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让大唐雄风黯然失色的安史之乱已经打到了第三年,万国来朝的帝国荣光黯然褪色,取而代之的,是混乱不堪,遍地狼烟的赤地与流民。
战争考验的是帝国的实力,死亡考验的是臣下的忠心。
曾威名在外的帝国军队被安史叛军横扫而过,曾高呼万岁的忠臣义将纷纷在叛军围攻中变节,但大唐仍有忠臣在坚守,那些被叛军残杀于沙场上的忠魂们,还在等着故乡的亲人来为他们入殓,让他们安息。
于是在这一年,饱经战争蹂躏的恒州城里出现了一位寻找已殉国的恒州刺史颜杲卿之子——颜季明遗骨的人。在惨绝人寰的安史之乱中,颜氏父子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叛军坚守至最后一刻,直到壮烈殉国也从未向安禄山投降,悲壮如斯,闻者动容。
寻找颜季明遗骨的人是受其叔父颜真卿的委托,在千辛万苦迎回侄儿的遗骨后,悲从中来的颜真卿泪如雨下,字字泣血地写下了被后世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颜真卿含泪祭奠的是他壮烈殉国的侄子颜季明,他感佩于侄子的忠勇气节,也为家族中能有这样的人而自豪,同时他更表达了自己同样有“国难当头,杀身成仁”的勇气。
颜氏一脉,满门忠烈。这位被如今的人们简单理解为“唐代著名书法家”的颜真卿,在他写完《祭侄文稿》后的第二十七年,在他孤身前往叛军营中安抚时被叛军缢杀。
于七十七岁高龄壮烈殉国,有唐一代忠烈如此者,寥寥无几。时隔二十七年,颜真卿又为颜氏添了一缕忠魂。
见过盛唐气象的人们无一不为其惋惜,前半生沐浴过盛唐的荣光,后半生深陷在“安史之乱”的泥沼中,这应该也是唐人最不愿意接受的活法。
因为曾短暂拥有过世间的最美好,所以在失去后才更让人痛彻心扉。很遗憾的是,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入仕的颜真卿就是这样的人,同样,他也用最惨烈的方式完成了其对帝国最后的忠诚。
出生于琅琊颜氏的颜真卿,其实早在骨血里就刻上了忠君爱国的印记。作为复圣颜回的后人,饱读诗书的颜真卿从小便是以“忠孝”立身的典型士大夫形象,三岁而孤的他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之下,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学习天赋,无论是词工还是书法都算得上是远近闻名。
唐朝的进士报录比很苛刻。曾有人考证,有唐一代289年,共开科举268次,录取进士总人数7448人,录取人数最多的一届也不过56人,最少的一届居然到了恐怖的12人。
不少青史留名的唐朝大佬们都曾在恐怖的进士录取率面前欲哭无泪,
比如“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曾三战三败,直到第四次才勉强及第;写下“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曹松,考到七十几岁才白发及第……
所以能在唐朝一战而中进士,绝对称得上是人中龙凤。很显然,二十五岁就能一次登榜进士甲科的颜真卿就是这样的人。
从三岁丧父的孤儿到考取大唐的公务员编制,颜真卿的励志人生让多少人为之动容,而从踏入官场起,这位身体每一个细胞都浸染着“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年轻人,便注定了要干出一番事业,来回敬自己十数年的寒窗苦读。
颜真卿的才华毋庸置疑,所以短暂任职醴泉尉后又被升任为监察御史,代天子巡视河陇之间,风闻冤屈,秉公处置。
那已经是唐玄宗开元中期的光景了,大唐就像是一颗熟透的水果,虽然表面看上去仍然鲜美可口,但在那香气扑鼻的果香中已经隐隐然有了腐败的味道。地方冤狱时有发生,底层百姓苦不堪言,而颜真卿的出现则像是暴雨将至前划破沉沉雾霭的一道闪电,每到一处便让百姓振奋。
