰富,两人配合也比较默契。政委乐少华是留苏学生,当时博古、李德等人正在夺权,势头很大,乐少华也想借着这个势头,扩大在红7军团的话语权。这样一来,寻淮洲和乐少华的关系可想而知。

执行任务是有去无回,部队装备是相当没有,军队领导是两看相厌,这样的一支队伍如何能从数十万敌军的包围圈中走出来?只能说幸亏是红军,如果换一支队伍,这不是牺牲多少人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投降的问题。

不过,粟裕想不了这么多了,李德等人下的命令很着急,红7军团稍稍整备,就向着东部挺进了。

红7军团出发以后接到的第一个命令是攻下福州。以六千兵力,一千多支落后的长枪,如何攻得下固若金汤的福州,用战士们手上的大刀砍吗?可是李德和博古不管,命令已经下了,怎么打是你们的事。

没办法,粟裕和寻淮洲只能命令红7军团进攻福州。以卵击石,结果可想而知,红7军团损失惨重。寻淮洲和粟裕一合计,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他们给中央发电报,请求在福建休整一下。

李德和博古一听急了,把你红7军团分出去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吸引敌人火力吗,你要是休整了,还派你出去干什么。于是下令,红7军团继续向北挺进,到江西与方志敏汇合。

以败军继续北上,寻淮洲和粟裕觉得不靠谱,他们找到乐少华商量,可是乐少华坚决要求部队执行李德等人的命令。这样一来,寻淮洲和粟裕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率领红7军团继续北上。当红7军团与方志敏会师的时候,全军只剩下三千人,折损了一半。方志敏的部队损失也不小,于是中央决定红7军团与方志敏的部队合编为红十军团。

军队已经重组,但它的任务仍然是:向北移动,建立基地。无奈之下,苏玉又上路了。这时,红军十军第一次遇到了真正的困难,国民党军代替了第一旅。这支部队是后来著名的第74军的前身,旅长是王耀武。

两军在安徽黄山的疍家桥附近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红军第十军被打败了,宣怀府也被杀了。幸存下来的部队不得不继续战斗,为自己的生命而战。然而,在行军过程中,缺乏指挥经验的刘兆禧对面前的苏裕和方志民只字未提。

没有办法,苏钰,你先回去吧!方志民同志把800人交给苏游,回到兵团主力,希望早日撤军。但这是一次永远的告别。方志敏、刘兆禧等红军第十军2000余人被包围在怀玉山,全部惨死。

最后,苏游一人率领五百多人离开江西,来到浙江。从红军七军到红军十军,将近一万人,现在只剩下几百人了。他们以前的同志都死在了山里,死在了革命中。在路上。

苏钰想起这些伤心的岁月,也想起了失去了很多战友的战友仇人王耀武。

第三,苏裕的将军之路

从江西到浙江,苏裕变得更强壮,更顽强,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他三年的敌后游击战。

在中央红军,苏裕的地位一直很尴尬。无论是在红军第七军还是在红军第十军,苏裕都有机会获得军事经验,但这是第一次。不是很多,其次,他也不是很多。如果不是三年的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可能就没有足够的粮食。至少,不会有奇兵,像象棋中的苏虞。从锅底取出燃料。

如果可以的话,没有人愿意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像林彪那样谨慎一点,只打靠谱的仗,不是更好吗?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苏裕率领剩下的五百人在占领区打游击战,既没有机会,也没有京师。

浙江是国民党的腹地,是革命之火还不旺的“荒地”。这里的农民对红军不太了解,再加上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宣传,他们不信任红军,看到红军躲在山里。

没有农民兄弟的支持,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不可能的。没有革命根据地,只要有一大波国民党军队,军队很快就会被推翻。

除非你错了,总有比艰难的路更好的路。

苏钰想出了一个办法,让侦察兵伪装成农民潜入当地村民。当红军到达时,侦察兵大喊大叫,红军拦住了伪装的侦察兵。作为一个农民,他让他带路,给了他一枚银币。真正的农民看到他们已经安全返回,收到银币,也很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们意识到了红军的好处,自然就失去了恐惧。

有了群众基础,苏禹迅速在周边30多个州建立革命根据地,整编的前方师也从500多个扩大到几千个。那一年,苏裕还不到三十岁。

有了群众基础,很快粟裕就在周围三十多个县建立起革命根据地,改编后的挺进师也从五百多人扩充到了数千人。而这一年,粟裕还不到三十岁。

起初浙江省的国民政府没把粟裕当回事,一支几百人的残兵败将,还能翻天不成?没想到,粟裕还真就捅破了浙西南的天。国民党在苏区附近修建了大量的碉堡和封锁线,想把粟裕锁死。可是已经死里逃生多少次的粟裕根本就没把这些无法动弹的“死物”当回事,你封锁你的,我打我的。

粟裕命令部队多点开花,专找敌人薄弱的地方打,等敌人一慌,再趁机突围,将敌人由民团组成的数道封锁线冲得七零八落。

保安团不是红军的对手,明白这一点的浙江省主席黄绍竑决定下老本,他派出了士官教育团,想要以它为骨干,击溃红军。

精锐?老子打的就是精锐!

