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 15℃的哈尔滨,这条早市凭什么让全国游客顶着寒风排队? 哈尔滨冬天的红砖早市 零下20度的东北早市
创始人
2025-11-04 23:00:57
0

当哈尔滨的清晨还浸在零下 15℃的凛冽里,松花江面上的冰层已厚得能承载行人,街头的梧桐树枝桠裹着白霜,连呼出的气息都能在空气中凝结成短暂的白雾。可就在道里区红专街的巷口,却有一股热气冲破严寒 —— 数百米长的街道上,人流从晨光未亮时就开始汇聚,拖着行李箱的游客、举着手机的年轻人、推着小车的本地老人,在蒸腾的食物香气里摩肩接踵,把这条百年老街挤得满满当当。



没人能说清,从什么时候起,红专街早市成了哈尔滨冬日里最火的 “打卡地”。它没有网红景区的精致包装,没有高端商场的华丽装潢,只有铁架搭起的摊位、冒着热气的铁锅,和摊主们带着东北口音的吆喝。但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每天能吸引上万名游客从全国各地赶来,有人为了一口刚出锅的油炸糕,愿意在寒风里排 40 分钟队;有人拖着行李箱直奔这里,把早市当作抵达哈尔滨的第一站;还有外国游客特意调整行程,只为感受这份 “冰天雪地里的滚烫滋味”。



一、5 点半的早市:烟火气从第一笼包子开始升腾

凌晨 5 点半,天还没亮透,红专街的路灯还亮着暖黄色的光,摊主们就已经踩着薄霜赶来。卖包子的曲师傅夫妇动作麻利,和面、调馅、包包子,不到一个小时,第一笼排骨馅包子就上了蒸锅。铁笼盖掀开的瞬间,热气裹着肉香直冲云霄,在冷空气中凝成一片白雾,路过的行人忍不住停下脚步,顺着香气就找到了摊位前。



“来两个排骨包!” 第一位顾客是住在附近的老居民,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哈着白气说,“就好这口,比家里做的还香。” 曲师傅笑着应着,用竹夹子夹起包子装进纸袋,还不忘叮嘱一句 “小心烫嘴”。他告诉记者,自己在红专街卖包子已经 8 年了,以前冬天生意冷清,最早 9 点才出摊,现在从 6 点开始就有人排队,一天能卖上千个包子,光排骨馅就要准备 20 多斤肉。



不远处的油炸糕摊位前,队伍已经排了 10 多米长。摊主尹大姐双手不停,把裹着豆沙馅的面团放进热油锅里,面团在油里翻滚几下,就膨胀成金黄的圆球,外皮炸得酥脆,咬一口还会爆浆。“我们家的油炸糕用的是东北的黄米面,豆沙是自己熬的,不加糖精,吃着放心。” 尹大姐一边翻着油炸糕,一边和游客聊天,“你看这队伍里,有从广东来的,还有从新疆来的,都是刷到视频特意来的。”



排在队伍末尾的小吴是从杭州来的游客,手里拿着手机,正在给朋友直播排队的场景。“我昨天刚到哈尔滨,晚上刷到红专街早市的视频,今天一早就过来了。” 她笑着说,“虽然排队冷,但闻着这香味就值了,等会儿一定要多买几个,给朋友也带回去尝尝。” 说话间,前面的游客刚接过油炸糕,她就赶紧往前挪了挪,眼睛紧紧盯着锅里的油炸糕,生怕错过了。



二、早市上的 “东北味道”:每一口都是冬日的温暖

在红专街早市,能吃到最地道的东北冬日美食。除了热门的包子和油炸糕,粘豆包、杀猪菜、冻梨汁、大列巴等特色小吃,也让游客们垂涎欲滴。



粘豆包摊位前,黄米和黑米两种口味的豆包在蒸屉里冒着热气,摊主李阿姨正忙着给游客装袋。“我们家的粘豆包都是手工做的,每天凌晨 3 点就开始蒸,保证新鲜。” 李阿姨拿起一个黄米粘豆包递给游客,“你尝尝,这红豆沙是用黑龙江的小红豆熬的,甜而不腻,软糯香甜。” 来自上海的游客小张咬了一口,瞬间被软糯的口感征服,“以前只在网上见过粘豆包,没想到这么好吃,比想象中更有嚼劲,而且一点都不粘牙。”