身为监察御史的颜真卿抵达五原城后,干净利落地处理了当地纠葛多年的冤假错案,而恰当时的的天降甘露解决了五原久旱的问题,这让当地百姓深信是颜真卿处理冤案得当才换来的一场“御史雨”。
凡颜真卿到处,便有冤假错案被平反,便有贪官污吏被拿下。行至河东之时,朔方县令郑延祚不守孝道,母亲去世三十年都不曾落葬,而颜真卿一道弹劾便让朔方县令郑延祚彻底丧失了大唐公职的资格,一时之间闻者骇然。
再迁监察御史,使河、陇。时五原有冤狱久不决,天且旱,真卿辨狱而雨,郡人呼“御史雨”。复使河东,劾奏朔方令郑延祚母死不葬三十年,有诏终身不齿,闻者耸然。——《新唐书·颜真卿传》
如此行事,对于百姓来说固然是好;但在纷繁复杂的封建政坛上,如此锋芒毕露的行事作风,注定难以久留。身为本就让同僚们深恶痛绝的监察御史,颜真卿很快就招来了无妄之灾,但这也在阴差阳错之间,成全了颜真卿。
遗憾的是,颜真卿崭露头角的时候已经是开元盛世逐渐衰落的阶段,曾经杀伐决断、英明圣武的开元天子李隆基早已昏聩,他沉浸在女色的诱惑和奸臣的敷衍中无法自拔,一应政事都尽数交给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放任奸臣酷吏横行霸道,朝野上下早已乌烟瘴气。
而爱说真话的颜真卿自然也无法被杨国忠所容。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随着颜真卿公开为御史中丞宋浑叫屈,抓住机会的杨国忠直接将他逐出长安,亲手把颜真卿送到了成全他人生第一个高光的地方——平原城。
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是个很微妙的时间点。早在五年前的天宝六载(747年),安禄山便开始以抵御外敌为名,筑造气势恢宏的雄武城,实则在城中藏了大量的军械和战马,甚至训练了一批所向披靡的雄武军。
到天宝十载(751年)的时候,手握重兵,野心勃勃的安禄山更是一人身兼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等三镇节度使之职,换句话说,他已经有造反的资本了。
其实安禄山造反并不是什么秘密,就连在史书中留下奸相形象的杨国忠也不止一次地提醒唐玄宗:安禄山必反。可唐玄宗非但不听,反而继续沉沦在酒色财气中,还将那些直言上谏“安贼必反”的人尽数送到了安禄山的手中,
于是大唐帝国从上到下的所有人就这么眼睁睁看着一场浩劫开始了。
叛军来势汹汹,大唐军备废弛。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忧国之危”为名正式起兵,一路所向披靡,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唐军则随之丢盔弃甲,整个河北地区几乎没能组织起什么像样的抵抗,以至于惊慌失措的唐玄宗无奈地说了一句:
“二十四郡,曾无一人义士邪!”
但很快,叛军遇到了他们在河北境内的第一个刺头——平原太守颜真卿。
安禄山很猛,颜真卿很刚。准确地来说,颜真卿任职的太原城属于安禄山的辖区,作为最前线的城市之一的最高指挥官,颜真卿时刻都在关注着安禄山的一举一动。
安禄山要造反的迹象很多,所以在他还没有正式撕破脸之前,颜真卿已经开始着手加固城墙,疏浚河道,招募兵士,广积粮草。颜真卿厉害的地方在于,他的心理素质很高,白天继续嘻嘻哈哈跟宾客觥筹交错,到处游山玩水;晚上则殚精竭虑与幕僚制定战略,四处筹集军备,而小小的平原城也从最开始的三千常备军,被增扩一万多人。
山雨欲来风满楼,身经百战的安史叛军开始汹汹,顷刻间便兵临城下;而身为平原太守的颜真卿则在平原城西门外大犒三军,慷慨陈词,热泪盈眶地为即将赴死的将士们撒酒送行。
虽千万人吾往矣!
颜真卿的出现就像是一针强心剂,让心惊胆寒的大唐君臣终于稳住了连战连败的阵脚,河北境内的忠臣义士们也开始组织起星火燎原的反击,一时之间安史叛军竟变得举步维艰。吓得魂不附体的唐玄宗终于在雪花一样的战败急报里,听到了平原城的好消息,高高在上的他并不知道颜真卿是谁,只能尴尬地感慨一句:
“我都不知道颜真卿是谁,居然能有如此作为!”
