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下午,我参加了新沂诗文学会在市图书馆举行的沙龙活动。
活动主题为“赏其韵,创其情——诗词鉴赏与创作之道”。本次活动,学会安排了有“小易安”雅号的刘宗玲(笔名依线)老师主讲。
(一)题解“赏其韵,创其情”。
原有“赏其韵,创奇情”这样一句,其与《文心雕龙》的“知音”理论高度契合。刘勰强调,通过“披文入情”领悟作品的神韵,以“杼轴献功”实现艺术创新。
也有人用这句话,评价王羲之《成都城池帖》的美学核心观点。“赏其韵”,意为欣赏书法作品,要欣赏其流畅自然的韵律感,笔势连贯,行云流水等等的超脱意境;“创奇情”,意为王羲之开创了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书法已经突破汉魏的质朴书风,它将玄学与自然审美融入了书法,形成了“奇清新流”的抒情性书法艺术。
刘老师将“赏其韵,创奇情”巧妙的改一字,为“赏其韵,创其情”,字音没变,韵律没变,变的是由“欣赏书法”变为“欣赏诗词”的核心主题,在这里成了富有哲理的经典语句。
从确定主题看出,刘老师的独具匠心,独到见解,她对主题概括得非常准确,非常精辟。
她对“诗词鉴赏与创作之道”,也理解精深、透彻,她的见解,她的分析,她的论述深刻而全面。时间不长,一个半小时的讲解,有些地方,真能直达本质,“怎样欣赏诗词”“为什么要写诗词”,她能剥离表象、聚焦核心,并使用精炼的语言揭示内在规律。
(二)欣赏诗词,离不开作者的写作背景。
刘老师她从李清照易安词讲起。易安词前后对比:
李清照前期的词,明快清丽。书写内容,多写少女活泼。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新婚甜蜜《减字木兰花》。亦偶有离愁,如《一剪梅》,情感轻盈。前期词的语言特色:善用白描,“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等等口语化的表达,自然巧成。前期的词,意境成趣,如“误入藕花深处”充满生活的欢乐气息。
李清照后期的词:大都表现沉郁悲怆的家国哀思。如写亡夫之痛的《声声慢》;流离之苦的《永遇乐》,隐含对故国之思念。后期词的语言:叠字“寻寻觅觅”,意象“梧桐细雨”,词的语言表现情感浓烈,而又克制。后期词的意境转换:李清照从“宠柳娇花”的明媚,转向“凄凄惨惨戚戚”的灰冷,这是转变的核心。
刘老师讲,欣赏诗词不能离开当时的时代背景,个人背景。李清照之所以有前后词风变化,是因为当时的靖康之难,这直接导致了她词风的巨变。李清照词的前期表现为“别是一家”的婉约雅致;后期融入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刚健,形成“婉中见直”的独特风格。
李清照词风的这种转变,既是个人命运的变化写照,也折射了国家和时代的苦难写照。
欣赏其他古诗词,也同样离不开作者写作背景。

(三)悟诗词意境,要与作者同频共振。
我们欣赏古诗词也好,欣赏现代诗文也罢,都要悟其意境,都要和作者同频共振。要与作者在思想、观点或情感上产生深度共鸣,形成协同效应才行。
当然,这种共鸣源于相似的价值观、生活经历或对同一问题的深刻见解。
古代人欣赏诗词,讲究“诗心”。“诗心若不同频,纵览千言亦惘然”,是强调理解诗词意境,要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否则,文字就无意义。“字句如舟渡心海,同频方见彼岸花”,同频是抵达意境的关键,文字只是表象,需与作者精神共鸣才能领悟其真意。若不能与作者同频,再美的文字也只是回声,单向阅读,无法触及核心,触及灵魂;双向共鸣,才能达到对好诗鉴赏的目的,赏心悦目,心情愉悦,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感悟人生。
意境,是作者的心跳,不同频的人听不到心跳,只有同频共振,才能实现自我与作者,自我与作品的对话。
刘老师结合自己,讲了如何鉴赏诗词,如何写诗词,她举生活中的例子,她对所写诗词,深有体会的说,“生活即诗”。
(四)为什么要鉴赏诗词,为什么要写诗词,写给谁看?
现代人流行的一句话:“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是的,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舞文弄墨”不能变现,诗词自然会被边缘化。生活快节奏,人心浮气躁,许多人说,自己静不下心来,欣赏一首好诗词,写一首诗词。
刘老师的“诵诗如读人,作诗如谈心”说的很好。以前我教学生说,“要想写好文,首先要做个好人,做了好人,就能写好文;做不了好人,你写不了好文。”我办小星星文学社,喜欢批改学生的习作,阅读批改学生的不同文章,就像看到不同学生的性格与人品。
写诗文,首先确定健康的主题,三观正确,观点新颖,让人感觉“亏得他能想出来”,这是文诗的灵魂。至于诗文的结构、诗文的语言文字,这些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是诗文灵魂的载体。
为什么要欣赏诗词?
