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观鸥季刷屏,这座城用温暖与坚守,让西伯利亚精灵年年归来! 昆明观鸥季公园 昆明观鸥季打卡
创始人
2025-11-13 15:00:49
0

清晨七点的滇池畔,薄雾还未散尽,海埂大坝已经苏醒。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向湖面,成千上万只红嘴鸥突然从水面腾空而起,洁白的羽翼在晨光中划出优美弧线,红亮的喙尖映着金色光芒,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划破春城的宁静。



岸边的人群瞬间沸腾,快门声、欢呼声与鸥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昆明冬日最动人的交响。2025 年 11 月,这场延续了四十年的冬日约定,再次在滇池之滨如期上演,来自西伯利亚的 “空中精灵” 与这座城市的人们,又一次开启了跨越万里的双向奔赴。



每年 11 月到次年 3 月,红嘴鸥的到来都会让昆明这座春城焕发别样生机。2025 年的观鸥季格外热闹,早在 10 月 10 日,红嘴鸥的 “先头部队” 就已悄然抵昆,而 10 月 29 日大部队如期飞抵滇池大泊口的消息,更是让 “这个 11 月去昆明与海鸥相遇” 的话题迅速登上抖音同城热搜榜。



到了 11 月中下旬,随着更多红嘴鸥陆续抵达,海埂大坝、翠湖公园、盘龙江畔等观鸥点彻底迎来客流高峰,日均接待游客峰值突破 10 万人次。这些灵动的生灵,用翅膀丈量着万里迁徙之路,也用 presence 定义了昆明的冬天 —— 没有红嘴鸥的春城,总像少了一抹最灵动的底色。



很少有人知道,这场跨越四十年的约定,始于一次偶然的相遇。1985 年冬天,原本计划南迁华南的红嘴鸥,在迁徙途中遭遇强冷空气,被迫改变路线转而涌入昆明滇池一带。对于当时的昆明人来说,这群羽毛洁白、嘴红脚红的陌生来客,无疑是天降的惊喜。



人们奔走相告,带着食物来到湖边投喂,诗人为它们吟咏,摄影师为它们定格,红嘴鸥一夜之间成为这座城市的 “明星”。谁也没想到,这次意外的停留,竟开启了一段长达四十年的温情羁绊。从最初的几千只,到如今稳定在四万只左右,红嘴鸥的数量变化,不仅见证着它们对昆明的信任与眷恋,更折射出这座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赵雪冰博士的研究显示,昆明越冬的红嘴鸥来源地极为广泛,从我国新疆到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都有它们的踪迹,这些精灵们主要沿着四条固定迁徙路线往返,最长的迁徙距离超过一万公里。在漫长的迁徙途中,昆明凭借温暖湿润的气候、充足的食物资源和友善的人类环境,成为它们最理想的越冬栖息地。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昆明四十年如一日的生态守护。为了给红嘴鸥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昆明持续推进滇池湖滨 “四退三还一护” 生态建设,退田、退塘、退房、退人,还湖、还林、还湿地、护水,在滇池沿岸构建起一道坚固的湖滨绿色屏障。如今的滇池周边,斗南湿地公园、海洪湿地公园、宝丰湿地公园等星罗棋布,湿地面积不断扩大,水质持续改善,为红嘴鸥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食物来源,也让它们的栖息地更加安全稳定。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红嘴鸥年年归来的基础,而昆明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则让这份约定变得愈发牢固。四十年间,这座城市涌现出无数与红嘴鸥相关的暖心故事,这些故事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守护生灵的磅礴力量。



在翠湖公园,“海鸥老人” 吴庆恒的雕像静静矗立,成为昆明人爱鸥的精神象征。这位退休老人当年每月只有 300 多元退休金,却愿意拿出一半来购买鸥粮,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像呵护孩子一样陪伴红嘴鸥。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他塑像,让他永远留在了最爱的红嘴鸥身边。多年过去,老人的故事依然在湖边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昆明人。



如今,在昆明的各个观鸥点,依然能看到许多像 “海鸥老人” 一样的守护者。80 多岁的 “海鸥奶奶” 崔凤仙,每天凌晨五点就起床,用一公斤面粉和一公斤包谷面做出 16 个窝窝头,准时赶到大观楼给红嘴鸥喂食;以捡废品为生的 “房屋奶奶” 杨水兰,十年如一日用卖塑料瓶的钱买面粉制作鸥粮,时常摇着木船在滇池水面上给海鸥喂食。



