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李叶
受访者: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供图:土人设计
前言
金华自古为江南文化重镇,承载千年人文积淀。设计以“天、地、山、人”和谐共生为内核,从自然山川与历史文脉中汲取灵感,通过材质肌理与光影叙事,构筑能感知时间流转、唤醒土地记忆的精神场域。
作为浙江省首批坡地村镇试点项目,其建设承载着生态开发模式探索的重要使命。设计遵循“最小干预、自然消隐”原则,以“景在林中,园在山中”为愿景,塑造桃花源式野奢度假场景。通过精准平衡生态保护与开发需求,使建筑群与山林水库有机共生,最大限度减少对基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好地与场地契合,使建筑和山林水库融为一体。
观点提纯
“通过精准平衡生态保护与开发需求,使建筑群与山林水库有机共生,最大限度减少对基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好地与场地契合,使建筑和山林水库融为一体。”
无界艺术馆项目选址于金华市婺城区长山乡乌石坪村,作为全区首个生态坡地村镇建设示范工程,依托优越的山水格局,打造融合生态、人文与艺术的高端度假综合体。基地紧邻乡域重点水库资源,四周田畴阡陌交错,完整保留江南农耕文化肌理。距南二环仅3公里,驱车20分钟可达主城区,实现城市便捷与自然静谧的完美平衡。
核心挑战在于多维价值的融合呈现。需提炼“原野自然、人文气息、诗意情怀、精致细节”4大设计理念,构建连贯的景观叙事逻辑;结合运营需求打造具有独特记忆点的室外场景,通过文化IP挖掘与故事性串联,为后续营销提供差异化内容支撑。
金华望山无界艺术馆,作为一处深度融合自然、艺术与人文的空间,承载着人们对于理想栖居的诗意想象。整体项目包含荷花芯序厅、星空图书馆与隐庐酒店,三者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一个无界的艺术生态场域。建筑群分为3大功能区块:南北两区客房部均设置标准客房、公共走廊及服务设施;中区公共服务区整合入口荷花芯序厅、星空图书馆、大堂宴会厅、餐饮等核心功能,并配备物业管理、公共卫生间等便民设施。
荷花芯序厅:自然与艺术的无界交融
步入无界艺术馆,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荷花芯序厅。作为场馆的核心亮点,它以87620块陶砖承载匠心工艺,俞孔坚与朱青生合作创作的雕塑《一瓣心意》共同构筑了一处自然与艺术交融的精神场域。
陶土基底,质感生动。序厅提取在地红土文化,运用极致工艺,使原始陶土蜕变为凝结时间与温度的艺术表达。土生万物,境由情生。整个空间以静谧的方式回应人们对精神领地的探索,唤起对艺术与内心的思考。建筑形态采用圆形庭院,敦厚古朴,如同时间沉淀下的自然印记,仿佛自这片土地生长而出,宁静而深远。
方形水池映照天地,倒映着四季流转,而水中央的雕塑《一瓣心意》以极简手法呈现禅意,寓意人与自然的共生哲学。设计充分利用场地的生态景观,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并通过框景手法塑造近景、中景、远景的层次关系,让光影与空间产生对话。
星空图书馆:在自然与知识交织中沉思
穿过序厅,一转身便步入星空图书馆,这是一座简约而富有诗意的精神空间。设计采用极简的线条勾勒出当代艺术馆的优雅气质,以大尺度空间搭配留白手法,让建筑本身成为一件富有哲思的艺术作品。星空、书籍与空间在此交融,创造出一个充满灵性与自然意趣的美学场域。
星空图书馆不仅是一个藏书之地,更是一座与城市地理交织的自然博物馆。馆内珍藏着5000余本书籍,涵盖艺术、时尚、地理、文学、植物学等多个领域。这些书籍不仅承载着知识,更像是一座微缩的文化世界,串联起人类的文明脉络。馆藏不仅包括当地艺术家的作品,还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书籍,使其成为一处开放的文化平台。
空间内部,设计师以雕塑般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充满艺术张力的阅读环境。白色旋转艺术装置楼梯犹如漂浮的雕塑,弧线与折线交错穿插,在空中灵动地穿梭,连接着不同的阅读区域。它不仅是功能上的垂直交通空间,更像是一件艺术装置,为整个图书馆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艺术气息,使访客在拾级而上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阅读的仪式感与空间的层次变化。
设计师精心运用光线,使天光从高窗倾泻而下,洒落在四周的书架上,让知识在光影间流转。书馆的屋顶采用彩色玻璃设计,其色彩灵感来源于荷花四季的变化。随着日照角度的变化,空间中映射出层次分明、亦真亦幻的色彩光影,使人在阅读时感受到时间的律动与大自然的呼吸。这种独特的光影变化,仿佛让人置身于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之中,每一次光影的移动,都赋予空间新的生命。
