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当地时间11月21日,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盟印太部长级论坛现场,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对着镜头抛出重磅言论,声称中国正与俄罗斯联手“重塑全球安全与经济秩序”。这已是三天内她第二次将矛头对准中国,11月18日的彭博社活动上,她更直接给中国扣上“俄乌冲突关键推手”的帽子,宣称若没有中国支持,这场战争“早就结束”。话音刚落,她便抛出更激进的提议:召集欧盟27国与美加澳日四国,组建一个类似北约的“经济联盟”,用集体防御机制对付所谓的“中国经济胁迫”。
就在卡拉斯连番发难的背后,一则更让欧洲坐立难安的消息正在发酵。欧盟印太论坛闭幕后第二天,美欧乌三方在日内瓦紧急会晤,核心议题正是特朗普团队提出的“停战28条”。这份被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痛批“比俄罗斯自己起草的还优厚”的条款,把欧洲对乌克兰的承诺撕得粉碎——承认克里米亚及顿巴斯地区为俄实控领土,要求乌军交出经营多年的顿涅茨克堡垒群作为“缓冲区”,甚至规定乌克兰军队规模不得超过60万,永远不能加入北约。更刺眼的是,西方要逐步解除对俄制裁,还得把冻结的千亿美元俄资产拿出来,给美国主导的乌克兰重建项目“输血”,而美国要拿走其中一半利润。

编辑
一边是美国公然出卖欧洲利益,一边是卡拉斯调转枪口炮轰中国,这种荒诞的反差恰恰暴露了欧盟的尴尬处境。特朗普已经放出狠话,11月27日前乌克兰若不签字,美国就停止所有军事援助。泽连斯基被逼到“失尊严还是失伙伴”的绝境,欧盟却连当面指责美国的勇气都没有,只能在条款细节上做些无关痛痒的修改——把乌军规模上限提至80万,把“永不入约”改成“入约需北约全体同意”。这种连“裱糊匠”都不如的操作,根本无法改变欧洲被美国捆绑的命运,于是找个“外部靶子”转移矛盾,就成了卡拉斯最省力的选择。
中国就这样被推上风口浪尖,可欧洲的指责连基本事实都站不住脚。卡拉斯口口声声说中国“支持俄罗斯”,却对欧洲自己的所作所为选择性失明。2024年欧洲从俄罗斯进口的液化天然气达到1650万吨,创下历史新高,这个数字比中国2022年前的年进口量还多。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喊着“对俄制裁”的口号,却从没停止过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现在反倒把战争持续的锅甩给坚持劝和促谈的中国,这种逻辑简直是颠倒黑白。

编辑
至于卡拉斯鼓吹的“经济北约”,听起来气势汹汹,实则是个一戳就破的泡沫。北约能存续,核心是有共同的安全威胁认知和美国的军事兜底,可“经济北约”要面对的现实是,欧盟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早已深入骨髓。德国的汽车工业、法国的航空航天、意大利的奢侈品行业,哪个离得开中国市场和产业链支持?强行搞“集体防御”式的经贸对抗,最先受伤的会是欧洲企业——成本飙升、市场丢失、供应链断裂,这些实打实的损失,恐怕不是卡拉斯一句政治口号就能抵消的。欧盟内部本就分歧重重,连对俄制裁都要吵上几个月,现在要让27国在对华经贸上达成一致,无异于痴人说梦。
针对这场闹剧,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11月24日的回应里说得明明白白:中俄关系基于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合作是为了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这句话既是回应,更是通告全球——中俄不是军事集团,也不会搞阵营对抗,倒是某些国家总想着用“结盟”的旧思维套用到别人身上。

编辑
欧洲真正该反思的,不是如何给中国找茬,而是自己为何在国际博弈中活得如此被动。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就难免被当作利益交换的筹码;缺乏独立的战略判断,就只能在危机来临时找替罪羊。卡拉斯的两番发难,与其说是对华施压,不如说是欧洲战略焦虑的集体暴露。
俄乌冲突的走向,从来不是中国能左右的,但欧洲的未来,却攥在自己手里。是继续跟着美国的节奏起舞,还是回到中欧务实合作的轨道,理性已经给出了答案。那些试图用“第二个北约”制造对立的人,最终只会把欧洲拖进更大的困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