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美术报 蔡树农
文章抄袭、诗歌抄袭、绘画抄袭、书法抄袭,种种花样百出的抄袭阴影一直笼罩在文艺界上空。9月13日,某书法公众号一篇《浙江省第二届隶书大展又现抄袭之作》文字迅速引爆书法圈,所揭露抄袭作者是主办方之一的东道主,长期关注书坛热点现象的上海一知名书法家因此公开发朋友圈:“自己投稿就不合适,居然还抄袭作品!这就更应该‘严肃处理’了。”看到“克隆”作品图片对比,原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书法研究生、高校书法专业教师,也是中国书协会员的常智安甚感惊讶:“这幅作品无论是从用笔结构,还是章法布局,都与我的作品高度相似,我想这肯定不可能是两个创作者心有灵犀的构思巧合。”

此次被通报的作品
浙江省书协闻讯后非常重视,第二天通过官微发布通报。显然,负有领导责任的浙江省书协这次不掩己过、亡羊补牢,值得称赞。诚如浙江省书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何涤非在此展览的开幕式上所言“浙江书法界一直秉持着重品格、重学养、重基础、重个性的人才培养方针,希望书法家们守护传统美德,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承‘浙江经验’,同时注重创新,推动书法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共同推动浙江书法事业向更高峰攀登。”艺术家相当于灵魂工程师,自娱娱人,“传统美德”万万不能丢。

此前其他展览的展出作品
无独有偶,201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官网曾经通报批评2018年度违规申报中国美协会员行为,45人违规取消入会资格,其中32人因提交材料中作品被认定抄袭,顺延三年才能再次申报。笔者多次私下听说过一些地方美协放任抄袭画作入展并送交全国美展参评。一位画得不错的基层画家感叹:“我勤勤恳恳画了四十年,不如投机取巧者三年五年。”他又反映对待周边个别熟悉的抄袭者以及代笔者:“还不能去把别人说破,否则就变成了在说别人坏话”。近期刚发布的“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入展名单中,也有两位作者疑似抄袭之前展赛作品。再联想到去年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中,更有多位入展作者坐实抄袭后被取消入展资格,说明书法界的抄袭现象由来已久,屡禁不止,严重破坏书法生态环境,给书法家抹上不光彩的污点,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
不必否认,随着中国书法事业的高歌猛进,局部地区、局部时段难免会怪招迭出,但整体上还是要肯定书法在当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主流是向好的,其在推动文化建设进程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在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主体是官员与文人。由于儒家思想高度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书品与人品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字如其人”成为品评书法的重要标尺。这种将道德评判置于艺术标准之上的独特要求,是其他艺术门类所罕见的。秦桧、蔡京、郑孝婿书法不差,却得不到“厚爱”,为什么?大节人品有亏之故也。“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弘一法师出家后写过“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句子,把书法当作弘扬佛教与精诚爱国的工具,完全超越了技法本身,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艺道归一的幽玄气息,令人膜拜却无法深入学习,形成了独特的“一花一叶、孤芳自洁”的弘一体书法,人书具高。书法抄袭者是不是应该从“十分像人的人”(丰子恺评语)的弘一法师身上领悟到一些做人的永恒道理呢?
学习书法的目的是什么?举办书法展览、参加书法展览的目的是什么?书法家协会、书法组织存在的目的是什么?书法热是虚热还是真热?书法热的情况下,作为书法人该如何冷静面对书法热带来的名与利的副产品?书法入个省展、国展就那么有味道吗?“灵桥杯”浙江省第二届隶书大展出现的入展作者抄袭问题还可以连带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各地的书法展览太多太滥,让许多搞书法的人沉不下心来认认真真研习书法,倒是疲于应付大大小小的展览赛事,书协组织为了急功近利出成绩,则千方百计赶鸭子上架,层层发动、层层加码,参与者、组织者双方都忘记了书法的初衷、忘记了口头上的甘于寂寞。
书法入门可能比较容易,尤其是第一阶段的“写字”,相信多数人都可以抵达。而随着学习的深入,需要书写者多方面的才华与一点天赋,能坚持到最后、真正属于书法家群体的人是不多的。综合体的书法往往向内求的东西占多数,书法回归到她的古典本真才是最好的看点。书法的高度不是靠展览选拔的,尽管如今已经进入展厅时代,前卫书法的探索仍在远离展览海选。
在一个展览趋于“泛化”和“竞争”的时代,展览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不可掉以轻心。抄袭只是表象,其背后道德体系的丧失才是真正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