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件背景与标本移交
2025年8月,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联合崇明区人民法院、公安局,将涉案的6件玳瑁标本移交至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这些标本系警方从上海、辽宁、山东等地的买家处追回,最大一件长达87厘米、宽62厘米,堪比成人上半身尺寸。移交后,标本将用于科研与公众科普教育,揭示玳瑁的珍稀性及保护紧迫性。

二、交易链条与作案手法
案件始于2023年,上海企业主稽某为“招财转运”,通过文玩商人王某以2万元购得一件玳瑁标本。警方顺藤摸瓜,挖出以湖北荆州杜某为核心的非法网络:
- 层级代理模式:杜某在朋友圈发布标本信息,各地代理商(如王某)加价转卖,差价达数千至万元。例如,杜某以1.38万元供货,王某以2万元售出,而实际鉴定价值高达20万元。
- 跨省覆盖:辽宁、山东、浙江等8名买家均为企业主,迷信玳瑁“镇宅招财”,通过朋友圈广告下单。
- “飞单”交易:杜某不囤货,由源头(海南唐某)直发买家,聊天记录显示其刻意规避风险,如提醒“标本无法空运”。

三、法律判决与全链条追责
2025年1月,崇明区法院以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对涉案人员量刑:
- 卖家杜某:非法出售8件总价130万元的玳瑁标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情节严重,获刑5年3个月,罚金4万元。
- 中间商王某:涉案金额2万元,判有期徒刑10个月、缓刑1年,罚金8000元。
- 买家稽某:明知玳瑁受保护仍购买,判有期徒刑8个月、缓刑1年,罚金8000元。
- 本案凸显“买卖同罪”原则——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及司法解释,交易链条各环节均担责,涉案价值超20万元即属“情节严重”。

四、生态意义与公众警示
- 玳瑁的生存危机:全球种群数量下降超80%,被列为极危物种。其背甲花纹被追捧为“文玩三宝”,但盗猎手段残忍(如活体烫死取壳),严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玳瑁是珊瑚礁生态的“清道夫”)。
- 标本的“重生” :移交的6件标本已入驻中华鲟梦园科普馆,成为“无声的生态法治课”,警示公众“买卖玳瑁=招来牢狱之灾”。检察机关同步联合媒体普法,破除“招财辟邪”迷信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