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
前言
1961年3月16日,陈赓大将骤然病逝,这个消息,震惊了所有的老战友,以及与陈赓有着深厚友情和亲情的人们。
得到陈赓病逝的消息后,宋庆龄身边的人考虑到她和陈赓的特殊感情,担心她难以接受,都不愿意将这一噩耗告诉给她。然而,这样大的事情,又怎么能瞒得住呢?
陈赓:我怀疑搞大炼钢铁是不是真是毛主席讲的
1959年,就在开始着手考虑调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任务,为哈军工的建设奔波时,原本就患有腿疾的陈赓大将,却受到了更大病魔的侵扰。
陈赓和家人在北京
从哈军工创办以来,陈赓做了大量努力,集中了国内许多顶尖的人才,并亲自抓飞机的设计工作,创立了风动实验室。
此外,陈赓还有先见之明地成立了计算机专业,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多年后,时任计算机专业的负责人慈云桂,骄傲地说:“
如果不是陈质院长亲自抓,我校计算机专业是不会发展得这样快的。
”
在陈赓的主持下,哈军工的每一个系都搞出了一批科研成果。对于这些年哈军工取得的成绩,陈赓非常满意。
在学院举行的科研成果展览上,陈赓请来了周恩来总理、贺龙元帅、陈毅元帅和罗荣桓元帅等同志参观,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对于学校的任务,陈赓认为就是搞科学研究。一次,在全国大炼钢铁的“风”吹到哈军工时,陈赓没有盲从,他说:
“
学校总得念书嘛!怎么搞大炼钢铁?这话是不是真是毛主席讲的,我有怀疑。毛主席说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科学研究也是生产嘛!我们这个高等学府应该结合教学办实验工厂,搞高,精、尖!
”
陈赓和毛主席等在一起
陈赓对毛主席,是非常了解的。毛主席的一生都在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至于中央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任务要求,陈赓是不太了解的。
1957年11月2日,在率领中国代表团前往苏联参加俄国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期间,赫鲁晓夫提出,苏联要在15年内在主要工农业产量方面赶上美国。
作为对苏联老大哥的回应,毛主席也提出:中国在钢产量方面15年后,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
1958年3月,毛主席在成都会议期间,再次提到,中国的钢铁生产要在15年内赶超英国的基础上,20年赶上美国。
8月,在北戴河会议结束后,全国大炼钢的场面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最为激烈的是,各级书记层层加码,指标像天文数字一样,翻了又翻。
陈赓在讲话
不久后,哈军工也处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对此,陈赓大将的头脑是冷静的,他认为,这件事情是有问题的,甚至觉得这件事情很有可能不是毛主席的讲的。
9月20日,在张治中、罗瑞卿、曾希圣陪同下,毛主席来南京视察。在听取了江渭清的工作汇报后,毛主席指示他们要一手抓工业,一手抓农业,并提醒他们不要因为大办工业,放松了农业。
想到全国的炼钢情况,毛主席又问江苏能不能完成100万吨铁。江渭清回答说搞不到这么多。于是,毛主席说:“不谈了,明天再谈。”
到了第二天,在见到江苏省委书记处的几位同志时,毛主席说:“我要江苏搞100万吨铁,渭清讲搞不到。顺元,你什么意见?”
听毛主席的话,刘顺元不敢相信毛主席会直接点他的名,愣了一下后,回答说:“渭清同志是班长,班长怎么说,我赞成。”
毛主席
于是,毛主席又看向惠浴宇,说:“惠浴宇,你什么意见?”惠浴宇说:“我同意顺元同志的意见。”
听了大家的意见,毛主席接着说:“江渭清不但说搞不到100万吨铁,还说这是劳民伤财,你们也同意吗?”见大家都不说话,毛主席又问江渭清:“渭清,你还有什么意见?”
