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自春秋战国时期辽东就是我国历史上的领土之一,古代的辽东为现在辽宁省的古称,战国、秦汉、南北朝和明清时期都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尤其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对辽东尤为重视。
封建王朝时期,辽东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对外扩张的跳板,因为通过辽东可以进攻游牧民族,也可以进入朝鲜半岛攻打高丽,以加强中原王朝的对外统治。
不过,辽东地区对于朱元璋而言并不是为了扩张,更多的是为了将遏制外部危机的入侵,亦或者说将外部危机阻挡在长城以北。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辽东和朱元璋的故事。
一、朱元璋对于辽东的战略决策
朱元璋曾在《御制文集》中提到一句话:“沧海之东,辽为首疆。中夏既宁,斯必戍守……固守其地,以待朕命。”这一句话道出了朱元璋对于辽东的重视和态度。
在朱元璋看来辽东地区具有极大的战略价值,对于大明王朝的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夏既宁,斯必戍守),但是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以此为跳板进行土地扩张,而是为了防守(固守其地),为何会这么说呢?
明朝建立初期,北方的元朝虽然被消灭了,但是元朝的势力依然还存在并且想要南下夺回大都恢复往日的荣耀,比如北元、扩廓帖木儿等势力一直对大明朝虎视眈眈。
然而,洪武初年国内百废待兴急于休养生息,朱元璋并没有太多的物力财力消灭这一支残余部队,在这样的形势下占据辽东既可以遏制残元势力的威胁,又能够解决辽东地区所带来的隐患。
基于这一个战略基础朱元璋进行了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对元顺帝招抚的同时,辽东的首领纳哈出以诏谕的形式进行安抚、招抚,这一时期并未直接说纳降之事。
洪武三年左右,明朝大军在和扩廓帖木儿军、北元朝廷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也就是说北元一定时期内无法再对明朝产生威胁,这一时期朱元璋就对辽东露出了獠牙。
战争仅仅过去一个月的时间,朱元璋再次派人带着圣旨对纳哈出进行招抚,这一次的招抚不再是以安抚为目的,而是直接提议纳哈出投降献出辽东之地。
二、窦融以河西归汉
纳哈出是元末的重臣之一,北元朝廷虽然受到了重创,但纳哈出麾下的军队却保存完整,在辽东各大割据势力中稳稳占据第一名的位置。
从这两次招抚就可以看出,朱元璋想要得到辽东之地,却又不想和纳哈出发生战争,至于为何会以书信的形式招抚他呢?因为两人曾是旧相识,亦或者说朱元璋对他有活命之恩。
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攻克太平路一战俘虏了纳哈出,后来将之释放两人由此结缘,可是纳哈出对于朱元璋的招抚并没有任何的反馈,亦或者说他没有投降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两次圣旨没有招抚到纳哈出这位大将,反而引出了另外一个辽东军阀刘益,他在洪武四年的时候带着辽阳省投靠了大明王朝。
对于刘益的投靠朱元璋很欣慰并赐予厚赏,明朝在辽东设立了辽东卫,刘益则成为了指挥同知,代表大明王朝实施对辽东一带疆域的管理。
然而当时的辽东并不太平,刘益的投诚并没有为他带来任何的保护,反而还带来了危机。洪保保本是元朝平章,刘益也曾是元末辽阳省的一把手,本是同事的两人最后反目洪保保杀害刘益投奔了纳哈出。
三、朱元璋继续持续招抚的策略
刘益投靠朱元璋的目的并不单纯,“本卫地方辽远,僻处海隅,肘腋之间,皆为敌境”,由此观之他投靠大明朝的目的是想引入明朝的力量,以此来实现自己割据一方的目的。
朱元璋也明白刘益的想法,可是同一时期明朝的军事力量大部分都在南方开疆拓土,以至于他不得不以高官厚禄稳定刘益,让他代替自己牵制元朝的残余势力。
洪保保杀了刘益使得朱元璋在辽东的布局失败,但此时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明朝已经基本平定了南方的叛乱,大军得班师回朝并可以随时驰援辽东,但他并不准备那么做。
