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为我开新章
——《古今石油和化工人》系列传记文学作者培训线下学习有感
会议落幕已有两日,我却迟迟未能下笔。仿佛一坛新酿,总需时光的沉淀,方能渐次散发出内在的醇香。思绪在“全国报告文学会议”的宏大背景与一日密集的课程之间流转,那些关于纪实文学、关于工业书写、关于生命与技艺交融的声响,仍在耳畔嗡鸣,亟待梳理与内化。于我而言,短短一日的学习,不只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场精神的沐洗,一次创作观念的重塑。

课程伊始,便定下了庄严而温暖的基调。白庚胜先生所阐释的“纪实文学的时代价值与创作方法”,如同一幅磅礴而又迤逦的画卷徐徐展开。他所言的“行走于天地之间”,绝非地理意义上的跋涉,而是一种精神姿态的挺立——走遍全国2000个县,将个人的艺术生命,深深扎根于时代与民族的土壤。他的文字,因此有了体温,那是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是对文明薪火的自觉守护与传承。从丹尼索瓦到摩梭文化,从诗经《豳风》到网络文化和武侠,都能百川海纳。也让我顿悟,纪实文学的力量,首先源于写作者内心的温度与道义。它拒绝冷眼旁观,呼唤灵魂的投入;它不仅是时代的记录,更应是审美的提升,良知的刻度,为纷繁万象注入精神的定力。
继而,钱玉贵先生以“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特色与写作技巧”为题,为我们构建起一个坚实而有序的文学框架。在他的解析中,中国石油化工的路径、发展、脉络,被赋予了文学的“筋骨”。“抓主题—找主线—立人物—强故事—精语言—勤修改—读经典”,他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师,教导我们如何在这看似枯燥的工业森林里,辨识并提炼出人性的结构与命运的逻辑。这“框架”与“筋骨”,正是工业文学得以屹立的支柱,它让庞杂叙事与专业术语避免了流于表面的赞歌或技术的堆砌,从而拥有了支撑起宏大主题的思想力量。
下午的课程,则更侧重于创作实践的“术”与“道”。赵学儒先生自称“打深井的人”。他的报告文学“南水北调”,确如一股活水,既有“流动性”——叙事婉转自然,不滞不涩,带着生活本身的节奏与韵律;更有历史纵深感和“穿透力”——能透过一事一物的表层,直抵时代精神与人性深处的泉眼。这提醒我,优秀的纪实写作,需要的正是这般“深井”般的专注与掘进,唯有向下沉,向深处,才能觅得甘洌的清泉。
尹传红先生带来的“工业题材科普文章创作”,则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奇妙的窗口。他将科学的严谨与文学的诗意熔于一炉,展现出“创新引力”与“新奇角度”的“诱惑”。原来,科普并非知识的枯燥转译,它同样可以充满叙事的智慧与发现的惊喜,让高深的技术原理在文学的透镜下,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而叶建华先生所分享的“报告文学作品采访技巧”,更是妙趣横生。他口中的“旁生别逸,随机应变”,道出了采访这门艺术的精髓。它绝非简单的问答,而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随机调查,一次与采访对象心灵的短兵相接。那些看似枝蔓的细节,往往是接近人物的关键;那些计划外的变故,常常蕴含着最真实的戏剧性。这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同时是一个敏锐的侦探、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和一个灵活的应对者。同时,秉承“厚道红利”,将纪实文学“融入大时代,传播正能量,传扬真善美”。
最后,孙立泉编辑对《古今石油和化工人》第二辑出版规范做了详细阐述。我想,这部系列传记,不正应该是所有思考的汇聚?不正应该是上述所有理念的实践场域?它需要白庚胜先生所强调的时代情怀,需要钱玉贵先生所构建的工业筋骨,需要赵学儒先生的深掘与流动,需要尹传红先生的新颖视角,更需要叶建华先生的采访智慧。它旨在为石油化工领域的杰出人物立传,这本身就是一项为工业“铸魂”的伟业。
两日的沉淀,让我愈发清晰地看到,纪实文学的广阔天地,远非我昔日所窥一隅。它既有宏大的叙事,也见精微的刻画;既需思想的骨骼,也需情感的血肉;既倚重案头的积淀,也依赖放眼四海的敏锐。含英咀华,将这一日汲取的精华,在时光与思考中反复咀嚼、消化,最终化为自身创作的养分与前行的力量。在自己的领域里,沉潜下去,以期触碰到那足以映照时代与人心的泉流。

作者简介:岳敏,中国化工作家协会会员、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国家橡胶轮胎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物化检测负责人,工科硕士,高级工程师。参与撰写《古今石油和化工人》第一辑。出版传记《一片冰心在玉壶》一书。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均有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