见毛主席看着他,在等他的回答,江渭清说:“主席,我们千方百计去搞,能搞100万吨更好,实在搞不到,就请您派人来检查我的工作。”
江渭清表态后,毛主席说:“好,就这么办。”
从这次小范围的会议上看,毛主席不太可能强行压下一个无法完成的大指标,这与他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和集体意见,是相矛盾和背离的。在江渭清说出“劳民伤财”的话后,毛主席仍然没有发火,甚至没有大声说话。因此,毛主席提出了大炼钢铁的口号,但超高的指标很有可能是层层加码的结果。
毛主席
然而,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这件事情还得办。于是,陈赓指示学院办了一个叫“海厂”的实验工厂。
后来,有人借口他不服从大炼钢铁这件事,指责陈赓大将犯了路线错误。但陈赓却不在意,一心按照毛主席早前的指示,专心学院的正常建设和科研工作。
看着哈军工的每一个系都硕果累累,且能独当一面,陈赓非常高兴。于是,陈赓觉得各军(兵)种也应该开始建立他们自己的工程学院了。
11月19日,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后,陈赓正式给中央军委写了一个报告。
在这个报告里,
陈赓以无私的精神,建议将学院的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四个系和空军、海军系的五个专科,分给有关军(兵)种,单独成立工程学院
,
除原有空军系海军系和新成立的导弹工程系外,再建原子武器系和电子工程系,将学院的培养目标由维护、使用改为研究、设计制造,并把学制分为基本班(大学本科)和高级班(研究生)两个阶段,每年招生一千五百人,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研究班深造
。
陈赓
很快,陈赓的建议便得到了中央军委的肯定,并着手实施。此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院校形成了三级分工的新体制,即:军事工程学院专门培养研究、设计和制造的工程师;各军(兵)种的工程学院培养维护和使用的工程师;中级技校培养一般技术干部。
看到他的建议逐步实施,陈赓十分欣慰。然而,病魔却悄悄地走近了。
1960年,陈赓因健康方面的问题,不得不离开工作,前往广州疗养。到了冬天,北京的天气非常寒冷,陈赓的病情越来越重,胸部的疼痛也越来越频繁。
因此,陈赓感到自己的身体很难再支撑下去了,便决定抓紧时间为党和人民多做些工作。于是,陈赓给哈军工党委常委写了一封信。
在这封信中,陈赓对调整后的学校工作,提出了六点建议。
陈赓
这六点建议分别为:“一、抓思想;二、发挥老教授的积极性;三、培养更多更好的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科学队伍;四、大力抓科学研究工作;五、要改善教员、学员生活;六、要给教授、教员、学员以充分研究和自学的时间。”
1961年初,接到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的邀请后,陈赓准备一个人前往上海养病,便对妻子傅涯说:“
等我回来,我要带你到哈尔滨去,到哈军工去。
”
此时,考虑到陈赓的身体状况,组织上决定让傅涯和他一起去上海,正好可以让孩子们去度个寒假。
得知陈赓因病情严重才来上海疗养时,宋庆龄非常挂念,便在春节前夕热情邀请陈赓一家,来她的家里做客。为了表示对陈赓的关怀,宋庆龄特意让廖梦醒前往陈赓养病的丁香花园,将陈赓一家接来。
廖梦醒来到丁香花园后,对到门口迎接她的傅涯说:“孙夫人很惦记陈赓大将和你的身体情况。”
傅涯和陈赓在一起
紧接着,廖梦醒看了看一脸素容的傅涯,嘱咐道:“你最好化化妆,涂一点口红、画一点眉毛。我有时见她忘了擦口红,她就会送给你一个。她说不化妆像生病一样。”
见到陈赓时,宋庆龄仔细看了看他的变化,最后将目光移到陈赓消瘦的脸庞上,关怀地说:“
这次就在上海好好休养一段,什么也别想,什么也别做了,待身体康复,我要和你一起上中山陵。
”
然而,陈赓却没有听从师母宋庆龄的话。要在平时,陈赓从不违背师母的话。但在此时,他已经预感到自己的生命不会长久,便才违背了师母的话,夜以继日地完成他的《作战经验总结》。
陈赓觉得,他要尽快把这本书写完,这样才能把他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人,让他们参考。
3月12日,在孙中山先生逝世36周年纪念日的当天,陈赓让人将一个花篮,送到宋庆龄的住处,表达了自己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和敬仰。
宋庆龄和孙中山的留影
看着陈赓送来的花篮,宋庆龄非常感激。想到陈赓的身体状况不好,宋庆龄又嘱咐道:“
气候不正,希陈赓同志多加保重!
