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年阴历五月二十五日,刘义符被他父亲刘裕精心挑选的辅政集团废除,尽管他仅仅在皇位上呆了不到两年。虽然刘义符被迫下台,但国君的空缺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于是,在继位问题上,自然还是要从刘裕的子女中挑选合适的人选。长子刘义符被宣布为“残次品”之后,明显不再是考虑对象,而二子刘义真虽然有能力,也早早放出了敌意,因而也不在考虑之列。剩下的,便是刘裕的其他儿子们:三子刘义隆、四子刘义康、五子刘义恭、六子刘义宣和七子刘义季。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四子刘义康首先就被淘汰了。作为谢晦的姑爷,谢晦早已公然想扶他上位,然而徐羡之和傅亮显然不同意这个提议。
此时,侍中程道惠提议支持年仅12岁的刘义恭继位。理由是,这个年轻的皇子年纪尚轻,容易控制,且背景简单,没有特别强的支持力量。然而,经过一番商议后,徐羡之和其他政变的主导者们决定推举年仅18岁的刘义隆为新帝。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不选择刘义恭这位年纪更小、背景更简单的皇子,而选择了镇守荆州已有多年的刘义隆?这难道不是在挑战更大的风险吗?
其实,这个问题背后有许多更复杂的政治考虑。政变的成功并非单凭某个人的力量,而是五位核心人物的集体决策,内部的权力平衡至关重要。如果选了一个毫无经验的年轻皇帝,作为首辅的徐羡之的政治利益将得到最大的提升。所以,他们决定选一个有一定政治独立性的刘义隆,这样才不会让徐羡之一人独大。此外,从继承顺序的角度来看,刘义符和刘义真已经被彻底排除在外,那么轮到刘义隆也就顺理成章。如果跳过刘义隆,势必会引起政治反弹,成为攻击的把柄。
更重要的是,刘义隆自镇守荆州以来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假如选了其他皇子,刘义隆不满,可能会以报仇为名,发兵反抗。这样一来,政变成功后的局面将变得极为复杂。所以,选刘义隆,既能避免不必要的争斗,也能够稳定政局。
但这些理由表面看起来更像是政治上的权衡,深入挖掘其背后,徐羡之等人的真正意图更为复杂。首先,从政治上看,刘义隆的继位相对稳妥,可以减少潜在的风险,同时他们还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划分荆州这一战略重地,以便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南朝的权力格局。自东晋以来,荆州就是权臣们分庭抗礼的地方,控制了荆州,便控制了南朝的命脉。所以,荆州必须由他们掌控。
其次,刘义隆的岳父袁湛与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等人都有密切的联系。袁湛是刘裕的老部下,同时与徐羡之、檀道济等人有着深厚的政治关系。再者,袁湛的家族与谢氏、傅氏也有着复杂的联系,他的政治网络无疑能为刘义隆的继位提供有力支持。如此一来,五人组中的每个成员在刘义隆继位后都能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
然而,还有一个关键人物王弘,他与刘义隆没有直接关系,但他的兄弟王昙首却是刘义隆的智囊,而王弘本人的身份和背景也使得他能在这场政治博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刘义隆继位,王弘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进一步稳固了政变联盟的基础。
第三,选择刘义隆继位有助于他们在政变后的布局。因为早在废帝的决策过程中,徐羡之和傅亮就已经设计好了政权分配的蓝图。荆州由谢晦控制,广陵由檀道济掌控,这样便能有效地制衡朝廷。而徐羡之和傅亮则掌控中央政权,确保政局的稳定。
不过,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在做出这些决定之前,先要确保一件事——共同杀死刘义符和刘义真,从而实现“投名状”的目的。因为这些人彼此间并不完全信任,必须通过共同的血腥牺牲来证明他们的忠诚。刘义符已经被软禁在吴郡,等待着他们的处理。
六月二十四日,徐羡之等人派出刑安泰刺杀刘义符。虽然刘义符凭借着年轻和顽强的斗志,最终逃出困境,并一度成功脱逃,但终究难敌追兵,最终被杀。
接下来,傅亮带领文武百官和皇帝座驾前往江陵迎接刘义隆,却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关键人物——祠部尚书蔡廓。蔡廓在临别时提醒傅亮:“你们若杀了刘义符,迎立新帝,便是为国家立下赫赫大功,但若刘义符死在你们手中,恐怕你们的罪名就难以洗清。”
蔡廓的这番话提醒了傅亮,也让他瞬间意识到,若是刘义符死于他们之手,后世的人定会将责任推到他们头上。傅亮赶紧写信给徐羡之,要求暂停杀刘义符,但已为时过晚。
随后,徐羡之等人并没有善罢甘休,再次发动行动,将刘义真也一并杀害。此举让傅亮更加难堪,因为他不仅参与了废帝,还卷入了藩王之死,政治局面变得异常复杂。
在政变的背后,徐羡之等人深知,只要有了刘义隆,他们便能重新分配荆州的权力,确保自己的政治利益不受威胁。于是,徐羡之迅速安排谢晦接管荆州,这样他们的政治布局便得以顺利推进。
这些种种安排,似乎是政治博弈中的一大胜利,但历史的车轮并不会因为任何人的算计而停下。刘义隆的崛起,最终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而徐羡之等人却未必能够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