卖杀猪菜的王师傅摊位前,一口大铁锅咕嘟咕嘟地煮着,酸菜的酸香、五花肉的肉香、血肠的鲜香混合在一起,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这杀猪菜是东北冬天的硬菜,用的是农村散养的猪肉,酸菜是自己腌的,吃着特别入味。” 王师傅一边给游客盛菜,一边介绍,“天这么冷,喝一碗热汤,全身都暖和了。” 来自四川的游客小陈第一次吃杀猪菜,喝了一口汤,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虽然有点酸,但特别开胃,五花肉一点都不腻,血肠也很嫩,太好吃了!”



冻梨汁摊位前,摊主刘大哥正麻利地将冻梨去核榨汁,5 元一杯的果汁清甜解腻,捧着杯子的游客刚喝一口,就忍不住眯起眼睛直呼过瘾。“这冻梨是用秋梨冻的,冬天吃冻梨能败火,榨成汁更方便游客喝。” 刘大哥说,“每天能卖 200 多杯,很多游客喝完还会再买几杯带走。” 来自北京的游客小李说,自己以前从来没吃过冻梨,第一次喝冻梨汁,感觉很新奇,“甜中带点微酸,特别清爽,而且是现榨的,很新鲜。”



大列巴摊位前,各种口味的大列巴被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有原味的、葡萄干的、核桃的,散发着麦香。摊主赵大姐说,自己做的大列巴用的是俄罗斯的配方,面团发酵时间长达 8 小时,口感紧实有嚼劲。“很多游客会买大列巴当伴手礼,带回去给家人朋友尝尝。” 赵大姐拿起一个葡萄干大列巴递给游客,“你看这里面的葡萄干,都是新疆的,颗粒很大,吃起来特别甜。” 来自云南的游客小周一下子买了 3 个大列巴,“我之前在网上买过哈尔滨的大列巴,感觉没有这里的新鲜,这次一定要多买几个,回去慢慢吃。”



三、早市上的 “人间百态”:温暖在寒风中传递

红专街早市不仅有美味的食物,更有温暖的人间百态。在这里,你能看到摊主们热情的笑脸,游客们开心的笑容,还有陌生人之间的善意帮助。



在酸奶糕摊位前,三位马来西亚游客正对着酸奶糕好奇地打量。摊主张大姐看到后,赶紧用不太流利的英语向他们介绍:“这是酸奶糕,用酸奶和面粉做的,口感软糯,酸甜可口。” 三位马来西亚游客听后,一下子买了 30 块酸奶糕,打算带回去给家人品尝。张大姐还特意给他们装了几个小袋子,方便他们路上吃。“没想到在哈尔滨能吃到这么好吃的酸奶糕,而且摊主大姐人特别好,很热情。” 其中一位马来西亚游客笑着说。



在卖东北民俗服饰的摊位前,几位年轻游客正穿着花棉袄、戴着抗风帽拍照。摊主李大哥看到后,主动帮他们调整姿势,还拿出手机给他们拍照。“这些花棉袄都是手工做的,特别有东北特色,很多游客都喜欢穿着拍照留念。” 李大哥说,“看到他们开心的样子,我也特别高兴。” 来自湖南的游客小吴穿着花棉袄,兴奋地说:“我从来没穿过这么有特色的衣服,感觉自己一下子就融入了哈尔滨的冬天,太有意思了!”



