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诚挚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方便地获取类似内容的推送,同时也便于您参与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动力源泉~
文|viper
编辑|t
公元644年,李世民亲自率领大军进攻高句丽。虽然这场战争的结局是唐军在即将摧毁高句丽之际选择撤军,结束了这场战斗。许多人记得这场战争最终看似没有明确的胜利成果,唐军似乎无功而返。然而,鲜有人知的是,李世民在此战中的英勇表现。
很多人误以为高句丽仅存在于今天的朝鲜半岛,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完全准确。虽然高句丽的势力位于朝鲜半岛,但它的国土不仅仅限于此。高句丽的疆域还涵盖了中国东北和今天俄罗斯的一部分。高句丽当时的国力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脆弱。《中国高句丽史》记载,高句丽在唐朝时期的军队曾达到六十万人之众。
隋炀帝曾多次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历史记载,公元612年,隋炀帝集结了超过一百万士兵和两百万民夫征伐高句丽,经过长达一个月的激烈战斗,依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次年,隋炀帝亲自指挥第二次进攻,结果仍然以失败告终。公元614年,隋炀帝再次发动第三次大规模攻击,虽然打败了高句丽军队,但由于各地起义四起,隋朝无法进一步巩固成果。三次大规模征讨使得隋朝损失了大量兵力和资源,也使得隋朝国力日渐衰弱。很多历史学者认为,隋朝的灭亡与三次征高句丽的失败密切相关。那么,在如此艰难的局面下,李世民为何能成功击败高句丽呢?
李世民吸取了隋炀帝的教训,并没有一味招募庞大军队,而是选择让愿意出征的人自愿加入,最终组建了约六万三千人的先锋部队。这个人数相对较少,尤其考虑到隋炀帝动员的百余万大军未能战胜高句丽,六万人的唐军是否能够打败敌人令人怀疑。
李世民决定采用游击战术,尽量避免与高句丽发生正面冲突,通过奇袭消耗敌人力量。李道宗和李勣被任命为敢死队队长,带领几千名精锐士兵对高句丽进行突然袭击。
两人秘密出发,奇袭高句丽的盖牟城。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李道宗和李勣迅速攻占了这座城池,仅用了十一天时间便成功拿下,俘虏敌军二万余人,为唐军的后续部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高句丽得知盖牟城沦陷,立即派遣四万大军进行围剿,而此时李道宗和李勣的兵力合计不到一万。
最稳妥的选择是坚守城池,等待主力部队的支援。然而,李道宗和李勣认为,这样的做法无法奏效,唐军本就兵力不足,如果让高句丽拖住,胜利的希望将会渺茫。作为先锋部队,他们无法将敌人留给主力部队处理。于是,李道宗率领少数骑兵高处侦查敌军阵型,发现高句丽的阵型混乱后,立即带队发动几次冲锋,成功打乱敌军阵形。李勣抓住这一机会,率军猛攻,最终将四万高句丽军队击溃。经过这场战斗,李道宗和李勣的几千唐军成功击败了敌人的四万大军,斩杀敌军数千人。
看到高句丽军溃败,李勣乘胜追击,一路直捣辽东城。当李世民率领主力部队与先锋队汇合后,李勣发动猛攻,占领辽东城,斩杀敌军一万多人,俘虏了一万余人。此时,唐军已经稳稳站住了在高句丽国土上的脚跟。高句丽根本没有预料到,区区几万人的唐军差点就要将他们的国家摧毁。
当大军汇合后,唐军发起了全面进攻,仅用了一个月便攻下了数座城池。高句丽几次与唐军交战,始终未能获胜。在乌骨城之战中,唐军仅凭八百骑兵就成功击败了高句丽的一万多大军,且敌方损失惨重,死伤上千人。
看到局势逐渐稳定,李世民决定进攻高句丽的军事重镇——安市。此地若被唐军攻陷,高句丽将再无力抵挡。得知唐军主力向安市进发后,高句丽紧急调集了十五万精锐来支援。两军在距离安市约四十里的地方遭遇,唐军仅有千名骑兵,与高句丽大军展开了短暂交锋后开始撤退。高句丽军认为这是一个鼓舞士气的机会,于是一路紧追唐军。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唐军已经设下了埋伏。
当高句丽大军进入包围圈时,李世民亲自击鼓为各军壮胆,李勣率领一万五千唐军从西侧发动袭击,长孙无忌从后方协同进攻。尽管高句丽大军兵多势众,但在这样的包围战术下,军心顿时混乱,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反抗。唐军突破包围,如入无人之境,高句丽的士兵开始惶恐逃窜,却发现唯一的退路也被唐军截断。
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高句丽军队终于选择投降。历史虽未详细记载此次战斗中高句丽军队的伤亡,但根据记载,最终投降的高句丽士兵只有三万多人。若非粮草问题,李世民或许会在此时彻底消灭高句丽,避免让这一任务拖延至唐高宗时代。
尽管如此,李世民的这场战役仍然可谓成效显著,斩灭了高句丽的主力部队,并获得了大量战马与装备,远超付出的代价。
刘矩. 《浅议唐丽安市之战》. 《东北亚研究》 1 (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