”
宋庆龄:陈赓在各个方面都堪称一个共产党人的楷模
1961年3月15日,看见妻子傅涯时,陈赓突然说:“
傅涯,今天是我的生日,你给我擀点面条吃吧!
”
听了陈赓的话,傅涯这才意识到这一天,正是丈夫陈赓的五十八岁生日。原来这段时间,因为陈赓的身体不好,傅涯一直想着的都是如何把丈夫照顾好,却唯独把这件事情忙忘记了!
想到这里,傅涯脸上带着一些歉意。事实上,陈庚和毛主席一样,一贯不喜欢给自己过生日,所以这些年也没怎么过过生日,傅涯一时想不起来,也是正常的。因此,傅涯即使没有准备给丈夫过生日,陈赓也不会怪她的。
于是,傅涯赶紧洗了手,来到厨房,和好面,精心为丈夫煮了一碗雪里红肉丝汤面,作为长寿面,端到陈赓的面前。
陈赓和傅涯在一起
吃完长寿面后,陈赓的心情很好,又拿起材料,开始写提纲和总结,一直忙到很晚。深夜时分,陈赓觉得有些胸闷,疼痛,难以入眠。
在疼痛实在难忍的时候,陈赓将身子侧过来,望着对面床上的傅涯,说:“傅涯,你怎么不看看我?”
由于陈赓之前也出现过这种情况,过一会儿就好了。因此,傅涯没有觉得什么特别的异常,便对他说:“睡吧,别太为写作的事费神了!”
3月16日凌晨,陈赓被突然发作的一阵剧烈胸痛,从睡眠中惊醒。
陈赓醒来后面色铁青,呼吸微弱。这是他大面积心肌梗塞第三次发作了。看到陈赓疼痛难忍,傅涯赶紧给医院打了电话。这时,孩子们也从睡眠中醒来,赶紧围了过来。
看着父亲难受,孩子们十分担心,都泣不成声。见大家为自己担心,陈赓忍着巨痛,吃力地说:“我己是三闯鬼门关了,这第三次闯过去,还可以为党工作几年!”
陈赓、傅涯和孩子们在一起
后来,陈赓又忍着疼痛说:“
如果闯不过这一关也不要紧,只要毛主席、周总理和各位老帅活着就好……我的事,不要去惊动他们!
”
听了陈赓的话,傅涯紧紧地握着丈夫的手,心里非常难过,眼泪大颗大颗地流了下来。然而,陈赓的手心越来越凉,瞳孔也逐渐扩散……
很快,医院的大夫便赶到了丁香花园,对陈赓进行抢救,但却没有效果。上午8时45分,陈赓大将在上海病逝,年仅58岁。陈赓的突然离开,让大家都措手不及。
得知陈赓病逝的消息时,毛主席一下子愣在那里,久久都没有说话,只有没有忍住的泪水,从眼眶里涌了出来。过了很久,毛主席才回过神,说:“多么好的同志啊,他不该这么早死啊!”
看到毛主席情绪低落,身边的工作人员担心他悲伤过度,便搀着他的胳膊。毛主席回头看了一眼,摆了摆手,说没事。然而,工作人员知道,毛主席是伤心的。
毛主席
过了好一会儿,毛主席的情绪才逐渐稳定了下来。紧接着,毛主席转过头,问工作人员:“是上午走的吗?前两天总参给我报告,说他身体有缓和的迹象,怎么突然就没了?”
听到工作人员说陈赓是因为第三次心梗大面积发作没有抢救过来时,毛主席点了点头,伤心地说:“国家还需要他呢,怎么就这样走了呢?”