穿红马甲的管理人员穿梭在人群中,一会儿帮游客指路,一会儿协助外国游客沟通,还会提醒摊主们注意卫生。早市头尾的行李寄存区里,不少游客放下行囊后,轻装上阵开启了逛吃之旅。“我们早上 6 点就来这里值班了,主要是为了保障游客的安全和早市的秩序。” 管理人员王大姐说,“看到游客们开心地逛早市,我们再辛苦也值得。”



路边,几位本地商户敞开了店门,主动将自家厕所供游客使用。“冬天游客来逛早市,找厕所不方便,我们就想着把自家厕所开放,给游客提供点方便。” 商户刘大哥说,“都是出门在外的人,能帮就帮一把。” 来自贵州的游客小陈说,自己刚到早市就想找厕所,没想到商户大哥这么热心,“感觉特别温暖,哈尔滨人太热情了。”



四、红专街早市:哈尔滨冬日里的 “城市名片”

红专街早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曾名为 “面包街”,早在上世纪初,这里就有很多卖面包、点心的摊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早市,不仅有美食,还有日用品、蔬菜水果等。



一位逛了 16 年早市的管理员张阿姨感慨,往年冬天摊位寥寥,最多的时候也只有几十个摊位,如今她负责的片区摊位已增至 190 个,每天至少上万人来逛,比夏天还要热闹。“以前冬天,早市到 9 点就没人了,现在到 10 点还有很多游客。” 张阿姨说,“这几年,随着哈尔滨旅游业的发展,红专街早市也越来越火,成了哈尔滨的一张‘城市名片’。”



红专街早市的火爆,不仅带动了周边商户的发展,也为哈尔滨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很多游客因为红专街早市,特意来到哈尔滨旅游,还会去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等景点游玩。“我是因为刷到红专街早市的视频,才决定来哈尔滨旅游的。” 来自江苏的游客小郑说,“来了之后发现,哈尔滨不仅有美丽的雪景,还有这么好吃的早市,太让人惊喜了。”



九点左右,阳光渐渐爬高,部分摊位开始收拾家伙,但空气中仍残留着食物的香气。游客们有的拎着打包的大列巴和红肠,有的揣着刚买的手工剪纸,慢悠悠地向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走去。他们的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嘴里还在回味着早市上的美食。



红专街早市,这条百年老街,在初冬的晨光里,用最实在的烟火气,让每位游客都感受到了冰城的温暖。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着最动人的人间百态;它没有高端的设施,却有着最地道的东北味道。在这里,寒风被热气驱散,陌生被善意融化,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冬日温暖。



红专街早市,不仅是一个早市,更是哈尔滨冬日里的一道风景线,一张 “城市名片”。它用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也向世界展示着哈尔滨的热情与温暖。相信在未来,红专街早市会越来越火,成为更多人心中的 “冬日必打卡地”,也会为哈尔滨的旅游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新疆克州警民情深:一幅师生心意... 在祖国西北的边境线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忠诚守护着国土的安宁;而在新疆克州阿合奇县恰提铁列克边境派...
艺术留学选专业,游戏动画无疑是... 随着游戏行业以及动画行业近年来的蓬勃发展,游戏动画无疑是非常有前景以及“钱”景的领域。 如今国内的游...
央华、大麦助推话剧《鳄鱼》登上... 11月4日,我国专业舞台艺术领域最高奖项——文华奖,揭晓第十八届评选结果。演员赵文瑄凭借在话剧《鳄鱼...
马约翰艺术大展在厦开幕,将“停... 开幕式现场观展氛围热烈。 11月4日下午,第三届中国(厦门)马约翰艺术大展在金沙书院开幕。 记者了解...
文化书院进行时 | 捏陶艺、唱... 近日,淄博高新区手牵手组织志愿者、部分被帮扶孩子及家长50余人走进了高新区朱家庄国际艺术村研学基地。...
北京量学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内容创作已经成为企业与用户之间沟通的桥梁。特别是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我在书法课上教学生“左右”逢源 书法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一名书法教师,我在课堂上常用追溯汉字源流的方法带领学生探索...
将全世界艺术品请进生活:一位设... 李蔓 Linda THE HOST Linda Lee Design、李蔓空间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
十五运艺术体操周六开赛 坪山用... 8月举办的测试赛获得广泛好评。资料图 深圳新闻网2025年11月5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林炜航) 11...
出人出戏,上海院团获得中国舞台... 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颁奖,上昆全本《牡丹亭》获文华剧目奖,上话何念获文华导演奖 出人出戏,离不开上海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