还有坚持写了十多本 “海鸥日记” 的 “海鸥观察员” 刘震,每天拄着拐杖在湖边记录红嘴鸥的数量、活动情况,看到受伤的海鸥会悲痛万分,遇到伤害海鸥的行为会勇敢制止。这些普通市民的坚守与付出,让红嘴鸥从最初对人类的警惕,逐渐变得亲近依赖,如今它们会主动飞到人们身边讨要食物,在肩头、手边翩跹起舞,构成了人鸥和谐共处的绝美画面。



这份关爱不仅体现在市民的自发行动中,更融入了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为了让红嘴鸥在昆明安全越冬,昆明市相关部门多措并举,构建起全方位的保护体系。滇池管理局专门出台《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明确要求观赏者保持适当距离、文明拍摄,投喂时使用符合标准的鸥粮,对不文明观鸥行为依法处理。



林业和草原部门则加强对红嘴鸥栖息地的消毒防疫,及时救助受伤的红嘴鸥,确保它们的健康安全。同时,昆明还运用科技手段为红嘴鸥保护赋能,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联合科研单位研发 AI 智慧鸟类多元观测系统,通过高清摄像机、无人机和声纹图谱识别技术,精准掌握红嘴鸥的迁徙规律和活动情况,为科学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随着观鸥季成为昆明的特色名片,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如何在保障观鸥体验的同时,缓解交通压力、保障公共安全,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2025 年观鸥季,昆明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为了方便市民和游客观鸥,昆明公交集团于 11 月 8 日起,在周末及法定节假日试运行两条免费观鸥公交专线。



其中一条从地铁 5 号线大坝站 A 口出发,顺时针循环经过西贡码头、海埂大坝等站点,全程 6.2 公里;另一条从迎海路站 A 口始发,途经渔户村地铁站、观景路中段等点位,全程 6 公里,两条专线的运营时间均为上午 9 点到下午 5 点,极大地方便了市民游客出行。除了免费专线,昆明还优化了 11 条原有公交线路,开通 3 条地铁接驳专线和 7 条公交专线,以及环湖路自驾摆渡专线,构建起立体便捷的交通网络。



在停车保障方面,昆明统筹利用 26 个周边停车场,新增 6 处临时停车场,依托智能引导系统实时发布车位信息,有效缓解了 “停车难” 问题。针对海埂大坝等热门观鸥点的安全保障,昆明市公安局创新推行 “专业 + 机制 + 大数据” 新型警务运行模式,设置 24 小时治安警务亭,配备瞭望台、平衡车、全地形车等新型装备,构建 “定点值守 + 机动巡逻” 的立体防控体系。



同时建立 “交警、特巡警、水警、治安警” 四警联动机制,与消防、医疗等部门共享应急频道,常态化开展模拟演练,确保突发事件快速响应。此外,昆明还广泛发动沿线商户、鸥粮售卖员、环卫保洁员等成为 “红袖标” 治安志愿者,参与巡逻防范、应急救助和文明劝导,形成了警民协同的平安防护网络。



对于前来观鸥的游客来说,掌握正确的观鸥攻略,才能更好地感受人鸥和谐的乐趣。根据多年的观鸥经验,每年 11 月中下旬到次年 2 月是红嘴鸥数量最多的时期,也是最佳观赏期。而每天的上午 7 点到 10 点、下午 4 点到 6 点,是红嘴鸥最为活跃的时段,尤其是下午时分,常常能看到 “上万只海鸥集体下班” 的壮观场面,成千上万只红嘴鸥成群结队飞向栖息地,铺天盖地的景象令人震撼。



在海埂大坝,观景长廊是 “人鸥同框” 的绝佳位置,大坝尽头则能拍摄到 “海鸥 + 西山睡美人” 同框的经典画面,而日落时分的逆光拍摄,更能捕捉到红嘴鸥灵动飘逸的身姿。除了海埂大坝,海埂东码头的鸥群同样壮观,沿着大坝旁的木制栈道漫步,人少鸥多,是拍照打卡的好去处。如果想获得更特别的体验,还可以在海埂东码头乘坐游船,开船时成群的红嘴鸥会追随船只盘旋,伸手投喂时能近距离感受它们的灵动。



