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香
暨
南
悦
享
人
生
《暨南书悦会》
2025年总第17期
READING
BOOKS

《暨南书悦会》是暨南大学图书馆推出的阅读刊物,本刊结合图书馆“暨南书悦会”阅读推广品牌活动,以书为媒介,滋养全校师生热爱阅读的风尚,为读书人提供文化交流的园地。
本文选自《暨南书悦会》第17期“书林漫步”栏目文章
《倾城之恋》鉴赏分析
黄丝雨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

张爱玲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
初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只觉得小说之中的某些句子对世俗的观念有着一针见血的见解,仿佛看透了爱情与婚姻的本质。但是最近重读《倾城之恋》又有一些不同的感受,除了小说中显现出的精于世故外,我竟然觉得有些许的浪漫,浪漫与现实相融合,有一种奇妙的观感。在张爱玲写的其他文章中,她曾用过这样的比喻:把红玫瑰想成了墙上一抹蚊子血,把白玫瑰想成了衣服上的一粒饭黏子。这些新奇的比喻里隐藏着一种洞察世态人情的冷酷,而《倾城之恋》则是一个例外,这是一场对男女主人公来说都是有血有肉的、充满现实感的爱恋故事。精读这篇小说,不知不觉中又读出些当代言情小说的感觉来,所谓经典常读常新就是这个道理吧。
从人物分析来说,白流苏出生于日渐式微的旧家族,因此从小到大受到家族文化的熏陶,是一个柔弱、苍白的“古典美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好欺负,实际上白流苏是一个精于计算、较为独立的一名女性。白流苏的第一任丈夫因为有吃喝嫖赌抽一身恶习,所以她毅然决然地离第一任丈夫远去。相比于有着类似情况的白公馆的四奶奶,白流苏自己却不甘于忍让,她所选择的不是为了生活稳定而麻木不仁、熟视无睹,也不是为了求得有人供养而委曲求全、勉强维持,而是毅然选择了离婚这条路。在当时的“旧派社会”,一个女子主动提出离婚并且脱离夫家是一个较为艰难的抉择,可想而知白流苏自己本身拥有着多大的毅力与勇气。当得知家里人对她冷嘲热讽,想把她遣送回第一任丈夫家里时,她就知道家里人靠不住,只能独立地依靠自己。所以一开始接触范柳原便是带有目的性的,她知道自己需要一个物质上的依靠,当徐太太准备带她去香港的时候她就已经猜测是范柳原在背后作祟,白流苏自己也很争气地抓住一切机会离开家族去依附范柳原。

