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没有枪火,没有硝烟,在一个面积5310平方公里的战略要地上,突如其来地,属于中国的土地重新回到中国手中。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发生在1963年3月2日,签字的现场没有太多的热烈气氛,反而显得有些低调与克制。然而,这一纸协议,却划破了英国殖民百年所形成的边界轮廓,重新定义了中亚与南亚的联系。自此,原本的通道方向发生了转变。
这场变化的源头并不在1963年,而追溯到1865年。那一年,英国的一名测量员约翰逊自作主张,在地图上勾画出一条线,他在拉达克与昆仑山之间描绘了一条虚拟的界线,并将其命名为“约翰逊线”。当时,中国没有作出任何回应,清朝正深陷内忧外患,西北边疆一片荒芜,无人驻守,也没有能力有效防守。然而,这条线的背后,却蕴藏着英国扩张印度的野心。
当时,英国并不满足于控制整个印度次大陆,他们渴望将势力进一步渗透到中亚地区。喀喇昆仑走廊成为突破口,它狭长且封闭,是通向中国西部与中亚的天然桥梁。英国不顾清朝的立场,擅自将其划入英属克什米尔。在此期间,地图发生了改变,但现实并未因此而发生实质性转变,清朝政府虽然没有全面控制这片土地,但也没有放弃过对其的主权声索。
从1865年至1890年,清朝的驻藏官员和疆域管理者多次上奏,宣称那片区域“原本属于中国”,但由于“道路不通,管理困难”,始终未能控制。到了1891年,英国的军官布鲁斯带领军队进入坎巨提(喀喇昆仑走廊的东北段),他并非前来谈判,而是直接升起了英国旗帜,修建哨所,派驻军队。此时的清朝政权因为刚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恢复过来,根本无力将兵力调往西部,坎巨提便成为了名义上“清朝的领土”,然而,实质上却掌控在英国手中。
1899年,英国提出以“麦克唐纳线”作为中印边界,但清朝未作回应。这种沉默被英国解读为“默认”。然而,即便如此,单凭猜测,地图上的界限无法成为法定界线。没有正式的签字或协议,任何划定的界限都不能成为正式的边界。随着1947年印度独立,殖民者的离去,边界问题依然未得到解决。喀喇昆仑走廊被划归巴基斯坦控制,但这一划定并不考虑历史与现实的复杂性,更多是为了防范俄国的威胁、控制西藏并维护印度的利益。
印度宣布克什米尔全属印度,并声称喀喇昆仑走廊也属于印度的一部分。巴基斯坦对此并不认同,双方随即发生了数次冲突,直至1965年,克什米尔地区的战争几乎没有停歇。喀喇昆仑走廊,虽然没有常驻居民,也没有军事基地,只有冰雪覆盖的山脉与空洞的地图上的标记,但这一地带却始终是双方争执的焦点。
与印度的争议并不止于此。1950年代,印度政府单方面在地图上标出了“阿克赛钦为印度领土”,中国刚刚修建通向西藏的道路,恰好经过阿克赛钦,印度随即提出抗议。中国则作出了回应,坚决表示阿克赛钦自古属于中国,修建道路是中国的内部事务。随着紧张情绪的积累,1962年,中印边境爆发了冲突,中国军队在喀喇昆仑和阿克赛钦地区迅速推进,压制了印度军队。印度败退,巴基斯坦开始重新评估局势。
1962年底,巴基斯坦主动寻求与中国接触,明确认识到:单靠美国的支持不足以对抗印度,而苏联则更加支持印度,站在一个遥远的立场。中国虽然赢得了边境战争,但并未占领阿克赛钦以外的更多土地,这种克制的态度被巴基斯坦解读为一种信号:双方可以进行谈判。
1963年1月,双方开始非公开接触,地点选在北京,双方代表团的成员也展现了各自的特色,中方穿着中山装,巴方则以军官和外交官为主。两国的代表都带着地图,讨论了整整两个月,最终,于3月2日签署了《中巴边界协定》。该协定明确规定,巴基斯坦将5310平方公里的喀喇昆仑走廊归还给中国,而中国则承认坎巨提地区属于巴控。这一协议不仅仅是简单的土地归属调整,更是两国战略利益的重大转折。
对于外界来说,协议的签署令许多人感到震惊,印度外交部随即发布抗议声明,但几乎无人关注。喀喇昆仑走廊的确没有城市,也没有军事基地,然而正因为它的荒凉,它的重要性更显突出。印度深知,一旦中国控制了喀喇昆仑走廊,就意味着中国打开了通往中亚的大门,封死了印度向西扩张的通道。而巴基斯坦则清楚,只有依靠中国,他们才能打开这一战略门户。虽然巴方没有完全撤出,他们仍保留了对坎巨提地区的控制,因为那里是克什米尔地区的重要要地。
对于中国来说,这一协议意味着获得了更有战略意义的高地,便于后期修建喀喇昆仑公路。这并不是简单的输赢,而是两国根据各自的战略需求,作出了重要的妥协与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