听到陈赓病逝的消息时,周恩来总理正在广州组织工作。听了工作人员的回报,周恩来总理突然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过了很久,周恩来总理才在工作人员的提醒下回过神来,赶紧向中央请求:“请等我回去之后再举办陈赓同志的追悼会!”
听到这一噩耗时,想到宋庆龄与陈赓之间的深厚友谊,宋庆龄身边的工作人员担心她悲伤过度,便把这件事情瞒了下来。为此,工作人员扣下了刊登讣告的报纸,甚至给收音机制造了人为“故障”。
陈赓晚年
然而,这样大的事情,又怎么能够瞒得住呢?宋庆龄还是知道了陈赓骤然离世的消息。那一刻,宋庆龄失声痛哭……
3月17日,根据中央的安排,傅涯等人护送陈赓的骨灰,从上海空运到北京,陈毅元帅亲自到机场迎接。
当天,傅涯便接到了宋庆龄发自上海的唁电:“
陈赓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立下了卓越的功勋。陈赓同志的躯体虽逝,而精神永存。
”
那天,廖梦醒来到陈赓家里,准备送他一程。然而,在廖梦醒到达陈赓家里时,大家已经走了,丁香花园空空如也。于是,廖梦醒匆忙赶到机场,才目送陈赓的骨灰划天而去。
回到家里后,廖梦醒便生了一场病。后来,回忆起那天的情况时,廖梦醒说:“他(陈赓)是为党的事业贡献了一切精力积劳成疾而死的。这在党和国家,是个大损失。像他这样的猛将中国是很少的。在我,是失去一个最能关心我的老朋友。我伤心透了,回来就发烧,一日未起床。”
廖梦醒、宋庆龄和邓颖超在一起
后来,廖梦醒将自己心中的感受,告诉了宋庆龄。
3月19日起,首都各界人民和驻京陆海空三军的干部、战士,陆续来到首都中山公园中山堂,吊唁陈赓。
那天,宋庆龄给廖梦醒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与廖梦醒相同的感受。在这封信里,宋庆龄写道:
“最亲爱的辛西娅:
尽管未能很快提笔写信,但我一直十分挂念你。我们的好同志和伟大的朋友陈赓突然去世,在如此巨大的损失之中,我真不知该如何安慰你。这个打击真是太大了。使我悲伤至极。我感到心力交瘁。为什么好人总是在英年谢世而去呢?
陈赓为我们共同的事业,鞠躬尽瘁,他在各个方面都堪称一个共产党人的楷模。
我难过万分,严重的失眠使我无法写长信。我想念你,并希望这些日子你不致比我更痛苦。善自珍重。一俟心境好些,我会给你写信的。
深深的爱和思念。
宋庆龄”
3月25日,在中山公园的中山堂里,陈赓大将的公祭仪式隆重举行。
那天,刚下飞机的周恩来总理,匆匆来到陈赓的公祭仪式上,进行了祭拜,并亲自为陈赓的骨灰盒题写了三张“陈赓同志之骨灰”,让傅涯挑选。
公祭仪式结束后,陈赓的骨灰被移入八宝山革命公墓。
后来,傅涯按照陈赓生前的愿望,开始着手整理陈赓的遗作和别人写的纪念陈赓的文章。
在遇到丈夫陈赓早年与孙中山和宋庆龄夫妇交往的片断,有些不熟悉的地方时,傅涯便找宋庆龄请教。
每次见到傅涯,宋庆龄都会想起幽默而才华横溢的陈赓,对傅涯的问题也每问必答。
宋庆龄
那时候,在看到面容憔悴的傅涯时,宋庆龄都会对她进行安慰。后来,宋庆龄还专门把傅涯请到家里吃饭。
那天,在见到傅涯的时候,宋庆龄从柜里取出一块手织的毛蓝布,说:“
你看,这还是你们送给我的呢。
”
后来,为了永远纪念陈赓,宋庆龄特意请人将这块毛蓝布做成一件衣服,并时常拿出来抚摸,但就是一直舍不得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