星空图书馆不仅仅是阅读的场所,更是一处沉思、交流与灵魂栖居的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在书籍的世界中探索远古文明、触及大师思想,在精神之旅的洗礼中寻得内心的宁静。在馆内,定期举办的学术讲座、文化沙龙与艺术分享会,使其成为思想碰撞的交流平台。人们在此探讨哲学、艺术、生态、城市与自然等话题,让知识在互动与思辨中不断生长。
望山隐庐:消隐于自然的诗意栖居
紧挨着星空图书馆的建筑是望山隐庐酒店。建筑设计理念秉承核心生态理念,系统梳理场地内生态条件和自然资源,充分结合场地现状与金华当地水文自然生态条件进行设计。整体布局尊重场地原始地形,顺应坡地高差,采用层层退台的方式,使建筑巧妙嵌入山林之间,最大程度减少土方开挖,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干预。
项目整体建筑设计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通过架空、庭院、垂直绿化墙体、局部水系设计控制微气候、改善微环境,节能减排,利用物理手段与被动式设计理念回应场地气候,体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理念。
项目整体建筑设计充分注重人性化与体验感,在空间设计、材质选用、功能划分上尽可能增强舒适的度假体验:架空空间与景观的联动、内部院落与环境的联通、层层退台与场地的呼应等空间设计手法全面打造人性化、生态化、亲近自然的住宿体验。
《设计》: 项目大量使用陶砖、红土等本土材料,并强调“从自然山川与历史文脉中汲取灵感”。在材料选择与工艺创新中,如何通过设计语言将金华乡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叙事?
俞孔坚:金华的乡土文化是千百年来劳动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金华山水空间、土地和土地上的自然过程的适应的表达,体现在建筑的选址、建筑的形式、建筑的空间和结构、建筑的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加工和设计方式。建筑坐北朝南、背山拥水、左右环护,明堂开阔,远山来朝,这便是烙印在文化基因里的理想人居格局,在望山选址之初,这个模式在我第一眼看上这块场地以及基于场地特征布局中就已落定;通透的建筑空间,呼应了亚热带地区建筑对自然通风的第一要求,解决夏季闷热天气的舒适度问题,而大玻璃朝南开窗和西侧山墙的遮阴处理,是对北纬28°32′~29°41′太阳高度角的最佳适应,以保证用最低的能耗来实现冬天的保暖和夏天的降温;红色预制砖的选择是对儿童时代乡村土坯房的回味;竹编纹理的使用,是儿童时代当地竹编工艺品的感觉。建筑前面湿地的营造,大面积的乌桕林的使用等,都是对儿童时代乡村田野上乌桕树的重现。通过建筑选址、通透的廊道、黏土砖的质感和纹理以及周边的乡土植被,营造了一种场域的氛围,这种氛围让人沉浸式地体验到熟悉的场所精神 (Genius Loci),使人和建筑归属于此时此地。再加上空间中活动的本土人以及浓浓的金华本土语言,让任何一个进入建筑和环境的人获得在多维时空中的定位,因此而获得栖居(Dwelling)的感受。(参考文献:2000,俞孔坚,追求场所性:景观设计的几个途径及比较研究,建筑学报 2:45-48)
金华望山·隐庐
《设计》:传统江南园林的造景手法与现代空间设计如何结合?
俞孔坚:江南园林有许多造景手法,诸如借景、透景、漏景、对景、框景等。本质上,这些造景手法都是在满足人对空间探索的欲望,在局限的空间中创造丰富的感知空间,用无穷的信息挑战人类负责的大脑,特别是园林中闲来无事的文人们的大脑。这是人类对空间的本质追求的反映,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心理能力所致。当代建筑和景观空间的设计同样需要满足人类的这种心理需求,只不过语言和方式不同,简约的设计语言和空间同样可以创造无穷的空间体验,捕捉丰富的信息,因此而产生趣味和美感。(1994 景观理想与生态经验——从理想景观模式看中国园林美之本质。 园林无俗情,中国首届风景园林美学研讨会论文集(李嘉乐等主编)。 南京出版社。 pp.55-69)。在望山项目中,由一条走廊引入序厅,走廊正对是一个方窗,将远处的山峦和茶园收入视野;窗户中是一瓣荷花,构成了焦点和对景;序厅中的镜面水池倒映着天光和星月,是向宇宙的借景;序厅由花砖构成,隐隐约约透出外面的竹林,是现代版的漏景;星空书馆从命名起就已经把天空的美景接入书馆,映入图书的字里行间。而在序厅夹层中的盘旋楼梯则是把漏窗和无线曲线结合,构建了探索无限空间的神秘信息廊道。
金华望山·隐庐
《设计》:项目定位为高端度假综合体,但乡村振兴需惠及本地居民。设计中是否考虑与当地社区共建(如手工艺人参与陶砖制作、农产衍生品开发)?如何避免“文化景观化”导致在地生活空心化?
