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在赣东北地区南下的红11军基础上组建红一方面军第7军团——红七军团。尽管红七军团的存在仅有一年,但它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将领,如粟裕、萧劲光、李聚奎和彭绍辉等。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红七军团的政委乐少华。他虽然按资历应当被授予大将军衔,但在建国初的“三反”运动中不幸被牵连,最终悲剧性地选择了开枪自杀。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乐少华的故事。
乐少华,原名乐绍华,浙江宁波人,190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年轻时,他在上海的工厂做学徒工。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工人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展开,乐少华深受时代潮流的影响,积极投身其中。他不仅参与了五卅运动,还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并于其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不久,乐少华便被派往苏联学习,与许多名将如王明、博古等成为同窗好友。大革命失败后,国内的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日益加剧,许多留学苏联的革命同志纷纷回国,乐少华也在其中。1931年,乐少华回国后被安排在中共中央机关,负责秘密无线电工作。次年,他被派往中央苏区,在中央军委直属部队担任总支书记,之后,他先后在红五军团和红三军团担任军政委,积极参与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
1933年11月,乐少华接替萧劲光,担任红七军团政委。当时,蒋介石正在集结重兵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为了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中央军委决定将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乐少华与军团长寻淮洲带领部队东出福建,并随后挥师北上,沿着闽浙边境转移至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途中,他们参与了数十次战斗,既打击敌军又传播了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因此,乐少华被授予二级红星奖章。
1934年11月,红七军团与闽浙赣军区的新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乐少华继续担任政治委员。此时,他们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继续北上,向皖南进军。但到了1935年1月,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困,红军惨遭失败。寻淮洲壮烈牺牲,方志敏和刘畴西英勇就义,乐少华则在突围时身负重伤,最终回到浙江老家疗伤。
在此期间,乐少华与军事指挥官如寻淮洲、粟裕等产生了矛盾,粟裕后来在回忆录中提到乐少华时写道:“他既没有实际的战斗经验,又非常蛮横霸道,动辄拍桌子骂人,用‘反政治委员制度’的大帽子打压干部,且滥用‘政治委员最后决定权’,做出一些荒唐指挥。”
1936年8月,经历了艰辛的跋涉后,乐少华终于抵达延安,重新与党中央建立了联系。随即,他进入红军大学学习,并在延安的军事工业部门做政治工作。在这里,乐少华结识了来自富贵家庭的浦代英,经李富春夫妇的撮合,两人在1937年12月结为夫妻。浦代英有一个妹妹叫浦琼英,后来改名为卓琳,她于1939年嫁给了八路军129师的政委邓小平。
抗日战争胜利后,乐少华被调往东北,担任东北军区军工部的厂长和局长等职务,致力于为东北的解放和后来的抗美援朝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1年,随着“三反”运动的展开,乐少华不幸被牵连。在对乐少华的指控中,东北局提出了三项错误:一是他用公款为军工局高层领导购买手表;二是他派人收购农民的粮食,在当时形势下被视为剥削行为;三是他指示部门将日本遗弃的炮弹中的黄色炸药卖给天津商人,涉嫌收受贿赂。
1952年1月15日,乐少华在家中开枪自杀。东北局随后宣布乐少华“畏罪自杀,抗拒审查”,并将其开除党籍。关于乐少华的悲剧,李富春后来回忆时表示:“乐少华并没有大问题,他只是个人无法释怀,才做出如此决定。”
1954年,邓小平与陈云揭露了东北局原书记高岗的反党阴谋,高岗在被揭发后自杀并被开除党籍。1980年,中央决定重新审理乐少华的案件,最终恢复了他的党籍与名誉,给予了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