上始闻禄山反,河北郡县皆风靡,叹曰:“二十四郡,曾无一人义士邪!”及平至,大喜,曰:“朕不识颜真卿作何状,乃能如是!”——《资治通鉴》
皇帝陛下记不记得自己不重要,能在乱世之中守住一方百姓,阻挡住来势汹汹的叛军,才是颜真卿眼前最重要的事情。
在河北乱局中挺身而出的颜真卿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可,他不仅被河北十七郡的军民共同拥戴为盟主,还被请求全权代理军事要务,统御二十万兵力,横绝于燕赵之地。明明是文官出身,不懂兵事,颜真卿却在无人可以依仗的绝境里,崛起成为河北地方抗击安史叛军的主要势力。
十七郡同日自归,推真卿为盟主,兵二十万,绝燕、赵。——《新唐书·颜真卿传》
颜真卿的忠诚天地可鉴。为了能尽快平定战事,他在听到平卢将领刘客奴准备在渔阳起兵,与安禄山势力决裂的消息时,甚至不惜将自己年仅十岁的儿子颜颇送去给他做人质,以此来坚定他的起义决心。
从父母的角度想,颜真卿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残忍的,但站在家国大义面前,我们除了感慨颜真卿的忠烈,无法再对其做过多指责。
会平卢将刘正臣以渔阳归,真卿欲坚其意,遣贾载越海遗军资十余万,以子颇为质。颇甫十岁,军中固请留之,不从。——《新唐书·颜真卿传》
而也正是因为有颜真卿这样的忠臣,不计个人得失,不顾个人安危,原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安史叛军终于停下了疯狂突进的步伐,陷入了僵持不下的焦灼窘境。
公元756年是大唐因安史之祸而最为混乱的一年。这年六月,被短暂胜利冲昏头脑的唐玄宗,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催促扼守潼关的名将哥舒翰主动出击,被逼无奈的哥舒翰在明知有诈的情况下不得不率众出关,乃至全军覆没,潼关失守。
而帝入国忠之言,使使者趣战,项背相望也。翰窘不知所出。六月,引而东,恸哭出关,次灵宝西原,与乾祐战。——《新唐书·哥舒翰传》
潼关失守,长安危矣。
疯狂跑路的唐玄宗在马嵬坡之变中失去了爱人,又在避祸蜀地时听到了儿子李亨在灵武强行登基的消息,这位曾一手开创开元盛世的“圣明天子”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唐肃宗李亨的时代来临了。
不过这时候的李亨也很惨,如果不是颜真卿往来河北与灵武之间传送情报、传达诏书,又有李光弼、郭子仪等中兴名将率军投靠,李亨的处境还不如躲在蜀地的爸爸李隆基呢!
而河北各郡在得知李亨继位后,一时人心振奋,平叛的形势瞬间变得明朗起来。不过,作为此次大难中始终忠贞不二,时刻殚精竭虑的大功臣,颜真卿的仕途走得其实很艰难。
安史之乱前后持续了七年之久,但战争结束后的唐帝国却再也没能恢复盛唐气象,反而像是腐败的水果,从最开始的小斑点,到后来以一发不可收拾的速度迅速溃烂发霉下去。安史之乱虽平,但安史之乱带来的藩镇割据和朝政乱局却自始至终都没能消除。
从初入仕时遇到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奸相起,坚持法礼,坚持直言上谏的颜真卿就注定了不会有好结局。
殉国时已经七十七岁的颜真卿,经历四朝的他虽然恩宠不断,但政治失意也是生活日常,李林甫、杨国忠之后,大唐并没有迎来什么好宰相,尽是精于政治迫害,中饱私囊的奸佞小人
。而颜真卿呢?则屡屡在这些小人的打压下,被各处调任和冷落。
因率百官上表向太上皇李隆基问安,而遭到权宦李辅国的记恨;因建议代宗李豫回京先拜宗庙陵墓,而被宰相元载深恶之;因直言上谏,不肯屈从,而被宰相杨炎及其继任者——宰相卢杞厌烦……
及到七十七岁高龄之际,宰相卢杞还用“借刀杀人”之计,将年迈的颜真卿推到了叛军的屠刀之下。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勾结河北三镇节度使,举兵造反,而抓住机会的宰相卢杞则提出先派德高望重的太子太师颜真卿前往许州劝降,后又派左龙武军大将军哥舒曜(哥舒翰之子)率军平叛。
上问计于卢杞,对曰:“希烈年少骁将,恃功骄慢,将佐莫敢谏止;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泽,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革心悔过,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上以为然。甲午,命真卿诣许州宣慰希烈。诏下,举朝失色。——《资治通鉴》
如此操作,举朝哗然。谁都知道颜真卿此去凶多吉少,纵然是有好友苦劝,但早已苍髯皓首的颜真卿却坦然接受,并踏上了自己的不归路。
卿乘驿至东都,郑叔则曰:“往必不免,宜少留,须后命。”真卿曰:“君命也,将焉避之!”遂行。李勉表言:“失一元老,为国家羞,请留之。”又使人邀真卿,不及。——《资治通鉴》
颜真卿留给历史最后的模样是什么样的呢?
是年近八十的他面对李希烈千余名义子高声辱骂、拔刀威胁,而始终面不改色的胆色;
是年近八十的他面对投降即可做宰相,不降当即坑杀的威胁时,高声怒骂奸臣逆贼的气节;
是年近八十的他面对李希烈一次次的诱降时,欣然投身火海,慨然自焚的孤勇;
是年近八十的他最后面对死亡时,诘问讥笑叛贼,全无惧色的忠烈……
史书上留下了这位老者掷地有声的话。
他说:
“吾年八十,知守节而死耳,岂受汝辈诱胁乎!”
他还说:
“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剑相与,岂不快公心事邪!”
……
唐德宗兴元元年八月初三(784年8月23日),为自己写好遗表、墓志、祭文的颜真卿在蔡州龙兴寺壮烈殉国,留给后世无尽的唏嘘感慨。
不要说安史之乱后再无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明明就氤氲在颜真卿这样的忠臣义士的铮铮铁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