俞孔坚:本项目是作为乡村振兴实验项目来设计的,选址之初就考虑了如何通过这个项目来带动乡村的振兴。旁边就是当时金华的一个欠发展村庄——乌石坪村,如今已经完全改观。这种改变不仅是通过让当地人参与项目建设来提高其收入,更主要是通过满足城市人的美好生活来实现乡下人收入的提高。这里我们在探索一个基于共享理论的市场化商业模式,即如何把高品质的生态和文化资产,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消费产品,也就是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设计是这种转化的关键,通过设计,让自然山水、空气绿色、生态农产品的价值得以兑现,产生更高的附加值,这样才能让参与服务产业的乡村获得更高的回报。目前,因为望山项目,这个村庄的人均收入已经翻番,闲置的资产被盘活,村庄里面已经开起了多家餐厅和民宿,村庄的风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概括来讲,这个项目的核心是通过设计,创造一种城里人向往的生活方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乡村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景观和生态服务被兑现为社会价值。
金华荷花芯序厅
《设计》:在城市化冲击下,乡村常面临文化认同危机。无界艺术馆通过“无界讲堂”等活动吸引外部关注,但如何避免成为“他者凝视”的舞台?是否设计本地文化再生计划(如方言保护工作坊、传统技艺复兴课程)?
俞孔坚:我并没有在乎是否要保留本土文化,诸如方言及各种工艺,我认为这些都大可不必担忧。一厢情愿地去保护当地的所谓传统文化,很多情况下最后走向一地鸡毛。相反,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本土文化走向自觉的根本出路。我们的无界艺术馆通过审美启智来提高社会和社区成员的整体文化素质,从而带动人内在自我觉醒。越是进步的民族和群体,越懂得珍惜自己的传统,越是落后贫穷的群体,越容易背叛自己的传统。正因如此,我们一直努力通过乡村创造一种城里人向往的美好生活方式,来实现乡村的振兴,唤起乡民的自觉意识,懂得他们的乡土原来是可以兑现成为“金山银山”的,是需要保护和发扬的。
星空图书馆
《设计》:作为浙江省坡地村镇试点,项目如何将设计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政策工具?例如,是否与政府合作制定“生态-文化-经济”综合评估标准,推动乡村振兴从个案到系统的转变?
俞孔坚:只有通过成功的试验,才能被作为经验推广。这里的“成功”有多重定义,包括设计美学的成功,开发商的商业成功,以及带动当地发展的社会学意义的成功。这个项目从设计作品角度来说已经有可观的传播度和美誉度,在各种影视作品中已经被广泛传播,使用的绩效也令人满意,因此,单就设计来说是成功的。社会学意义上,它已经带动了乡村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也可以说是成功的。商业上并不算成功,主要是遇到了经济的寒流,使项目的经济价值并没有更好地发挥出来。当然,长远来看,这种状况也会逐步得到改善。因此,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推广。由于项目尚处在过程中。我想主要通过增加曝广度,以及在下一个项目中不断实践完善来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传播。我们有类似的案例,如徽州西溪南和婺源巡检司村的案例,已经收入市长教材,还有案例成为自然资源部基于自然乡村振兴的国际案例。这些案例都有可能为有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见:刘悦等,基于共享理念的传统村落振兴实践,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
【之于乡村】
自建成以来,金华望山无界艺术馆凭借其独特的生态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与精致的空间设计,迅速成为金华市的文化地标和网红打卡地。无论是荷花芯序厅的静谧禅意,星空图书馆的诗意阅读,还是隐庐酒店的山林栖居,都吸引了众多游客、学者和艺术爱好者慕名而来。这里不仅是一个度假目的地,更是一处可以激发思考、启迪心灵的精神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望山无界艺术馆不仅承载了高端度假的功能,也逐渐发展成为思想交汇与学术交流的文化高地。“无界讲堂”应运而生,依托馆内静谧优雅的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吸引了众多知名院士、学者和教授前来开展讲座、研讨会与文化交流活动。在这片远离都市喧嚣的山水之间,思想的碰撞如同水面涟漪般扩散开来,让更多人在自然中沉思,在交流中成长。
无界艺术馆不仅是金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象征,也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载体。它提供的不只是建筑之美、自然之境,更是一种让人们得以重新审视自我、感悟世界的空间。在未来,望山无界艺术馆将继续以“无界”为理念,融合生态、人文、艺术与学术,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共享平台,让更多思想在此交汇,让更多人因这片土地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