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历代文选》书信卷,张宗友、谢葆瑭主编,广陵书社2025年6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从江苏历代书信中选出三十余篇,涵盖了自汉以降历代书信中的精品篇什;作者有刘歆、陈琳、陆机、陆云、鲍照、丘迟、陶弘景、萧统、徐陵、萧颖士、刘禹锡、陆龟蒙、范仲淹、李纲、秦观、陈师道、张耒、叶梦得、范成大、唐寅、归有光、焦竑、钱谦益、张溥、吴伟业、冒辟疆、顾炎武、陈维崧、阮元、顾广圻、刘宝楠等,俱是历代杰出之学者、文学家或政治家。
书信之主旨,或纵论天下学术,或举荐卓异人才,或讨论治学方法,或抒写家庭亲情;而长短适度,章法精妙,或激情澎湃,或温雅入细,无不情感动人,文字优美,值得再三咏味,足以传诸将来。
目 录
邹阳
上书吴王
狱中上书自明
枚乘
上书谏吴王
上书重谏吴王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
陈琳
为曹洪与魏文帝书
陆机
与赵王伦笺荐戴渊
陆云
与兄平原书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
陶弘景
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
答谢中书书
丘迟
与陈伯之书
萧统
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
萧绎
与刘孝绰书
徐陵
与王僧辩书
萧纲
与萧临川书
王褒
寄梁处士周弘让书
萧颖士
与崔中书圆书
刘禹锡
献权舍人书
陆龟蒙
复友生论文书
范仲淹
上时相议制举书
秦观
上吕晦叔书
张耒
投知己书
李纲
与秦相公第十三书别幅
陈东
上高宗皇帝第一书
叶梦得
答王从一教授书
范成大
上汪侍郎应辰书
倪瓒
与介石
唐寅
与文徵明书
文徵明
与杨仪部论墓文书
归有光
上徐阁老书
山舍示学者
焦竑
与友人论文
钱谦益
答杜苍略论文书
张溥
答许子洽
吴伟业
致云间同社诸子书
冒辟疆
答曹秋岳先生询救荒书
归庄
与顾宁人书
顾炎武
与友人论学书
陈维崧
与宋尚木论诗书
郑板桥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二书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洪亮吉
与孙季逑书
出关与毕侍郎笺
阮元
与友人论古文书
顾广圻
与段茂堂大令论周代学制第二书
刘宝楠
答陆小岩书
王韬
与所亲杨丈
马建忠
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
前 言
书信(尺牍、书札)作为一种跨越时空,实现人际沟通与信息传递的工具、媒介,起源甚早。刘勰《文心雕龙·书记》言“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胜”,指出书信诞生之初,与政治密切相关,主要作为官方文书使用。
《文心雕龙解析》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聘问往来频繁,因交流的需要,促使书信写作日渐兴盛。刘勰从《左传》中列举四则书信往来记录,“绕朝赠士会以策,子家与赵宣以书,巫辰之遗子反,子产之谏范宣,详观四书,辞若对面”,以证春秋时期的书信写作,具有很明显的目的性与实用性,主要用于外交场合。而书信写作的辞令、技巧也已臻于成熟,言辞精善的书信甚至能令收信者有“辞若对面”的感觉。
汉代以后,论辩政事不再是书信固定的主题,个人的情思往往诉诸笔端,在书信中抒发流露,诸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作品,均是中国文学史上熠耀区宇的名篇佳作。刘勰称两汉以来的书信,“辞气纷纭”,具有高超的遣词谋篇技巧,从而在实用之外,兼具审美的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自觉,使各种文体得以广泛发展,呈现新的面貌。书信经由士人有意识地创作,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被广泛运用在各种场合,辞藻愈发华美,主题愈加多样,日常生活琐事、朋辈之间酬赠应答乃至山川风貌等,皆可成为信札创作的主要内容。
《汉魏六朝书信研究》
唐宋以降,远距离的书信往来愈加频繁,书信写作的程式愈加成熟,以书信论辩政见、交流学术日趋频繁,书信在文人别集中占据不小的分量,至明清时期出现多种专收书信的文章选本。总之,书信有着悠久的历史,书信写作传统源远流长。
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书”“信”二字连言,产生较晚。许慎《说文解字》“著于竹帛谓之书”,“书”是一切书于竹帛文字篇章的通名,书信亦称为“书”。至春秋以后,往来书信频繁,“书”逐渐成为这一文体的专称。
此外,书信尚有若干别称,如尺牍、尺素、书简、笺、启、移等等。尺牍、尺素、书简之名,乃就早期文献载体而言,书于一尺长的木牍,即称尺牍,而书于绢帛者为尺素,书于简册者则为书简。尽管纸张普及改变了文献载体,但尺牍等名称仍被沿用。而笺、启、移等名称,则是面对不同的写作对象、情境,称名有别。
《敦煌遗书中的唐宋尺牍研究》
