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军队在撤退时发生了内部分歧。魏延在战斗中突然后退,逃入了深山,最终被杨仪派出的马岱杀死。有人认为魏延可能有谋反之心,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让魏延喊出了“谁敢杀我”这句话,而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则表明魏延确实有谋反的嫌疑。然而,陈寿在描述魏延的事情时,有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这让人怀疑当时蜀汉内部的争斗,究竟是有人真的想叛变,还是双方都在争夺对军权的掌控。如果真有叛变,那么是魏延,还是杨仪有这种意图呢?
仔细阅读史书,我们可以发现,魏延并没有明显的反叛倾向。诸葛亮对魏延的评价也不差,魏延在蜀汉的伐魏大军中,地位几乎是第二,仅次于诸葛亮。相比之下,杨仪、费祎、姜维等人的能力都逊色于魏延。如果魏延真想投降魏国,那几乎没人能够阻止他。
有些史学家认为,鱼豢的《魏略》比陈寿的《三国志》更可信。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可能夹带了一些个人情感,尤其是在处理曹魏的相关人物时,他有意回避了他们的一些阴暗面。而鱼豢则比较公正,不畏揭露一些魏国人物的黑暗一面。陈寿在《三国志》中的确有一些私怨和倾向性,比如他曾在《晋书》中提到过他父亲马谡的死因,并暗示诸葛亮在其中的责任。陈寿的写作方式受到一些批评,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其他史料来了解真相。
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显得有些混乱。他一方面说魏延为人勇猛,擅长调度部队,另一方面又描述魏延的部队在杨仪的指挥下,被何平一句话吓得四散而逃。他一方面提到,诸葛亮在临终时曾与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开会,却没有带魏延,另一方面却又说魏延的目标并不是叛变,而是想除掉杨仪等人。这些矛盾的记载让人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
关于魏延是否有叛变之心,《三国演义》并不足为信,甚至《三国志》中的记载也并非完全可信。我们只能从同时期的其他史料中寻找线索。如果鱼豢的《魏略》更为准确,那么我们离真相就更近了一步。《魏略》记载,诸葛亮临终时确实将军权交给了魏延,而这与魏延当时的职位是相符的,也符合诸葛亮谨慎的个性。杨仪虽然是相府的长史,但他缺乏指挥作战的经验,诸葛亮将这样重要的职务交给魏延而不是杨仪,是出于对魏延的信任。
诸葛亮最后一次出征时,杨仪和费祎虽然分别担任秘书和军法官,但他们的职务都不能直接指挥军队,而姜维虽然在其中担任一部分职务,但他当时的资历远远不够担任最高指挥官。诸葛亮的性格非常谨慎,即便是交给姜维指挥,也不可能把指挥权交给杨仪。诸葛亮明确告诉魏延:“我死后,你要小心行事,不可轻举妄动。”
尽管如此,诸葛亮对魏延的信任还是显而易见的。他不允许魏延轻易出兵,但也理解魏延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中,魏延的前提是分兵出奇,而诸葛亮的主力军则从正面进攻。如果魏延真的成为主帅,可能会有所不同,魏延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冒险,反而有更大的空间进行战略布局。
《魏略》对魏延的记载更加清晰,这与其他史料相吻合。《魏略》称,诸葛亮在临终时将指挥权交给了魏延,这一决定符合当时的军事实际,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深思熟虑。魏延的确被委以重任,他不仅仅是一个前线指挥官,还是与诸葛亮的信任密切相关的关键人物。
当时,魏延的地位仅次于关羽和张飞,甚至比赵云还要高。在刘备建立西川的过程中,魏延被提拔为督汉中镇远将军,负责汉中的军事重任。刘备重用魏延,并非没有原因。魏延忠诚果敢,对刘备的命令执行得非常到位。相比之下,关羽有时会与刘备意见不合,张飞则性格暴躁,只有魏延在执行任务时,完全不存有私心,是一个可以信任的将领。
魏延的军事才能得到广泛认可,他在多次战斗中表现出色,很多人对他的能力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明清时期的思想家王夫之也曾赞叹魏延的战略眼光,他认为魏延和诸葛亮的战略不同,但都具有独特的军事价值。魏延的战功,在蜀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继关羽、张飞之后,最具威望的武将。
魏延最终的死,也揭示了蜀汉内部的权力斗争。姜维并没有直接成为军方的首脑,文官集团掌控了蜀汉的军事决策。在魏延被杀后,蒋琬和费祎等文官集团更加集中权力,蜀汉不再有进一步的扩张计划,而是选择守住现有的疆土。蒋琬和费祎的保守态度,使得蜀汉的未来更加局限,最终未能实现恢复汉室的宏大目标。
魏延的死,实际上是蜀汉文官与武将之间的权力斗争。姜维在两派之间左右为难,他的地位并不稳固,最终未能改变局势。如果魏延未死,蜀汉的军事政策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