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全面侵华战争正式打响。然而,早在1931年,东北就已沦陷在日本帝国的铁蹄下。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东北的失守不仅仅是土地被夺走,甚至日本人当时就有计划将中国的东北土地“移民”过去,替换成日本人。这一计划可不简单,它不是种几亩地的农田,而是一个逐步驱逐中国人民、将整个东北变成日本人的殖民地计划。如果这个阴谋成功,中国的地图很可能早已换了模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仅派兵占领东北,还把目光投向了“移民开荒”。不要以为他们来东北只是为了种地,那只是一个掩人耳目的幌子,背后真正的目标是通过大量的日本人移民,将中国东北变成第二个北海道,彻底改变这里的民族结构。
东北的土地非常肥沃,比如黑龙江省桦川县的中伏乡,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村落成群,堪称“风水宝地”。到1938年,这块地皮引起了日本人的兴趣,他们开始行动了。日本人先通过伪政府发布“收买土地”的消息,宣称要“开荒”,并以“公平交易”为名,吸引中国农民出售土地。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极低的收购价格:上等土地的价钱仅是市场价的五分之一,甚至有的土地完全不支付现金,只有空头支票。哪里是买地,分明是抢地。若农民拒绝卖地,日伪军就会拿出刺刀,直接闯进村庄,翻箱倒柜找地契,任何敢抗拒的,立刻遭遇军靴“教育”。
不仅土地被夺走,房屋也自然没了保障。土地一卖,房子也就被接管了。很多当地居民被强迫迁移到集贤县,所谓的“安置区”,其实是一片荒芜的草地,水洼遍地。给房子?只分了一捆木材让人自建。给牲畜?一匹骨瘦如柴的马,也得自己花钱购买。粮食更是成了大问题。起初,他们只能依赖日本人带来的食物,吃完之后,便靠捞鱼、挖芦苇根勉强维持生计。年年饿殍遍地,许多老百姓死于饥荒。那些幸存下来的,或者流亡他乡,或者忍辱回到故土,租回自己的土地,成为日本人的雇工。
那么,这些所谓的“开拓者”,他们到底是如何在东北“生存”下来的呢?
以“宝山开拓团”为例,1939年春,380多名日本人来到中伏乡,他们团长叫金田舍男,来自日本山形县。他们定居在七星村,村民不久前才被赶走。开拓团像一个有序的军营,伪满政府为他们准备好了住房、农具、耕牛,甚至衣物。每户分到20晌耕地,且能根据人口数量增加土地配给。这些资源远远超出了当地百姓的承受范围,然而这些“开拓者”并不懂得如何耕作,土地的租赁成了他们的“副业”。
地主们租下了这些“开拓者”的土地,雇佣当地的农民耕作。逃回来的中国农民,甚至只能租一块地,做低薪的雇工,每天的工资只有一块五,而当时正常的工资是两块。这样的生活,无论谁听了都会觉得愤怒。劳动条件更是恶劣:雇工们修建围墙,干了一整天,连口午饭都没吃,回家后还要遭到监工的打骂。有一位老人回忆,曾经有一次,扁担被打断,飞出的木刺刺瞎了一个日本人的眼睛。
更为恶劣的是,一些日本团员沦为流氓,开始骚扰中国妇女。白天他们在别人门前撒尿,晚上则成群结队敲门,发现屋里没有男人就开始动手动脚。没人敢反抗,稍有不满就可能被打。
这些所谓的“农民”其实完全是军队化的作风,开拓团实行严格的配给制:所有的吃住行都由政府供应,穿的是军服,吃的是大米,连煤油灯都是“高级版”。在他们的眼中,中国人是劣等民族,随便打骂都行,甚至连人的生命在他们看来都不值一提。
那么,到了战争的最后阶段,这些开拓团成员又是怎样的结局呢?1945年日本战败后,宝山开拓团的男人几乎全被征兵带走,留下的只有妇女、老人和孩子。当时,大雨倾盆,一辆辆大车陷入泥地,突如其来的一群东北青壮年出现了,他们伪装成推车的民众,在不引人注意的情况下,杀死了押车的几个日本人,抢夺了武器。领头的是当地的农民王福,他动作迅速,专挑拿枪的日本人下手,但他没有伤害妇孺,只是抢走了武器。
那些剩下的日本妇女儿童被带到了板子房后,遭到了一个日本官员的训话:“中国人已经恨我们,落到他们手里,只有死路一条。不如自杀,死得干净。”因此,许多日本妇女选择了跳井自尽。没有跳井的,被关押在校舍里,准备放火烧死。几位带着孩子的妇女试图爬窗逃跑,但却被枪杀。当火焰逐渐吞噬整个建筑时,王福带着人再次赶来,远处一阵枪响把守卫吓跑,几乎所有人都得以幸存。
第二天,村民去挑水时,发现井里满是尸体,幸存的妇女和孩子被村民从井中救出,带回家收养。日后的岁月里,这些日本孤儿融入了东北的生活,成为了当地的一部分。七星村的王桂英和东宝山的范福贵,都是当年被收养的日本孤儿。
这段历史的血与火,深深烙印在当地人民的记忆里。而那些侵略者,日本人,最终在战争结束后被送回了日本。虽然他们曾妄图通过“开拓团”将东北变成他们的殖民地,但最终连命都没能保住。历史是不会撒谎的,最终,沾满血迹的土地依旧没有改变,反而在时间的流逝中见证了曾经的痛苦与勇气。那些普通人的命运,尽管不被大多数人所铭记,但在这片土地上,永远烙下了深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