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16日,58岁的陈赓大将因病去世,结束了他一生为国家和人民而奋斗的征程。陈赓的离世让整个国家为之震动,许多人感到深深的惋惜与悲痛。即便是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听闻消息后,也忍不住泪流满面,感叹道:没有陈赓,就没有蒋中正!这句话,虽来自蒋介石内心的真实感受,却也体现了陈赓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和重要地位。作为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与陈赓的关系非同一般。陈赓出身于将门之家,早在投身革命之前就深受蒋介石的思想影响。
陈赓,黄埔三杰之一,武学底蕴深厚 陈赓于1903年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军事家庭,祖父曾为湘军的将领,这样的家世让他从小便有着强烈的报国之志。年仅6岁时,陈赓便开始随祖父学习拳法,锻炼身体,渐渐展现出过人的勇气与气质。尽管家里传统的封建家长制让他感到束缚,但陈赓却心生反感,尤其是当他进入新式学校,接触到新的思想后,这种反感愈加明显。13岁那年,家里为他安排了婚事,陈赓不愿受限,决定离家出走,毅然决然地选择投身军旅。 参军后,陈赓因年龄较小一度遭到老兵戏弄,但他并未退缩,反而通过苦练军刀,迅速在兵营中赢得了尊重。从一个普通士兵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上等兵,陈赓逐渐看到了军队腐败的一面,并深感失望,决定离开并寻找新的出路。 投身革命,坚定信念 1921年,陈赓离开军队后前往长沙,在这里,他继续自己的学业,并积极参与反帝、爱国活动。当时,湖南的工人运动和革命团体如火如荼,推动了新一轮革命思想的传播,也让陈赓找到了自己的信仰。1922年,陈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他考入了程潜开办的广州陆军讲武堂。尽管讲武堂并未如期开学,但陈赓在此期间注意到了黄埔军校的招生信息,决定报考,1925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 在军校里,陈赓凭借扎实的军事素养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脱颖而出,成为了黄埔三杰之一,与蒋先云、贺衷寒一道被称为黄埔三杰。这些出色的表现也让蒋介石对陈赓印象深刻,两人的关系因此逐渐建立。 直面生死,救蒋介石命 1925年,蒋介石指挥的东征军开始了第二次东征,陈赓作为黄埔军校的学员,受蒋介石亲自任命为学生连连长,并被派遣为蒋介石的护卫。东征初期,东征军接连获胜,但在遇到敌军主力时,由于第三师士兵素质较差,屡次败退。蒋介石亲自督战时,发现第三师已被敌军包围,士气低落。蒋介石愤怒地命令陈赓不准撤退,但陈赓尽全力指挥,依然未能避免溃败。看到形势危急,陈赓决定亲自带领蒋介石撤退。在撤退过程中,蒋介石因体力不支欲自杀,陈赓毫不犹豫地夺下蒋的短剑,并背起蒋介石撤退。最终,陈赓成功带领蒋介石脱险,并成功与东征军的主力取得联系,化解了危机。 目睹背叛,毅然决然脱离蒋介石 随着国民革命的发展,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陈赓在一次无意中翻阅蒋介石桌上的名册时,发现其中列出了一些黄埔军校学员和负责人,并在其中的共产党员旁标注了红圈,蒋介石还批注道:此人是共产党员,不可让其带兵!这一幕深深震惊了陈赓,让他意识到蒋介石的背叛。此后,陈赓毫不犹豫地向周恩来汇报了这一情况,并决心与蒋介石彻底断绝关系,辞去蒋介石内卫参谋职务,转而投身共产党的革命事业。 坚决抗战,抵抗外敌入侵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对共产党人展开大规模抓捕,全国陷入白色恐怖之中。陈赓决心为革命而战,参与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起义中,陈赓身负重伤,左腿感染,医生建议截肢,但他坚持保守治疗,最终保住了左腿。康复后,陈赓继续为革命而奋斗,成为地下情报工作者,并化名王庸担任中央特科情报科长,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后来,陈赓被捕,经过顽强的拷打,他始终没有屈服,最终成功获得党的营救,再次投入到战斗中,并屡次获得胜利。 陈赓的英勇事迹广为流传,他为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屡次带领部队取得胜利,尤其是在太行山区,带领八路军打出了赫赫战功。总结:忠诚于革命事业,最终英勇献身 陈赓一生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他始终坚持站在最前线,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即使新中国成立后,陈赓依然没有停下脚步,继续为国家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虽然长期的战斗和繁重的工作使他的身体逐渐垮掉,但他依然坚守岗位,直到病倒。陈赓的英勇事迹成为新中国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