投喂红嘴鸥时,选择合适的鸥粮至关重要。虽然海埂大坝周边有很多售卖鸥粮和香蕉面包的摊位,价格可以适当协商,但建议优先选择符合标准的专用鸥粮,这样既能保证红嘴鸥的营养健康,又能避免因投喂不当对它们造成伤害。



根据《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投喂行为应当在陆地区域进行,同时要保持适当距离,避免直接接触,文明投喂才能让这份人鸥情谊长久延续。观鸥之余,游客还可以在周边品尝地道的云南美食,迎海路附近就有很多特色餐馆,小锅米线、过桥米线、傣味等应有尽有,步行即可到达。如果想有更多选择,公园 1903 或滇池南亚风情第壹城都是不错的选择,这里不仅餐饮种类丰富,建筑风格独特,还能顺带购物休闲,距离海埂大坝约四公里,打车前往十分方便。



红嘴鸥的到来,不仅为昆明带来了冬日的生机与乐趣,更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昆明最亮眼的生态名片,红嘴鸥 IP 得到了深度开发,从文创产品、主题餐饮到特色摄影,一系列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活力。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的《鸥遇昆明 2025 观鸥地图》,覆盖了滇池沿岸多个湿地公园以及翠湖公园、环西桥等经典观鸥点位,为游客提供了清晰的出行指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因为红嘴鸥来到昆明,在观赏海鸥的同时,也领略了春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带动了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这场人与鸥的和谐共生,更让昆明的城市形象更加鲜活立体,“春城” 不仅是气候的代名词,更成为生态优美、充满温情的城市符号。



从 1985 年的偶然相遇,到如今的四十年之约,红嘴鸥与昆明的故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这些跨越万里的 “空中精灵”,用翅膀检验着城市的生态环境,用鸣叫唤醒着人们的环保意识;而昆明这座城市,则用持续的生态治理、完善的城市服务和市民的真诚关爱,为红嘴鸥打造了一个温暖的越冬家园。在海埂大坝上,白发老人带着孙辈投喂海鸥,年轻情侣依偎着拍摄合影,外地游客举着相机记录美好瞬间,不同的人们因为同一种生灵聚集在一起,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温馨的画面,正是对 “生态文明” 最好的诠释,也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底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观鸥季会慢慢接近尾声,红嘴鸥终将告别昆明,踏上北归的旅程。但这份跨越四十年的约定,早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昆明人心中不可磨灭的冬日记忆。当明年冬天来临,这些灵动的精灵依然会如期而至,而昆明也会以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完善的服务保障,迎接它们的归来。这场人与鸥的双向奔赴,不仅见证了一座城市的生态之变,更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主题。愿这份温情与坚守永远延续,愿每一个冬天,都能在滇池之滨,遇见最美的鸥鸣与微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陶瓷行业品质领先 陶瓷行业品质领先:新锦成集团如何树立行业新标杆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陶瓷行业中,品质已成为企业立足市场...
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包洪波2... 秋染泰山,墨润灵犀 ——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包洪波高研班泰山写生行 包洪波 山东临沂人,毕业于山...
万丰奥威子公司仲裁和解:奥地利... 11月13日,万丰奥威(002085)发布公告,关于子公司仲裁进展暨达成和解的情况。公告中提到,公司...
米兰停尸房首饰失窃案 家属发现... 据意大利媒体报道,奋斗在意大利综合编译:意大利米兰发生多起离奇案件:多名死者在去世后被人偷走随身佩戴...
原创 故... 朱元璋之所以对门字有所意见,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字形中的钩会阻碍贤士进入。作为一个草根出身的皇帝,朱元璋...
原创 姜...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因病去世,终老于五丈原。自此,蜀汉的权力逐渐落入了蒋琬和费祎手中。...
焦糖色水杉染初冬,青岛这里美成... 近日, 位于李沧区的世界园艺博览园景区 层林尽染、色彩斑斓, 水杉林更是迎来最佳观赏期, 吸引了众多...
原创 历... 喜欢诸葛亮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他聪明过人,更因为他那份执着与坚定。蜀汉的疆域当时只限于益州(即今天的四...
原创 俄...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我们研究过去的历史,是为了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