刘益的死也让朱元璋看清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辽东大地上元朝的残余势力虽然早已陷入分裂状态,但是他们都打着元廷的名号鼻彼此之间团结且相互为援。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了当时辽东大地各大军阀的情况:家奴固守辽阳山寨、哈剌张屯驻沈阳古城、丞相也先不花之兵占据开元、金山则有大尉纳哈出之众……
也就是说朱元璋虽然手里已经有闲置的兵力可用,但他依然坚持招抚纳哈出的战略,甚至于多次向他示好,可惜对方并不接受朱元璋的好意。
“将军若能遣使通旧日之问,贡献良马,姑容就彼,顺其水草,犹可自逞一方。”
谋定而后动,朱元璋任命张良佐、房嵩为辽东卫指挥佥事,以实现对刘益故地的直接掌控,同时把刘益原来的手下进行“明升暗降”的替换,以稳固辽阳政局的稳定。
不久之后,朱元璋又把辽东更名为定辽都卫,以叶旺、马云为都指挥使,此三人皆是朱元璋征战天下时的大将,截止到此时辽阳一带直接成为了大明朝牵制残元势力的据点,一点点蚕食割据在辽东的残元势力。
根据《明史》的记载:叶旺、马云先“招降元参政叶廷秀”后又击溃了占据老鸦山的高家奴,从此形成了以辽阳为核心的、由南到北的纵向防御线。
朱元璋对辽东地区的态度很明显,他想要将辽东收归己有但又不想用一兵一卒,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的确可以做到,因为残元终究是残元而大明统一天下则是大势所趋,只是统一辽东的时间比较长久而已。
对于这一点朱元璋也曾提及过:“朕即取辽阳者……辽地虽远,不必用兵,天下平定,彼当自归。”意思就是说,只要天下都太平稳定了,整个辽东地区自然就会归顺大明朝。
四、大明另有所图
在朱元璋的眼里,辽东之患并不是大明朝的根本之患,洪武年间最大的外部危机来源于两个地方,第一个就是在北方建立的北元,还有一个就是南方沿海的倭寇之患。
曾经开国大将徐达带领明朝大军北上与扩廓帖木儿交战,因扩廓帖木儿用兵之利使得徐达的15万大军遭到重创,不得不拒守城池以待时机,双方焦灼了好几月无奈之下朱元璋下令班师回朝。
由此观之,元朝虽然在洪武元年就被消灭了,但是新建立的北元朝廷依旧不可小觑,若是等他们发展起来明朝整个北方将岌岌可危,唯有通过不断的战争来限制、削弱他们的发展才可以。
总的来说,在王保保去世之前亦或者说蓝玉捕鱼儿海大捷之前,大明朝主要的军事作战方向就是北元朝廷,朱元璋几乎没有向辽东派遣一兵一卒,以至于辽东大明的势力一直被压制。
说完了北元再来看看同一时期的南方沿海,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虽然被消灭,但是他们的残余部队一直在海上肆虐,对大明朝的沿海地区造成了极大的隐患,同一时期倭寇之患也爆发了。
洪武二年春正月,“倭人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为了应对来自海上的危机,且明朝的都城南京距离沿海非常近,所以必须要留守部分兵力来应付倭寇。
由此观之,朱元璋手里虽然有部分闲置的明军,但这一部分力量必须要用在对付北元和倭寇身上,两人才是心腹大患而辽东则只是肘腋之疾。
事实也证明朱元璋的战略是正确的,纳哈出曾带领北元的残余势力不断进攻辽阳一带,甚至于明军的后勤补给都出现了大问题,陆上运输险受影响,海上运输业被倭寇威胁。
朱元璋设立的辽东屯田制度,也因为频发的战争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但大局依旧向着朱元璋谋划的方向发展,纳哈出最后也选择了投降。
蓝玉在捕鱼儿海大捷使得明朝投入在这方面的兵力得以释放,朱元璋实施的“禁海”政策也使得倭寇之患得到一定的缓解,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在这样的大势力下辽东之地的各军阀不断投降。
纳哈出也在明军的兵锋之下再度落败,大将冯胜将其俘虏,而后他选择了投降,后来被封为海西侯。
洪武二十年,明将冯胜逼金山,纳哈出无力抵抗
总的来说,朱元璋对于辽东制定的策略是非常正确的,辽东距离大明朝太过于遥远,而且当地的势力纷乱复杂短期内难以治理,对大明朝也难以造成根本性的大患。
与其在那里投入大量且无用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如将消灭北元、解决倭寇之患作为第一重点工作,当这两大隐患被解决后天下归于太平,到时候辽东之地自然会不战而降,民心所向辽东弹指之间可以收复。
对于朱元璋这样的战略谋划,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明史》、《明太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