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沈阳故宫讲坛”2025年第三讲——《清代瓷器的“官搭民烧”》在沈阳故宫文化博物馆二楼开讲。讲座由南开大学教授刘毅主讲,沈阳故宫博物院相关业务人员共80余人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首先介绍了“官窑”与“官搭民烧”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官窑”是指专门为皇宫生产御用瓷器的窑场。中国陶瓷官窑烧造制度滥觞于五代吴越国的“设官监窑”制度,正式形成于北宋,明代早中期达到巅峰。“官搭民烧”则是明代后期成型的一种官窑烧造管理方式,标识着官窑制度开始走向衰落。明代前期是我国古代官窑烧造全盛时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其主要特征有五:一是存在大量皇帝直接下令烧造瓷器的情况;二是产品仅供皇宫御用,不做商品出卖;三是生产工艺保密;四是产品质地优异;五是垄断了优质生产原料和优秀工匠。明代御瓷烧造以下达命令的渠道不同而区分出两类产品,其中工部下令为“部限”,皇帝下令为“钦限”。明初两类瓷器均由御器厂烧造,嘉靖时期由于烧造数量日多,御厂难以完成任务,故而一部分委托给民窑烧造,这就是“官搭民烧”。这一制度对民窑有一定的骚扰。委托民窑烧造,应由官府出工本,但官府往往把价格压得很低,以至于民窑赔本烧造。另一方面,官搭民烧制度也有其积极意义,其一,官窑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向民窑开放;其二,官府再试图霸占优质原料也受到了抵制。
讲座的后半程,刘毅老师介绍了“官搭民烧”清官窑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清朝官窑烧造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顺治年间,此后,康熙十年、十九年又先后有烧造祭器、日用器皿之令。康熙二十年代以后是清朝官窑瓷器大量烧造和质量大幅度提高的开端,雍乾时期则是中国古代瓷器烧造史上的高峰,至嘉庆、道光时期景德镇官窑的生产趋向衰退,但仍不乏精品。咸丰时期内外交困,江西地区多次经历战火,制瓷业近乎停顿。同治中兴,修复御器厂,招募匠师,继续宫廷用瓷生产。同治、光绪间,官窑产品的质量虽不及康乾时期,但仍然明显高于同期的普通商品瓷。宣统三年末,清帝逊位,官窑烧造制度终结。
根据档案资料梳理分析,清代“官搭民烧”官窑特点有三。第一,清代官窑烧造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清代官窑瓷器分为“正色”和“次色”,“次色”可以用于赏赐后来还可以变价出售,但“正色”仅为皇宫御用,其它人非奉赏赐一般不能得到,不能擅自收藏使用;第二,清代官窑的生产和管理制度出现了“去垄断化”的倾向,在工匠征用、生产资料控制、原料和品种限制等方面渐次放松,出现了明显的否定垄断性生产性质的倾向;第三,清代官窑初步具备了近代工艺研究机构的性质,由于不再直接组织、管理御用瓷器的生产,清代的督陶官们得以有更多的精力去从事瓷器品种和工艺的创新研究。
关注沈阳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