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代画坛,若要寻找一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轨迹与中国艺术近几十年的演进脉络深度交织,王南暄(王振兴)老师便是一个极佳的范例。他的艺术生涯,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幅纵横交错的画卷,几乎亲身体验并内化了自“85思潮”以来中国艺术的主要思潮与风格演变。观察他的作品序列,就如同阅读一部浓缩的、活着的中国当代艺术断代史。

王南暄的艺术起点始于80年代末的大学时期,那正是“85新潮”风起云涌的年代。思想禁锢被打破,西方哲学、艺术思潮如洪水般涌入,今天的风格可能明天就被颠覆。王南暄正是这一时代的亲历者与实验者,他将这些纷至沓来的风格与学术主张——从新乡土到古典主义,再到行为、装置、观念艺术的萌芽——都亲身“走了一遍”。这种探索,在专业领域被视为衡量艺术家深度与广度的“路径”。

“85思潮”过后,中国艺术面貌发生偏移,当代艺术分离出去,而体制内则出现了以靳尚谊先生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回潮,强调油画的扎实根基与世界水平。王南暄这一时期的创作,精准地对标了这一主张。他掌握了古典主义的核心技法:严谨的解剖学知识、精准的骨骼肌肉结构、以及将暗部弱化以强调亮面的造型法则。这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学院派基础,与“江湖画家”拉开了决定性的差距——后者往往因缺乏系统训练而显得“不严谨”、“样式化粗糙、审美格调不高”。

然而,王南暄并未在任何一个风格上停滞不前。他很快展现出对多种艺术语言的强大捕捉能力。在印象派阶段,他瞬间领悟了光色原理,将牛顿三棱镜分解的光谱运用于画布——暗部变得色彩丰富,亮部反而趋于简单,整个画面的调子雅致而高级,显示出对印象派精髓的深刻理解。

不满足于表面风格的模仿,他进而“寻正路、走正法”,向西方大师深入学习。他选择巴尔蒂斯,不仅学习其独特的技法与画面构成,更在那个时期创作出令人感动的作品。尽管他学的是巴尔蒂斯的“技法”而非其惊世骇俗的“营销”手段,但这阶段体现了他对艺术深度而非流行度的追求。

在经历了扎实的西画训练与观念洗礼后,王南暄的艺术探索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回归与升华。他开始创作关公、钟馗等具有民族性的题材,这既是主题性创作的需求,也是一种文化上的“回老家看看”,在更高层次上回归传统。

更重要的是,他进入了实验水墨的领域,并在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符号。他的国画人物,将西画的造型、素描的黑白灰关系与国画的“高古游丝”线条完美结合,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结构精准的同时,用笔潇洒飘逸,不落俗套。

而他最具突破性的,是一批极具现代感的抽象水墨作品。这批作品的创作深受他研习中医、针灸、道家思想以及现代科学(如施一公教授的暗物质理论)的影响。他将人体细胞、宇宙星辰、阴阳混沌等观念,通过点、线、面的最底层绘画逻辑进行表达。画面中的每一笔点画似乎都蕴含着“气韵”,在看似混沌的形态中,构成了一个充满张力与内在秩序的世界。这不再是西方从具象提炼抽象的路径,而是从中国哲学与美学内核中生长出来的、具有当代精神的“王氏体系”。

因此,“王南暄是把整个中国艺术史走了一遍”,并非一句虚言。他从思想解放的浪潮中出发,穿越了写实、古典、印象、当代等多个艺术“区域”,最终携带着全部技艺与思考,回归到中国文化的母体,并开创出兼具东方哲思与当代构成的全新视觉语言。
他的艺术路径,生动地诠释了一位中国艺术家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碰撞中,不断寻找自我、确立自我的过程。他不仅走了一遍历史,更在这条路径的尽头,树立起了属于自己的路标——“振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