一听是什么士官教育团,粟裕来了劲,他率领部队进行游击作战,待敌人兵力分散以后突然奇袭,将士官教育团分割包围。没几下,士官教育团成了士官教育营,后来又成了连,装备还都便宜了粟裕。

浙江省主席只能一边破口大骂,一边瑟瑟发抖,向老蒋求援。

废物!老蒋一边气愤于手下的无能,一边派出大将罗卓英。这位罗卓英可不是易与之辈,他是老蒋的嫡系,十八军的军长,黄维、胡涟等名将都是从这支军队里出来的。

要不说是精锐呢,罗卓英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罗卓英一点都没有轻看粟裕,他调集了63个团的正规军,围剿只有三千多人的粟裕。

不过粟裕很乐观,管你多少人,来到这茫茫大山当中也是一拳打在棉花上,不痛不痒。只要敢上山打游击战,粟裕有信心让罗卓英哭爹喊娘。

可是罗卓英却没有中计,他不管不顾,直扑根据地,将粟裕辛辛苦苦创建的根据地全部捣毁。粟裕气得直骂娘,尽管他歼灭了罗卓英不少的部队,但这次的损失还是太大了。

幸好,1936年,“两广事件”爆发,老蒋把罗卓英的十八军调回,粟裕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罗卓英前脚刚走,粟裕后脚就重新建立起革命根据地,连地方游击队的人数都达到了上千人。粟裕在敌人老家“暴兵”的本事,不得不佩服。

不过,浙江终究是国统区核心地区,在这里开展革命战争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像罗卓英和他的十八军这样的围剿粟裕经历过不止一次,成立之初的政治委员会成员共有九人,三年游击战争就牺牲了六人。可以说,粟裕和他的挺进师是没有一天不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日子的。

三年游击战争,对于粟裕来说是成为军神道路的关键一步。粟裕没有上过军校,也不像林彪一样可以获得中央和主席的全力支持和栽培,粟裕有的,只是在战争中汲取经验,在失败中吸取教训。

粟裕打仗的时候往往不会顾忌对手的招式,追求的就是一击必杀,直插心脏。所以后来在解放战争中,粟裕总能打出让所有人都意外地胜仗,孟良崮之战全歼整编第74师,别说老蒋没想到,连毛主席都没想到。

解放战争是粟裕大将的舞台,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全歼整编第74师,济南战役活捉王耀武,淮海战役打垮敌军八十万,这一场场战役是粟裕的高光时刻,也是他指挥艺术的巅峰。

三年游击战争则是粟裕的战争学院,这三年中的血与火,将粟裕锤炼成一代军神,造就了他所向披靡的指挥能力。

所以,当粟裕将军晚年写战争回忆录,要告诉下一代自己是怎么打仗的时候,才会浓墨重彩地介绍当年的三年游击战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唐... 中华上下五千余年,数不尽的风流人物,数不尽的荡气回肠。但是要说影响最深远的一个朝代,那一定是唐朝。 ...
原创 秦...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诞生了很多英雄人物。...
原创 项... 项羽既不得民心又无战略眼光,失天下必然的!没人民的支持 嬴政是开创新时代的英雄,他结束了一个旧时代,...
原创 赐... 说到东汉末年各路诸侯谁的人气最旺,无疑拥有四世三公身分的袁绍袁本初名列榜首。一个个人杰、才俊纷纷前往...
原创 1...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张际春以其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才能和无私的奉献,为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的...
原创 金... 1980年,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来到北京参加抗美援朝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便提出了想要亲自见见依然在世的...
原创 周... “这盛世,如你所愿”是中国人民对周总理的回答。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为我国做出了卓越的贡...
原创 邓... 就我国的文化习俗而言,荣归故里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当一个人老了,会想念家乡故土,即便再忙,也会抽空...
原创 成... 在7月中旬,有一张新的纪念钞确定发行,它的币面上有一位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成吉思汗。 这张纪念...
原创 看...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在唐山这片土地上,就在这一夜,毛主席正安静地躺在病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