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4日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仪式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十八届文华奖获奖名单揭晓。江苏共有5部作品获奖,其中扬剧《郑板桥》、民族舞剧《红楼梦》分别摘得第十八届文华奖“文华剧目奖”,淮剧小戏《赶脚》获得“文华节目奖”,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获得“文华音乐奖”,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的编剧王宏、张军获得“文华编剧奖”。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出席艺术节闭幕仪式并上台领奖。
佳作竞辉:
传统创新与现实关怀双向绽放
文华奖作为我国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每三年评选一次。在公布的53个文华奖奖项中,江苏独揽5个,数量居全国第一,特别是在15部文华剧目奖中我省占2席,不仅实现了我省文华奖“五连冠”,而且在获奖数量上取得历史性新突破。此次获奖续写了我省在舞台艺术创作领域的精彩篇章,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江苏艺术创作生产的繁荣景象,进一步彰显了舞台艺术创作“江苏现象”。

其中,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创排的扬剧《郑板桥》,以轻喜剧风格跳出传统戏曲刻板叙事,将不媚权贵、体恤百姓的郑板桥形象鲜活呈现。剧组融入郑板桥诗、画、字元素,通过精致舞美打造诗意舞台,让清代名士贴近当代审美,收获业内与观众一致好评。

江苏大剧院出品的民族舞剧《红楼梦》,以青春视角和现代审美重构经典,实现文学名著的创造性转化。自 2021 年试演以来,演出突破 400 场仍一票难求,凭借唯美编排和精良服化道圈粉年轻观众,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的 “顶流范本”。

本次文华奖首次增设 15 个 “文华节目奖”,盐城市淮剧团的淮剧小戏《赶脚》成功突围。该剧取材于传统剧目却实现 “陈窖新酿”,通过赶驴脚夫与落难女子的曲折剧情,演绎平民史诗。基层演员凭借扎实功底展现淮剧本真之美,印证了基层文艺创作的蓬勃活力。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江河湖海颂》,作为终评唯一入选的音乐会作品,以江、河、湖、海为意象,融合昆曲唱诵、多声筝演奏等多元形式,打造 8 个乐章,既展现自然磅礴气势,又讴歌中华民族历史与精神,将民族管弦乐表现力推向新高度。

常州市滑稽剧团的《陈奂生的吃饭问题》,以 “吃饭” 小事折射时代变迁,用笑中带泪的叙事再现改革开放后农村变化与农民观念转变。七年间巡演超 200 场,“陈奂生” 角色在打磨中愈发鲜活,成为现实题材创作的优秀典范。
精品密码:全链条培育托举文艺高峰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江苏多年来 “抓创作” 与 “抓生态” 一体推进,构建全生命周期艺术创作支持体系的必然结果。
政策扶持方面,江苏健全 “规划、创作、呈现” 良性机制,立足本土文化根基,聚焦三大题材创作,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创作项目库,实现全流程跟踪服务;发挥艺术基金和精品扶持工程的 “孵化器” 作用,本次获奖作品均受益于这一扶持体系。
作品打磨上,江苏文艺工作者秉持工匠精神,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建立严格的项目绩效管理机制。备战文华奖期间,各剧组全力冲刺:《郑板桥》剧组 “半天排练、半天研讨” 推敲细节;常州滑稽剧团邀请导演闭关打磨《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盐城淮剧团 00 后演员延长排练时间,反复琢磨唱腔身段,力求呈现最佳效果。
让作品接受市场检验、倾听观众声音,是精品打造的重要路径。江苏坚持以人民为鉴赏家,鼓励作品走向市场,根据观众反馈优化提升。民族舞剧《红楼梦》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与年轻观众互动,吸纳建议优化暖场、谢幕环节,最终实现艺术与市场双丰收。
搭建高水平平台为作品和人才赋能,江苏连续 7 年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承办多项国家级展演,同时开展 “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 基层巡演。《郑板桥》《赶脚》等作品在基层演出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最终在全国舞台绽放光彩。
人才培育方面,江苏落实 “三个尊重”,完善 “选育管用” 全链条机制,建立 “传帮带” 模式。通过举办青年人才研修班、院团长培训班,提升人才专业能力;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实施 “一团一策”,激发院团活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第十八届文华奖的突破,是江苏艺术创作生态建设的成果,更是 “文艺苏军” 实力的彰显。未来,江苏将继续深耕艺术创作,完善支持体系,推出更多精品力作,让 “江苏现象” 持续绽放,为文化强省建设和中国文艺繁荣贡献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