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棺论定,任何人,无论生前多么显赫,其身后都难免被贴上那一到两个字的谥号评价。然而,对于帝王而言,这些谥号最终却演变成了对其无条件的赞美与颂扬。虽然一些帝王似乎逃避了谥号的终极裁定,但他们却无法避免庙号对一生的固定定义。在汉朝,庙号文化初始遵循祖先有功、宗族有德的原则,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一趋势逐渐显露出泛滥的迹象。例如刘邦的父亲即便未曾登基为皇,竟也享有始祖的庙号,而继续延续文帝盛世的景帝却没有得到庙号。后来的许多暗弱之君反而乐得享有庙号。今天,小编将为大家回顾西汉那些获得庙号的帝王。
首先是汉太祖刘邦,提起他,大家都会称他为汉高祖。实际上,他的庙号是太祖,谥号则为高皇帝。他的丰功伟绩自不必多做陈述,历史已有详细记载。
接下来是汉太宗刘恒,通常被称为汉文帝。在历史上,获得太宗庙号的君主往往不仅具备开创之功,更有守成之才。文帝之所以能够享有这个庙号,实在是对其杰出贡献的真实认可。
汉世宗刘彻,即汉武大帝。世宗这个庙号多用于那些成功维持已有成就的帝王,汉武帝毫无疑问地名副其实。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后来光武帝却被赋予世祖的庙号,世宗的庙号在世祖之前,这在中国历史上或许是独一无二的特例。
然后是汉中宗刘询,即汉宣帝。中宗这一庙号在历史上相对罕见,正如“宣”字象征着中兴之君的美誉。然而,后来亦出现一些滥竽充数的君主使用“中宗”这一庙号,比如唐朝的李显,明显与汉宣帝的地位根本不同。
接下来是汉高宗刘奭,他的谥号是孝元皇帝。一般来说,随着一个王朝高宗的出现,其发展往往会开始走向衰退。此现象在汉朝尤为明显,可以说从汉元帝开始便已逐渐显现。汉元帝信奉儒家思想,过分依赖宦官,自此汉朝的政治开始走下坡路。
再者是汉统宗刘骜,谥号孝成皇帝。熟悉汉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汉朝后期,宦官与外戚的两股势力严重扰乱了朝政。汉元帝开启了重用宦官的恶性循环,而汉成帝则进一步加重了重用外戚的倾向。然而,汉元帝的做法相对雅致,而汉成帝则显得粗俗,通过独宠飞燕来显露他的无能。可见,君主品味的急剧下降,使得汉朝的颓势愈发明显。
最后是汉元宗刘衎,谥号平帝。在汉成帝的掀起波澜之后,汉朝已经沦为一具空壳,而其孙汉平帝则完全沦为王莽的傀儡,仅十四岁的他便在极其可疑的情况下去世。或许给他附赠一个庙号,仅仅是出于对他短暂生命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