《倾城之恋》剧照
而范柳原出生于英国,接受西方的教育,有一套外国人士的做派,风流而绅士。当他将白流苏带到香港之后,他就开始带她出去四处溜达。令白流苏比较疑惑的是,明明有好几次调情的氛围已经达到了“火候”,范柳原却没有了下一步动作,仅是一味地用语言调情。范柳原不断给她讲诗、讲月亮、讲断壁残垣、与子偕老,白流苏似乎始终接不上他的茬。范柳原这种西方化的求爱方式超过了她的想象,这使她很不踏实,她弄不清楚范柳原是不是喜欢她。而范柳原却是期待流苏能主动一点向自己表达爱意,可是白流苏因为不熟悉他的文化信息语言,所以就没法提供相应的回应,这是两人之间不同文化差异错位造成的结果。后来香港受战争的影响炮火纷飞,白流苏和一个仆人留在范柳原买的房子里,她感受到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外乡女人在炮火中是多么的无助,就在这时,范柳原冒着炮火来找她,并带她去相对安全的地方。我觉得最令我为之动情的是这一段:“铃一响,流苏自己去开门,见是柳原,她捉住他的手,紧紧地搂住他的手臂,像阿栗搂住孩子似的。人向前一扑,把头磕在门洞子里的水泥墙上。柳原用另外的一只手托住她的头,急促地道:‘受了惊吓罢?别着急,别着急。你去收拾点得用的东西,我们到浅水湾去。快点,快点!’”这一段描写极具画面感,范柳原一面非常担心流苏的安危,出船离开后遇上战争折返回来又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带流苏走,而这里描写的流苏则是像一个孩子一样攀附在范柳原身上,说明此时范柳原给予了她最大的安全感,体现出了类似于“劫后重生”的巨大依赖感。他们两人的感情也在这场战争中逐渐升温,战争成就了他们,打破了两人之间的隔阂,推倒了横亘在两人之间的墙,而“倾城”的本源意义上意为倾覆、倒塌、沦陷,小说取名倾城之恋名副其实。
从意象描写上来说,《倾城之恋》中张爱玲独爱用胡琴、月、蚊香、镜、空房等这些颇具悲剧意蕴的意象,来烘托出整个故事悲凉氛围的基调。胡琴是小说首尾都出现的一个意象,小说开篇即写道:“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胡琴意象一出场,就烘托了整个故事苍凉的氛围,流苏的苍凉孤寂之感通过胡琴意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孤立无援、可望不可及的婚姻,家庭的压力……都向流苏扑来,她的身份在这个社会难以生存,注定了她的基调是悲凉的。月亮也是张爱玲喜欢使用的意象,在她的多部作品中反复出现,《倾城之恋》中更是如此。流苏第一次到香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小心试探之后,发现范柳原并不是真心爱她,更不愿意给她想要的婚姻保障。流苏在深夜里突然哽咽起来,“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月亮意象在这里很好地传达了流苏孤独无助的凄凉感,大而模糊,就像流苏对婚姻的希望一样。这份希望是如此模糊,遥遥无望,没有真心的柳原根本就不想要结婚。当流苏屈服于做柳原的情人第二次来到香港,“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镜子”。这里的月亮依旧是寒冷而凄凉的,正映衬了流苏此时的心情,屈辱、痛苦和压抑,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做柳原的情人。月色如霜花,寒意逼人,脆弱无比,象征着流苏结婚的愿望破碎。但是又能感受到一点月意,恰如流苏作为范柳原的情妇,对以后自己物质上拥有一定保障以及和范柳原维持着淡淡联系的希望。张爱玲通过对月亮的描写,使小说具有苍凉的美感。
总之,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的“过招”仿佛是一场剥开表层皮肉之下的交往,两人对彼此的目的都心知肚明,明白这场恋爱之间的取舍,并在其中精打细算,“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个人主义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我依旧相信白、范之间有爱情,他们并不只是单纯的各取所需的利益关系。首先两人都费尽心机找办法靠近彼此,如果只是单纯的各取所需也就不必如此大费周章,而且如果没有爱的支持,范柳原就不需要一层一层去提升白流苏,白流苏本来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情人或者说是姨太太的地位,范柳原把她逐渐地从这个陷阱里解脱出来,最后达成平等的相爱。
以前不懂《倾城之恋》书名的含义,以为是描写的一场旷世绝恋,但后来读完书后才知道倾城是城市沦陷之下所催生的爱情,所以谓之倾城之恋。在炮火随时可以摧毁一座大房子的时候,他们在废墟中建立了一个家庭,他们的爱也落实到了一个实处,“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实在是造化弄人。
第18期《暨南书悦会》
“书虫絮语”栏目征稿启事
暮色燃尽最后一抹余温,浅蓝便从天际边角悄然漫开,渐次晕染、沉淀,直至整片天空浸满最浓郁饱和的蓝。这日落后独有的20分钟,被称作“Blue Hour”,人们更愿唤它——“蓝调时刻”。若此时你正身处图书馆中,不经意间的窗外一瞥,撞见这一天里短暂的“限定景致”,你会有怎样的阅读心境呢?

这一次,《暨南书悦会》第18期“书虫絮语”栏目以“图书馆的蓝调时刻——分享你彼时的阅读心境”为主题,邀请你书写独属你的蓝色诗篇。
投稿要求及注意事项
1、征文内容需紧扣征文主题,内容积极向上,包含阅读心境的展现,书写蓝调时刻阅读给自身心境带来的思考,可配自己拍摄的图书馆蓝调时刻照片。
2、作品必须为作者本人原创,严禁抄袭、剽窃或使用AI生成内容。
3、文体不限,稿件字数在1500~2000字为佳,文章以word格式发送至投稿邮箱tsgxc@jnu.edu.cn,并注明稿件所投栏目。
4、投稿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11月30日
5、提交作品时请附上姓名、年级、院系、联系方式及校园卡号。
6、研究生参与可盖活动章,稿件一经录用,就可获得图书馆文创保温杯。

在《暨南书悦会》为你的思想插上翅膀!
欢迎投稿 ^_^
稿件来源 | 文化建设与推广部
微信编辑 | 袁娜
校对 | 都蓝
责编 | 都蓝
初审 | 张敏
复审 | 张敏 李宾
审核发布 | 刘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