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北京清华文创论坛,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以“人文经济理论内涵与南海实践”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系统介绍了南海在人文经济领域的探索成果,更首次面向全国推介了南海艺术赋能城乡发展指数。
该指数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等机构联合研制,以南海为样本,首次在县区级层面构建起艺术赋能城乡发展的量化评估体系,为人文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接下来,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文化报社将联合发起“文艺赋美乡村指数”研究与推广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县域调研,推动文艺资源精准配置与有效转化。
从一个地方实践到全国样本,南海艺术指数的诞生,正是人文经济从理念走向量化的生动注脚。

近年南海大力发展人文经济,不断擦亮在地文化。图为叠滘龙船飘移比赛。 廖明璨 摄

从“自我体检”到“价值引领”
今年10月31日,南海发布了《2025南海区艺术赋能城乡发展指数报告》,正式推出全国首个艺术赋能城乡发展指数,构建起人文经济从实践到价值衡量的完整闭环。指数从制度保障、人才生态、创意经济、品牌打造、城乡覆盖、治理创新、公共服务七大维度,为南海艺术赋能城乡发展给出了详尽的“年度成绩单”。
“打造指数的初衷,源于南海艺术发展的根本性转变,也是对‘艺术如何服务城市发展’的深度回应。”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西樵山书院执行院长殷秩松表示,指数构建的初衷是希望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南海的艺术赋能城乡发展工作进行系统性的“自我体检”。
殷秩松介绍,近年南海大力发展人文经济,经历了三次关键转变,成为指数诞生的重要铺垫。围绕人文经济先行区建设目标,南海从“承接活动”到“打造自有IP”,打造了如大地艺术节、千灯湖青年戏剧节、国际舞蹈节等具有地标意义的自有艺术节IP;南海推动艺术与城乡发展深度链接,让艺术不再局限于展演本身,而是全面介入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产业转型、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此外,南海还推动高端艺术家从短期参与转向长期扎根,通过艺术驻留计划、开门工作室、安家计划等多项举措,让艺术家真正成为南海发展的参与者。
这一系列转变,让南海城市“人文力”得到显著提升,“人文城市”名片不断擦亮,而艺术指数的发布,让这一系列变化有了可量化的标准。
根据《2025南海区艺术赋能城乡发展指数报告》,南海区2025年度艺术赋能城乡发展指数总分达16116分。其中,制度保障实现“四位一体”支撑体系,艺术介入城市更新镇街覆盖率达100%;人才生态方面,全区吸引367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参与区内艺术活动,培育艺术类人才超5000名;创意经济领域,文创市集超1400场,展演经济总营收近2.3亿元,文旅延伸性营收估值达40亿元。
该指数的核心特色不仅在于其“全国首个”的引领性,更在于其评估理念与机制设计的创新。殷秩松指出,与传统的百分制“考核”不同,该指数采用“加分累积制”,上不封顶,旨在激励全社会参与,鼓励各地区、各主体根据自身条件多做“自选动作”、发扬地方特色,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艺术赋能城乡发展指数是衡量城市人文力的重要工具。图为西樵听音湖烟花汇演。 南宣供图

人文经济重塑城乡发展逻辑
在清华文创论坛上,顾耀辉的演讲,系统阐述了南海的发展逻辑转型,为理解南海艺术指数提供了完整的实践背景。
南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过去几十年依赖土地、资本与劳动力投入,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区前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土地开发强度过高、环境容量接近饱和、制造业陷入“内卷”等发展瓶颈。
“发展经济究竟是为了什么?”南海的答案是:为了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基于此,南海将发展逻辑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人文经济正是这一转变的理论指引。

顾耀辉在清华文创论坛发表主旨演讲。南宣供图
在顾耀辉看来,人文经济包含三个层面:人文效率,即人文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效率,包括文旅产业直接转化和文化赋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人文效用,即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吸引人才集聚;人文生态,即将人文理念贯穿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社会治理,构建城产人文高质量融合发展生态。
在实践中,南海围绕三条主线展开探索。通过激活发展动力,强化人文的资源转化效应。南海手握醒狮、龙舟、功夫、粤剧等世界级文化IP,但长期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增量。为此,南海提出打造“湾区演艺新高地”和“湾区文商旅消费新高地”,持续活化在地文化。
重塑发展逻辑,强化人文的价值导向作用。南海改变以产能扩张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格局,重构差异化考核体系,推动资源配置从供给侧向需求侧转变。聚力打造“好房子、南海造”“好日子、南海享”品牌,通过全链条输出解决方案带动泛家居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关爱企业家健康计划”“鲲鹏人才计划”等,突出各类群体的社会价值。
优化发展生态,强化人文的多维赋能效果。在城市建管上,南海拿出千灯湖黄金地段建设可容纳5万人的音乐秀场;推动城市从“大拆大建”到“绣花功夫”升级,引入18名“文产特派员”和41个文艺家驻村试点;在产业升级上,选树最具人文精神企业家,培育各级政府质量奖71个、全国制造业“隐形冠军”190家;在社会民生上,推广“熟人社区”创建,建设“美好教育”体系,实施“医学人文+”行动,打造志愿之城。
虽然南海人文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在实践中仍存在着短板和瓶颈。在殷秩松看来,艺术与制造业的链接不足、资金结构单一、公共性广度不足是当前南海人文经济最突出的三大短板。“艺术对城市发展、对产业的拉动难以直接量化,艺术之于城市,就像盐巴之于菜品,它是不可或缺的,却又很难以单独衡量。”
艺术指数的推出,正是为了更好地衡量人文经济对城市的拉动作用,是对人文经济先行区建设成效的自我审视。

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
在殷秩松看来,南海艺术指数的推出,为人文经济发展提供了三重指引。
首先是通过量化评估,让“软实力”成为“硬支撑”。传统上,艺术对经济的贡献难以量化,常被视作“锦上添花”。南海艺术指数通过50个三级指标,将艺术对城乡发展的赋能分解为可测量、可对比、可追踪的数据。16116分的总分,让艺术工作的成效有了直观呈现,实现了人文经济学从探索实践到定量化测量的跃升。
其次是通过自我检视,为先行区建设指明方向。殷秩松强调,指数首先是南海的“自我体检工具”,核心目标是“清晰看到工作的优势与不足,无法回避问题”。基于目前人文经济发展存在的资金单一、产业赋能不深、公共性不足三大短板,报告针对性提出产业升维、资金重构、公共性强化、新大众文艺培育四大对策,建议出台《南海“艺术+制造”行动计划》,设立文化艺术引导基金,建设参与式艺术机制。这种“诊断—改进”的闭环,使指数成为推动人文经济先行区建设的“导航仪”。
最后艺术指数通过模式输出,可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南海艺术指数的引领性在于,它将地方特色与普适性相结合,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各美其美”的评估框架。殷秩松指出,50个指标对应50条可能的发展路径,各地可根据实际选择优势路径。清华文创院等机构在全国发起“文艺赋美乡村指数”,正是将南海的探索推广到其他地方。
从更深层次看,艺术指数的价值,还在于它构建了一套衡量“城市魅力”的科学体系,随着指数的传播与推广,有望带动南海城市形象的重塑,彰显城市“人文力”,提升南海对人才的吸引力。
南海以艺术为尺、以人文为魂,通过指数构建实现“软实力”的量化升级,不仅推动自身从“产业强区”向“人文强区”转型,更为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宝贵经验。
撰文:南方+记者 孙景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