无论称名如何,书信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有共同的写作追求与旨趣,《文心雕龙·书记》言“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取象于夬,贵在明决而已”,又言“详总书体,本在尽言,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要之,以语言条畅明晰、抒怀通情达旨为准的。
言及书信,读者或许很容易想起与之相关的诗篇,如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等。
在传递信息不便的时代,书信是跨越山川阻隔,连接亲友、朋辈之间的“丝线”,每一封书信都承载着人与人、家庭之间的悲欢离合,见字如面,弥足珍贵。
《清初尺牍选本研究》
当今信息技术更新迭代发展迅猛,凭借互联网通讯,远在天涯的人际联系,已不再需要跨越山海,一封邮件、一条短信、一通微信视频电话即可实现“天涯若比邻”的效果。故对今人而言,或许很难体会到古人投递书札期盼对方回信的焦急、渴望,以及收到久无音问的亲友师长信件时的喜悦。
因此,借助阅读、理解留存至今的古代书信作品文字,可以还原古人交际时的情境,感知他们的面对种种境况时的情感,通其款曲,达其心志。
基于书信在古代传递信息、日常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作为一种兼综实用、审美价值的文体,《江苏历代文选》特辟《书信卷》一卷,择选江苏一地历史长河中优秀的书信作品。
《明代名人尺牍选萃》
江苏处古吴地,山川纵横,物产富饶,毓秀钟灵,自古便为人才渊薮,书信一体在江苏历代文人笔下,蔚为大观,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亦是地方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
汉代江苏文人的书信,多以论辩为主,犹有纵横遗风,用典细密繁复,骈散错落起伏,气势排闼磅礴,邹阳、枚乘的作品是此期的翘楚。
降及魏晋六朝,政论仍是书信的重要主题,然文学自觉亦使文人广泛使用书信论文论学,陆云写给兄长陆机的《与兄平原书》即是其中的名篇;而此期文人对山水自然的关注,不仅在文学中表现在山水诗的勃兴,也在书信中有所呈现,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虽非写江苏之景,然以长篇家书模山范水,极写旅途风光所见,属书信文学史中的首创。
至于描写江苏景观者,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仅用十六字便将江南的迷人春景细腻描绘;萧纲《与萧临川书》“零雨送秋,轻寒迎节,江枫晓落,林叶初黄”,“白云在天,苍波无极,瞻之歧路,眷慨良深”,则同样以极短的篇幅将秋色渐浓与离愁情思的景与情交融一体。
《顿还旧观:以王羲之为中心的魏晋尺牍法帖研究》
唐宋以后,不论是散体抑或骈体,书信的写作技法与书信书仪均得到长足的发展。清代朴学兴起,一改明人束书不观的学术风气。
江苏是包括“吴派”在内的诸重要学派发源地,考据之风尤盛,学者多以书信论辩治学。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清儒既不喜效宋明人聚徒讲学,又非如今之欧美有种种学会学校为聚集讲习之所,则其交换知识之机会,自不免缺乏。其赖以补之者,则函札也。”
清代学者频繁利用书信实现知识的沟通传递,构成一个“学者社会”,学者之间每有新见新解,辄以著述的态度精心结撰书函,往来反复切磋讨论,辨章学术,“此种风气,他时代亦间有之,而清为独盛”。
顾广圻与段玉裁反复用书信攻讦辩难,是清代学术史上的著名事件,本卷所选顾广圻《与段茂堂大令论周代学制第二书》,是这桩学术公案的历史缩影,也可观见江苏学者崇高的学术追求以及谨严治学的精神态度。
《清代名人尺牍选萃》
本卷从江苏历代优秀书信中,甄选四十三家作品凡五十篇。所选作家不局限于江苏籍文人,也包括长期在江苏生活、为官之人。所收篇章,兼顾书信内容的多样性与书信文体的实用、审美属性。
既收录极写自然光景的文字,也择取情深辞切的抒情信札、晓畅明晰的议论文章;既选录审美意味较强的经典作品,也酌取对江苏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学术有影响的论学书信,以此希冀读者借由阅读书信选篇,更加全面了解不同时段江苏的自然与人文图景。
张宗友 谢葆瑭
2025年3月
《中国尺牍文学史》
主编简介
张宗友,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教授。已出版《治乱交替中的文献传承》《经义考研究(增订本)》《尺牍·事行·思想:朱彝尊研究论集》《朱彝尊研究论集》等学术专著四种(合计192万字),发表学术文章一百馀篇;主持自国家社科基金至南京大学各级各类课题多项。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次)、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二等奖、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南京大学青年教师人文科研原创奖等。
谢葆瑭,南京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文献文化史、传记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