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游客成为“历史改写者”
这个清明小长假,当大多数人还在踏青赏花时,一群年轻人已经手持"探墓牒",钻进了真实的古代墓室。
从4月4日到5月5日,洛阳古墓博物馆推出了一项名为「古墓奇幻夜」的实景墓室探秘活动。
每晚19:30,参与者手持”探墓牒“进入墓区。10座真实墓室被改造成游戏场景,游客与NPC(非玩家角色)互动,通过解谜任务了解墓葬文化。
“剧本杀+博物馆”的组合精准击中Z世代“打卡社交”需求。小红书、抖音上,#古墓剧本杀#话题播放量破亿,网友调侃:“白天扫墓祭祖,晚上古墓探秘,这很赛博清明!”
这场融合了考古探秘、剧本杀与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正在改写博物馆旅游的固有印象,但也有人质疑这是过度娱乐化的危险信号。
作为世界上首座古墓类专题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本就自带 "东方金字塔" 的神秘标签。
这里汇聚了从西周至清代的数十万座古墓,仅帝王陵墓就有 24 座,白居易、二程等名人墓葬星罗棋布。
对比传统文旅项目,这一创新并非孤例。2024年春节期间,该馆推出的“何不秉烛游”夜游活动已引发热潮,游客持灯笼与NPC互动解谜,话题播放量破亿。
而此次清明档的升级版「古墓奇幻夜」,不仅引入傩戏表演、动态“妇人启门图”等元素,甚至开放北魏宣武帝景陵等真实墓室开展剧本杀,能想到这个创意的人实在是脑洞大开。
比如在宣武帝墓室中,玩家需要根据壁画线索破解墓主的生前遗憾,让原本严肃的博物馆教育变得更有趣,提前体验的博主直呼 "汗毛都立起来了,比密室逃脱更上头"。
不得不说:洛阳这波古墓剧本杀,精准踩中了年轻人的探秘嗨点。
从30万到205万
2019年前,洛阳古墓博物馆年游客量仅30万,长期坐“冷板凳”。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之所以人流不旺,固然有文化门槛的因素,但更多则在于不会互动,自缚手脚。展品摆放整整齐齐,观众要么只能走马观花,要么硬着头皮读说明,逛一圈下来,枯燥又疲惫。久而久之,除非文博爱好者,其余人等便不自觉地渐行渐远了。对文博资源来说,是极大的闲置和浪费。
命运的转折始于2023年。
2020年至2022年间,洛阳古墓博物馆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闭馆提升改造。其间,催促开馆的网友多次将其推上中国博物馆热搜榜。
改造后,其核心策略从“文物陈列”转向“体验重构”——打破玻璃展柜的模式,允许触摸墓室砖雕、临摹壁画,甚至推出研学课程“古墓寻龙记”。
效果立竿见影:2024年游客量飙升至205万,35岁以下观众占比70%。
传统博物馆的“展柜+解说”模式在此被彻底颠覆。
以2025年春节活动为例,游客通过投壶比赛、NPC对话推动剧情,历史知识被拆解为趣味任务;而此次清明档的「古墓奇幻夜」更进一步,将18名专业演员分散于10座真实墓室,演绎东汉刺史的誓言、唐代将军的哀叹,让游客成为“历史改写者”。
夜间开放曾是文旅业的空白领域。洛阳古墓博物馆自2024年试水夜游后,成功将营业时间延长3小时,并通过灯光、音效营造神秘氛围。数据显示,夜游项目贡献了全年30%的门票收入,且客单价较日间提升50%。
为避免沦为纯娱乐项目,剧本杀剧情由考古专家参与设计。例如《古墓探秘》中的“景陵谜案”,实则暗含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线索。副馆长张建文强调:“守正是创新的底线,我们要让观众笑着进来,思考着出去。”
2024年起,博物馆通过“文化创意活动招选公告”引入专业团队,形成“博物馆+公司”合作模式。策划方将傩戏、沉浸剧场与AR导航结合,市场收益反哺文物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博物馆如何平衡教育性与娱乐性,仍是未来探索的关键。你看好“古墓剧本杀”模式吗?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