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好书看什么?
快来收藏商务印书馆2月重磅新书30本,开启你的蛇年读书之旅!
1.《陈寅恪手批旧唐书》(全八册):重现史学大师亲手批点的唐史文献,还原陈寅恪先生治学读书的一手资料。
《陈寅恪手批旧唐书》是《陈寅恪手稿集》的第一部分,也是陈寅恪古籍批点手稿中深具代表性的精华部分。为还原原本面貌,此次影印出版采取四色影印方式,是对陈寅恪著述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学术回顾,全面展现其治学视野、思考与路径。
2.《鲍鹏山作品系列》: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哲学经典的深度解读与感性诠释。
鲍鹏山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敏锐的思想与激扬的文字,使古典文化焕发新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智慧的大门。
他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哲理,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之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在品味文字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真谛。他的文字不仅是一本本书,更是一种修行,一种沉淀,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那份难得的宁静与智慧。
3.《陪你去逛动物园》: 北京动物园研究员张恩权、中国动物园协会副会长沈志军、国家动物博物馆馆长张劲硕、人气科普作家杨毅联袂推荐;接地气的文字讲解,淡彩风格的清新手绘,轻松掌握动物园背后的科学知识。
从传统遛娃好去处到新型约会打卡地,动物园的角色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但逛动物园绝非围观网红动物个体这么简单,其中包含着许多学问。而动物园的精彩,也需要正确的打开方式。
多年来从事动物科普讲解的卢路,将通过此书分享逛懂动物园的学问。这既是一本动物园的导赏手册,也是一份动物园探秘指南。当我们读懂了动物园,就会发现:不管是自然启蒙还是心灵治愈,都可以从动物园中找到答案。
4.《世界地图的故事》:一部讲述世界地图制作历史和文化意义的重要作品。
本书生动地追溯了世界地图的发展历程,描绘了世界地图制作技术从古至今的演进过程,同时将西方和中国的地图发展历程并列对比,为读者提供了全球视角下的地图学理解。
5.《中华民俗大典》: 一项由中国民俗学会主办,发动全中国和海外华人民俗学家共同调查研究的巨大的文化工程。
《中华民俗大典》大型系列丛书的编写,发动了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和全国广大的民俗学家进行民俗普查(或补充调查),一方面集中古今调查研究的重要成果,另一方面对一些重点民俗进行重新调查,弥补过去的空白点,进行全面的、立体的描写记述。
6.《钟敬文故事学文存》:回望一代民间文学大师、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的前期研究成果,深入发掘中国民间故事背后的文明肌理和跨文化交融。
钟敬文先生是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他在神话、故事、歌谣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本书主要撷取作者在神话故事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透露出中国民俗学半个世纪的承续和演进。
7《中国濒危语言志》:一批鲜活的田野调查语料,一份珍贵的语言文化遗产,50种濒危方言和民族语言,二维码呈现全新阅读体验。
《中国濒危语言志》项目是“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标志性成果。
丛书选取亟待抢救的濒危少数民族语言和濒危汉语方言,按照统一的规范,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系统调查记录和加工保存,成果具有原创性、抢救性、存世性、可比性、可多次开发利用等特点。
8.《中世纪文化范畴》:发掘中世纪的传奇、诗歌和民间故事,探索中世纪人精神世界的文化史经典。
一部年鉴派风格的中世纪文化史名著,作者采用结构主义、象征主义和心态史的理论方法,从总体上把握中世纪人是如何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的。重构中世纪的文化,揭示它是一种由基督教、古典和蛮族等几种传统交汇而成的文化。
9.《意识与社会:1890-1930年欧洲社会思想的新取向》:视野宏大、透彻易懂的思想史经典, 奠定了H.斯图尔特·休斯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本书的主旨,如作者在导论中所言:“我所要努力去发掘的(至少在一些经过挑选的思想家中去发掘),就是构成20世纪早期批判性之自觉的共同态度。”
10.《论灵魂》(全两册)(希汉对照): 《亚里士多德全集》中被后人注释最多、研究最为深入的作品之一,对后世哲学影响最深和最广的一部作品。
