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18日报道西班牙《起义报》网站近日刊发题为《从“美国梦”到反乌托邦》的文章,作者是费尔南多·德拉夸德拉。文章编译如下:
巴西记者雅米尔·沙德的著作《但愿你被驱逐出境:一场美国式反乌托邦之旅》近日出版。该书收录了沙德在美期间撰写的48篇纪实报道,时间跨度从美国总统选举趋近尾声(2024年10月17日)到特朗普执政初期,最后一篇文章(2025年5月25日)写于沙德与家人最终返回现居地(瑞士日内瓦)前数日。书中文章涉及美国近期状况以及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勾勒出一幅全方位的灾难性图景,揭示了美国社会数十年来面临的严重衰落,这一现象在近期特朗普及其拥趸掌权后愈发明显。
移民问题是主线
书名取自书中一篇同名文章,该文讲述了沙德的小儿子在学校与一名班上同学吵架后的遭遇。在一场十岁左右孩童间的斗嘴中,那名女同学竟然对他的儿子说:“但愿你被驱逐出境。”沙德提醒我们:“新奇之处当然不在于孩童间会吵架,而是出现了基于仇恨的新型攻击方式,这种仇恨被成功上台的极端保守派集团工具化。没有人天生就怀有仇恨。任何孩子的头脑中都不会自发萌生出希望他人被驱逐出境的念头。”
大规模迫害非法移民(甚至包括持有居留证件的移民)以及人们仅因种族特征就遭受粗暴对待的现象,是贯穿沙德在此期间撰写的大多数纪实文章的主题。在探访美国本土和美墨边境的旅程中,沙德将观察焦点投向各个象征性与现实性空间:从曼哈顿到美墨边境,被驱逐者收容所、贫困社区、移民学校、废弃村镇以及无数反乌托邦场景,绘制出一个威权体制下的社会文化图景以及针对弱势群体的高压政策。
通过满是证言、数据和亲身经历的新闻体写作,沙德探讨了对“他人”的冷酷无情、移民问题、排外情绪、权利削减与政治极化的相互交织,从而催生出他所定义的“美国式反乌托邦”。
边缘空间在衰败
这种身处衰败国度的感受在纪实文章《密西西比与它的沼泽》中得到清晰表达,文中描绘了名为西海伦娜的阿肯色州小城的荒凉景象。在文中,沙德将这个小地方描绘得如同恐怖电影中的场景:“在中央街道两侧,房屋破败,店铺关闭,屋顶坍塌,弥漫着荒凉气息。狂风呼啸,仿佛在对我耳语宣告那里已被遗弃……在西海伦娜,一面骄傲的美国国旗在市政厅上空仿佛得胜般飘扬。但它无法掩盖的事实是:在这座只有8000人口的小城里,有35%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当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玻利维亚,仅略高于孟加拉国。”接下来,沙德还对美国南部最穷的几个州(亚拉巴马、田纳西、阿肯色、密西西比和路易斯安那)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些州的人均收入仅为纽约市民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对这座被遗弃的小城的种种描述向我们展示出,边缘空间的衰败也起到形成内部边界的作用,成为“他人”(移民、弱势群体、边缘人群)居住或穿行的土地。这既是字面意义上的边界,即移民穿越或被驱逐的边界,也是象征意义上的边界,即观念中的“合法”公民与“非法”公民之间的分界。
在这种图景下,特朗普政府所做的无非是深化美国人之间的不平等。证明这一点的例子是,特朗普政府宣布将削减用于公共卫生系统(医疗补助计划)的8800亿美元国家预算。在美国南部各州,约有70万人完全依赖该计划获取卫生服务。
沙德对美墨边境被驱逐者收容所的叙述构成其叙事中的关键节点:这些场所是驱逐政策和“被认为可有可无”的具象化体现。它们不仅是中转站,更是禁锢、脆弱、放逐与绝望的象征。这些收容所不只是移民现象的产物,更组成制造无用的、不受欢迎的、可抛弃的人类之境遇的机器。
由此,沙德的纪实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代美国鲜为人知的一面:恐惧、排斥、社会内部的地理与观念上的边界。这促使我们思考:反乌托邦已经不只是虚构,“美国梦”的承诺正与现实中的排斥、脆弱与无助并存。
本书更侧重叙事、证言与控诉,而非冗长的理论。然而,作者的论述极具力量、无可辩驳。书中贯穿对极右翼崛起、移民问题被当作政治武器,以及民主制度被削弱的批判性分析。它是一幅美国社会的肖像画,在特朗普治下,这个社会已背离“美国梦”,展现出对移民的大规模迫害、冷酷无情、城市荒废与民众自生自灭的情景。
总而言之,本书探讨的核心议题(移民驱逐、对穷人的排斥、社会政策瓦解及审查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视野,显示出特朗普政府时期在美国上演的移民危机和人权遭侵犯的危机不是孤立现象,而是可以被称为“美国式反乌托邦”构建进程的一个侧面。这一模式表明,排斥、恐惧以及阶级与种族压迫已不再是边缘现象,而是处于这个衰落中的帝国日常生活的核心。(编译/苏佳维)

《但愿你被驱逐出境》一书封面
上一篇:王羽天:一场没有设限的油画展
下一篇:万安民间绘画惊艳中国文化馆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