欣赏好诗词,能让人安然若素的对待平凡生活。如读刘老师的《满庭芳·逛早市》,感觉也能像她一样,沉醉于平凡生活,对待平凡生活能够安然、恬静的对待:她看着鲜活的果蔬、听着嘈杂的市声,仿佛能触摸到生活最本真的温度,所有烦忧都烟消云散。
欣赏刘老师的《满庭芳·初秋傍晚,与儿媳唠家常》,就能和她一样,感动于阖家团圆的温馨氛围:儿媳的孝顺,孙儿的灵动,对岁月沉淀后的感慨,那种幸福快乐的感情,用恰如其分的文字表达,能让读者触手可及!
为什么要创作诗词?
刘老师说的很好:创作诗词本质上就是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对自然的热爱,“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对亲友的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生活的感悟,“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有对家国的牵挂,“位卑未敢忘忧国”,等等诗词名句看出,创作诗词就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
写诗文,“不用追求辞藻华丽,不用刻意堆砌典故,只要把心里最真实的感受写出来,让文字带着温度,就能打动自己,也能打动他人。” 刘老师写的散文《沉重的钥匙》,“没有复杂的结构,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把对父母的思念、愧疚与不舍如实记录,却意外打动了评委”,在全国获奖。这让她深深体悟到,“真情”是诗文的永恒底色,只有真情才能动人!
针对为什么要写诗词?我的理解之一:写诗词是自我表达与精神探索的独特方式。有的人他像记日记一样,每天一首。其价值可从三个维度理解:
1.情感的宣泄:诗歌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具象文字,就如杜甫“感时花溅泪”的悲怆。
2.认知的重构:通过语言实验重新定义经验,如现代诗人艾略特写的《荒原》,这是对现代文明的重新理解,重新解构。
3.审美的追求:创造韵律、意象等语言美感,如王维“明月松间照”,杜甫的《江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中“共、同”的叠韵,强化了天地孤寂感。
我的理解之二:写诗词,就是自我对话,自己跟自己说话。绝大多数人是这个目的,有80%的诗人创作,首要目的是完成自我认知。这是《诗歌心理学》研究数据。
我的理解之三:特定群体精神需要。如北岛诗歌,在特定历史时期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密码。还有潜在读者需求:通过时间的筛选,许多诗人、诗篇,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的易安词,等等至今仍被全球诗词爱好者喜欢与共情。
我的理解之四:写诗词有其现代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诗歌给我们提供了深度思考,诗词成了“慢阅读”的样本。诗歌是需要静下心来品读,需要细嚼慢咽才能品出味道,心浮气躁的人无法写诗与品诗。
我的理解还有,就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诗文,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诗歌的修辞,诗歌的炼字、炼词和炼句,以及挖掘深刻的健康的主题思想,这个过程就是一种修炼,一种修行,就是“灵魂的X光片”,既照见个体生命体验,也折射人类共同的精神光谱。当然,诗歌的价值,不取决于读者的数量,而在于能否在特定时空引发共鸣!
(五)诗词韵律、意境与情感
不管唐代以前的古体诗,还是唐代及以后出现的格律诗,以及“五四”前后出现的新诗(又叫现代诗),都追求韵律之美,流畅自然,只是新诗要求不像近体诗要求字数、平仄、对偶和押韵那样规整严格罢了!
新诗要求“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这是由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旨在规范新诗形式。
音乐美:就是韵律美,通过平仄、韵脚构建节奏。
绘画美:也是意境美,通过具象形成视觉画面,如“绿酒”“红烛”等等的色彩对比。
建筑美:又叫形式美。诗行规律匀称排列好看,如《再别康桥》的段落对称。
不管哪种体裁的诗,都是要求意境深远,绚丽多彩,具象优美。
另外,作词填词必须按词牌子,字数不差的填写,有意境美,有韵律美。
结语。
市诗文协会组织的沙龙活动,刘老师主讲的“赏其韵,创其情——诗词鉴赏的创作之道”,会员们有所收获:赏诗、写诗要了解“写作背景”、“生活即诗”、“真情动人”等有更深认识;懂得了,在写作诗词过程中,要“炼字”“炼词”“炼句”以达到简洁优美、生动传神的表达效果,有了一定体悟和较深理解。
今后,我要深耕生活褶皱,激发写作灵感,以“灵珠”让诗文字字璀璨,绽放光华;用“琼琚”让诗文温润雅致,韵致悠长。
(2025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