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婧
深秋时节,在位于哈尔滨新区先进装备智造产业园的黑龙江瓷创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瓷创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低声嗡鸣,几名工人在设备前专注操作。一袋袋陶瓷粉末,经过粉体混合、制成坯体、高温烧结、精密切割等十几道工序,最终化为一根根泛着独特绿色光泽的陶瓷棒。这抹“瓷创新绿”,正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瓷创公司董事长刘强从实验室走向广阔天地的硬核结晶——它能承受从千度高温瞬间投入冷水的极端考验,甚至被从高处摔向地面,也毫发无伤。
从“国家项目”到“市场答卷”:核心技术破茧而出
1987年出生的刘强,是哈工大校团委副书记、哈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履历深深烙印着哈工大的印记:本、硕、博均在哈工大攻读材料学,2014年博士毕业留校,十余年心血倾注于结构陶瓷研究。此前,他的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航天领域,团队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
然而,一项实验室里的里程碑式突破,为他打开了通往广阔市场的大门。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初。刘强牵头的实验室在陶瓷材料性能上取得里程碑式的突破,使其告别了“一摔就碎”的宿命。这项技术让陶瓷不仅能做得更大、形状更复杂,更能承受剧烈温度变化——经受3000℃至5000℃高温等离子体瞬间灼烧后,循环冷热降冲击,数百次依然安然无恙。
“光是做一个产品没有太大的意义。”刘强说,他们的目标是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关键问题,尤其是那些用现有材料难以应对的极端环境。技术的巨大应用潜力,促使这位学者在2021年12月毅然注册公司,踏上了充满未知的创业之路。
“大海淘金”的8个月:产业化之路步步惊心
2023年8月,一份长期的陶瓷立铣刀棒料供货合同不期而至,这既是机遇,更是巨大的压力。
“那段时间是压力最大的时候。”刘强回忆道。他形容产业化过程如同“大海里淘金”,不知道能形成稳定收获的方法和设备在哪里,能否真正解决问题。最大的挑战在于烧结环节——一炉陶瓷棒料的成本高达近20万元,一旦失败便全部报废,且无法回炉重造。“不能确定第二次烧就能解决问题,也许第十次才能解决,也许永远解决不了。”
为了攻克批量生产的“卡点”难题,在2023年8月到2024年3月这8个多月里,刘强开启了“超人”模式。他在哈工大还有教学任务,于是便江南江北两头跑:白天在江南校区上课,晚上六点下班后立刻赶到江北的中试基地,常常一干就到凌晨两三点,甚至直接睡在实验室。
那段时间,为了攻克难题,他消耗了4吨陶瓷粉体,价值超过200万元。最终,他成功地将生产方式从最初依靠他个人一天只能单台设备制作100多支,提升到自动化设备一天可稳定生产数千支。今年9月,公司顺利交付了5万支产品,预计全年交付量将达十几万支。
坚持市场化导向:只做“别人做不了”的东西
刘强的创业理念非常清晰:完全的市场化导向。他深刻理解企业客户的负担与风险,因此绝不轻易承接项目。
“我们首先要判断一下,我们能不能做,有没有技术壁垒。我们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东西。”刘强强调,他们聚焦于拥有高技术壁垒、能真正为客户降本增效的产品。例如,他们生产的用于加工航空航天高温合金件的陶瓷立铣刀棒料,是国内唯一可批量生产极端环境用同类产品的企业,其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且供货周期大大缩短。
正是这种极致的产品性能和成本优势,为公司赢得了市场的认可。2024年8月,公司签订了持续到2028年的长期供货合同,销售额预计将以年均150%的速度强劲递增。今年6月份,公司又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成为下游企业的惟一供货战略伙伴。
如今,在瓷创公司的二楼展示区,陈列着从陶瓷粉体、棒料到轴承球的各种产品。刘强随手拿起一个陶瓷小猫头鹰摆件,薄而光滑的器壁透着精致。他微笑着示意记者试试其可靠性——从高处摔向地面,“啪”的一声脆响后,小猫头鹰依然完好无损。
这“摔不碎”的陶瓷,不仅承载着一位学者产业报国的梦想,更展现了一条尊重市场规律、以核心技术攻坚克难的硬科技创业之路。刘强和他的瓷创公司,正向着更广阔的极端材料应用领域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