亚里士多德的整个哲学体系的雏形就蕴含在这部著作中,质料形式论、潜能与现实、灵魂与躯体、感觉与想象、情感与理性、欲求与运动等这些最核心的概念都在这部著作中得到了阐发。
11.《高贵灵魂的回响:伪朗吉努斯〈论崇高〉研究与译注》:西方经典文论研究译注,对于我们研究古罗马修辞学、文学批评有重要价值。
本书关注的是与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并称西方古典文学批评三大文本的《论崇高》,从版本流传与归名传统,“崇高”的修辞学史,“崇高”与柏拉图、德摩斯梯尼等古典作家的关联等角度对该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依据可靠底本译出全文。
12.《文化记忆:抵抗、信仰与身份》: 回顾了为生存而斗争的边缘化群体受压迫的历史。
记忆对人类历史的延续至关重要。当记忆成为群体认同的来源,成为充满情感寄托的创造性过程,它作为文化生存机制的重要性便由此显露。本书的两位作者借助四个精彩案例,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文化记忆在身份认同、信仰延续和文化抵抗中的价值。
13.《蒙古与教廷》: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经典之作,探求世界历史上东西方文明的互动与交流。
蒙古人西征打开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导致13—14世纪罗马教廷向蒙古大汗的一系列遣使,双方信札往来,谋求订立盟约。伯希和在梵蒂冈蒙古外交文献的基础上,参照多种文献,对这一过程进行考证性研究,此即《蒙古与教廷》。
14.《心理学原理》(全两卷):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士用12年撰写的一部心理学和哲学的经典著作。
这部著作总结了实验心理学在当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开创了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新方向,并大致确定了此后百余年心理学研究的一些基本范畴。
15.《埃伯利街谈话录:乔治·摩尔谈文学与艺术》: 著名散文家乔治·摩尔一生思想观、文学观、人生观的总结,商务经典品牌书系“涵芬书坊”(新版)新收录。
乔治·摩尔是爱尔兰著名散文作家,本书是其晚年重要著作,在他对文学、艺术进行的深入剖析中,也蕴含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与感悟,既是一部精彩的文艺批评之作,也是一部颇具哲理的随笔集。
16.《佛性如风:中国佛教艺术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以人类学田野考察的方式研究佛教艺术的专著。
作者通过人类学田野考察的方式,走访了东起台湾广东、西迄西藏阿里、北达内蒙古新疆、南至云南四川的许多佛教艺术圣地,到南亚、东亚、东南亚和欧美考察佛教艺术留下的印迹,对佛教艺术经典在不同情境里如何被佛教“局内人”阐释,佛教艺术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怎样的存在状况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17.《怀特海对话录》: 怀特海生命最后十四年的43次谈话,从日常对话中感受其人格魅力与哲学洞见。
本书包含了1934—1947年怀特海的43次谈话,对象有小说家、出版商、外交官、学者等。内容涉及怀特海本人的哲学与教育理念、希腊和希伯来传统的比较、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英美社会制度的比较、围绕二战展开的对文明进程的思考、对资本主义命运的关注和反思、对中国的观察等。
18.《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 当代视域下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
作者从实体与样态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出发,对斯宾诺莎的思想体系进行了细致分析,反驳了一些在学界中广泛流行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发了诸多具有原创性和争议性的主张,为理解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开辟了新的进路。最后,作者论证,斯宾诺莎何以能够明确地优先考虑思想的属性,而不抱有还原的唯心主义。
19.《尼采著作全集(第14卷):尼采生平编年史 编者序言 总索引》: 揭开尼采哲学之外的喜怒哀乐,了解尼采哲学之内的术语脉络。
“尼采生平编年史”介绍了对尼采的哲学事业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其时间跨度从尼采在巴塞尔的学术活动开始,到尼采在都灵的精神崩溃为止。“总索引”长达上百页,涵盖了全集中有关哲学术语、作品名称、地点方位等索引信息。
20.《价值理论手册》:全面且专业的价值理论手册中译本,主要涉及价值理论的基本学理问题。
本手册对价值理论及其批判性研究进行了系统论述,内容既包括从伦理学视角对价值理论的剖析,也包括价值理论与经济学理论的对话和融合。全书第一部分讨论了价值的性质及种类区分等基础议题;第二部分针对价值的形式属性以及测量与价值比较的可能性展开研究;第三部分拓展性地探讨了价值理论中的前沿议题。它为读者了解价值理论是什么、为什么重要以及未来会如何发展提供了可能路径。
