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号”外的话
博物馆,是岁月的沉淀,历史的珍藏。是时间长河里闪亮的珍珠。
大运河沿线城市博物馆,不仅是运河城市最重要的无形财富,而且它们还留着共同的自然与人文的印迹:运河。
大运河城市博物馆里,每一件藏品,每一册资料,每一幅图画,都无言叙述曾经的辉煌、不凡的过往。它如同滴水,折射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太阳。
走近它们,感受到的是厚重的自豪与认同。
走进它们,触摸到的是满满的自信和骄傲。
坐落于清华大学校园内的艺术博物馆,是一座承载着百年人文积淀的文化殿堂。修雨辰 摄
坐落于清华大学校园内的艺术博物馆,是一座承载着百年人文积淀的文化殿堂。自2016年正式开放以来,这里已成为展示艺术瑰宝、推动学术研究与公共教育的重要平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建筑由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设计,现代简约的几何线条与中国传统美学相融,象征着清华“中西融汇”的学术精神。馆内珍藏的2.5万件文物与艺术品,涵盖书画、织绣、陶瓷、家具、青铜器等6大类别,每一件都诉说着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采摭英华”
明清绘画的传承与创新
“采摭英华”取自《文心雕龙》,意为“撷取精华”。这个汇集70余件馆藏精品的展览,以“质有趣灵”“应物象形”“满堂动色”3个单元,系统梳理了明清绘画的艺术流变。
“质有趣灵”聚焦山水画,展现明清画家对宋元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明代蓝瑛的《水阁深秋图》以雄健的斧劈皴描绘山石,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亭台楼阁掩映其间,展现了浙派画家对宋元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荷塘柳燕图》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夏日荷塘的生机。修雨辰 摄
“应物象形”以人物画为主题,呈现明清时期人物题材的多样面貌。元明清时期,尽管山水、花鸟画种占据画坛主流,传统人物画在整体式微的背景下,其题材内容与技法语言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清代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将人物画分为“波臣”与“江南”两大流派体系。此外,在两大主流体系之外,部分画家大胆吸收西洋绘画要素,形成了具有跨文化特质的第三种创作方向。清代任伯年的《钟进士图》就以诙谐的笔触描绘钟馗形象,融合民间信仰与文人画意趣,生动有趣。
“满堂动色”汇集花鸟画精品,突出明清时期花鸟题材的繁荣。清代施闰章的《秋庭鸣瑞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秋日庭院中的禽鸟与花卉,构图疏密有致,设色典雅,展现了清代花鸟画“写生传神”的艺术特色。清代孙亿的《荷塘柳燕图》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夏日荷塘的生机,柳枝摇曳,燕子翩飞,画面充满动感。
“随方制象”
明式家具的简约与永恒
“清华藏珍·随方制象”家具展厅陈列着50余件明式家具。修雨辰 摄
“清华藏珍·随方制象”家具展厅陈列着50余件明式家具,其中多件收录于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展览以“器以载道”为线索,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具中“天人合一”的哲学。
进入展厅,一件明代榉木矮南官帽椅尤为引人注目。这把椅子因为座面要比一般官帽椅矮20厘米,因此可称为“矮南官帽椅”。据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考证,这很可能是寺院禅椅,专供趺坐(盘腿打坐)而制,而禅椅到了明代已逐渐进入文人生活。
展厅中央的明代“黄花梨四面平(齐)条桌”是镇馆之宝之一。其桌面四边平直如削,腿足内敛收分,通体无雕饰,仅以木材天然纹理取胜。这张琴桌原为古琴家管平湖旧藏,其造型契合宋代《营造法式》中的“素工”理念,体现了文人“宁朴勿巧”的审美。
“丝绣华章”
一针一线织就的千年华彩
“缂丝凤穿牡丹团花”是以凤凰和牡丹花为主题的缂丝圆片。修雨辰 摄
步入四层“清华藏珍·丝绣撷英”织绣展厅,明清时期的织绣珍品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徐徐展开。这些藏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织造工艺的巅峰,更承载着古人对自然与生活的诗意表达。
在织绣展厅入口处,一件蓝地云龙纹缂丝蟒袍静静陈列在玻璃橱窗中。这件清代缂丝珍品以精湛的织造工艺呈现九龙腾云的壮观景象,下摆的海水江崖纹寓意“福山寿海”,让人不禁驻足细赏。而明代“缂丝凤穿牡丹团花”,是以凤凰和牡丹花为主题的缂丝圆片,作品用色鲜艳明洁、配色雅致、构图饱满。一对凤凰在牡丹花与桃花丛中遥相呼应,上接云天,下连福海,形成一派富贵喜庆之气。纹部采用了缂丝的“缂鳞”“掼”“勾”和“木梳戗”“凤尾戗”等技法,是一件难得的缂丝佳作。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每一件藏品都诉说着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修雨辰 摄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这座兼具古典底蕴与现代精神的建筑,恰如它所珍藏的艺术品——在时光中沉淀,却始终与时代共鸣。在这里,艺术不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流动的文明基因,等待每一位观者与之共鸣。(吴艳瑛)


来源:“学习强国”海淀学习平台
----------------------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肖东 董明
三审 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