21.《孔子新证:一种基于生活史的思想探究》: 详实可靠的孔子生平传记,一幅以孔子为视角展开的春秋历史画卷。
本书以孔子生平与思想双重理路为线索,通过深入辨析《论语》《左传》《诗经》等大量经典史料,致力于解开围绕孔子的诸多虚构、假想与辩白,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再现孔子本真自然的真实形象,考究其渊深广博的人生哲思。
22.《阳明学与中国现代性问题》: 阳明学研究的最新力作,充分阐发阳明学丰富多彩的现代性内涵。
本书以“阳明学与中国现代性问题”为题,勾勒阳明学内部现代性精神的展开脉络,作者游走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旁征博引,深入发掘阳明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为克服现代性难题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理论资源。
23.《欧文·白璧德文集(第2卷):新拉奥孔》: 对艺术界限混同所下的人文主义诊断书,“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朱光潜语)。
本书将德国文艺批评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所探讨的诗画界限问题进一步推向深入,分析了文艺复兴以来“伪古典主义”的艺术样式混杂,以及与之相反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样式混同。
24.《杜亚泉研究论集》: 重读近代启蒙思想家杜亚泉对未来中国的建构,与当今的中国和世界发展趋势形成了和谐的隔空共振。
杜亚泉先生曾经用一种与革命者的激进和保守派的固守所不同的、相对理性的文化态度和相对科学的思想方法去构思中国未来,这种建构努力,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其思想之成果,具有强烈的时空穿透力。
25.《个体与国家》: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经典著作。
本书是斯宾塞对英国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中国家兴起问题做出的回应,他一方面认识到国家兴起的社会根源以及国际局势使然,但另一方面他也秉承19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精神,主张个体权利的不可侵犯性,以此来抵制国家对私人和社会领域的干预。
26.《易学导论》: 融合通识与专业易学知识,助初学者轻松入门《周易》世界。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经典,长期处于“群经之首”的地位。《易学导论》以作者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多年的《周易》授课为基础,兼具通识性与专业性,适合零基础的初学者迅速走进《周易》的世界。
27.《中华戏剧通史简编》:以“上下延伸,横向融通”的新视野重新审视中华戏剧史,将其源流娓娓道来。
本书用戏剧学的理念诠释中国历史上繁复的演剧现象,用民族学的眼光发现中华大家庭中各民族戏剧文化的特点及其意义,将中华戏剧的悠久历史分为三编来展示:上编“源流演变”阐述远古至五代戏剧史;中编“古典盛世”阐述宋元明清戏剧史;下编“多元拓展”阐述近现代戏剧史。
28.《心悟妙识:〈坛经 〉导引》 : 敦煌本《坛经》首次作为大学通识教材来讲解读。
本书是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东亚佛教诗学研究中心主任高文强教授在武汉大学通识课程讲稿的基础上撰写修订而成, 是关于敦煌本《坛经》的导读,也 是该版本首次全文译注并解读,深入浅出,系统科学。
29.《人来人往》: 一书了解影响“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金圣华“译道行”中的人与事。
“中国资深翻译家”金圣华女士的写心之作,传递了其为人处世的态度等;其中提及的逸事生动有趣,让那些文化大家的形象更鲜活。配有精美藏书票。
30.《历史没有旁观者》: 哲学不是黄昏时才起飞的密涅瓦的猫头鹰,而是迎着朝霞起舞的高卢雄鸡;哲学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应是历史的深度参与者和介入者。
本书是对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哲学学院教授俞吾金(1948—2014)生前发表在《探索与争鸣》杂志上文章的精选集结。俞吾金教授以深厚的哲学理论功底来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使高深的哲学理论变得生动活泼,使冷峻的社会现实变得可近可爱,在学术界广受好评。
时间:2025年2月8日(周六)19:00-21:00
直播平台:
当当自营、京东自营、天猫旗舰店等平台
商务印书馆官方账号
主讲嘉宾:徐从权、李南男、许亚飞、周小薇、孟祥颖
每日一书
《生命是什么?》
每日一词
《新华成语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