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春,河北113师的大门口,站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他拄着拐杖,步伐坚定地走向部队。看见他接近,大门前的哨兵立刻上前拦住了他。老人的反应并没有表现出一丝惊慌,他平静地看着哨兵,语气诚恳地说道:“小同志,我是来找我儿子的,我已经好久没见到他了。”
然而,哨兵依旧坚守岗位,毫不放松,不管老人怎么解释,都没有放他进。
一阵短暂的沉默后,老人开始显得有些焦急。他深知自己与儿子的相见时光非常有限,再不能进去了就会耽误一些重要的事情。
在此时,这位老人突然向哨兵表明自己要见部队的师长。话音刚落,老人那孱弱的身躯里却散发出一种让人不敢忽视的气势,压迫感让站在他面前的哨兵有些不知所措。
大家疑惑不已,这个看似普通的老人,究竟是什么来头,竟敢如此直接要求见师长呢?
这个老人正是贺健,开国少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传奇人生。
勇救徐向前与陈赓
贺健于1911年出生在湖北红安,家中排行第三。提起红安县,它有着“第一将军县”的美誉,这里不仅有韩先楚、王建安、陈锡联等开国上将,还有董必武、李先念等国家主席。正因如此,这片土地上的革命氛围尤为浓厚,许多当地百姓都投身革命事业,贺健便是其中之一。
从小,贺健便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内心燃烧着参军为民、为国献身的激情。1927年,震惊全国的“黄麻起义”爆发,红安县的革命者如王建安、秦基伟等纷纷参加。然而,由于他所在的村子土地革命较晚,贺健错过了这次历史性的起义,心中一直充满遗憾。
1928年,17岁的贺健决定加入赤卫队,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更为了革命事业。尽管他的家人多次反对,认为参加红军充满危险,但他没有因此放弃。最终,他采取了一个巧妙的方式——对家人撒谎称自己去外地学手艺挣钱,获得了父母的同意。于是,18岁的贺健在1929年与几位同乡一起加入了红军,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贺健在红军中的表现异常出色,尤其是在担任徐向前参谋长警卫员期间,始终勇敢无畏,屡次保护徐向前和陈赓。
在“潢光战役”中,他甚至冒死救下了两位将军。当时,徐向前和陈赓正在山坡上侦查敌情,贺健意识到敌人的炮弹即将来袭,于是毫不犹豫地推开两位首长,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结果被炮弹的气浪掀翻,严重受伤。幸运的是,徐向前和陈赓两位将军毫发无损。当他苏醒过来时,第一句话便是询问两位首长是否安好,得知他们安全后,他才松了口气。
贺健的英勇事迹迅速在部队中传开,大家都称赞他是机智且无畏的战士。在此之后,他继续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停婚抗敌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贺健在战争中屡屡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华,多次带领部队打败敌军,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巨大力量。
1938年夏,贺健本应与杨洪昭举行婚礼。这是个丰收的季节,四周的麦田金黄一片,村民们忙着收割,庆祝着丰收的喜悦。婚礼的消息传开后,大家纷纷赶来祝贺。婚礼简单而温馨,花生和小吃成为宴席的主角。然而,突然传来紧急情况:敌军出动了200多名伪军准备抢夺村民的麦田。
贺健果断做出决定:“婚礼可以推迟,但必须保卫家乡的粮食。”他立即带领部队出发,向敌人发起进攻。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贺健和他的部队成功击退了敌军,保护了村民们的麦田。
这场战斗持续了7天7夜,贺健指挥战士们昼夜坚守,最终,5200多亩小麦成功收割。日伪军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彻底被贺健的勇猛所震慑。
为国尽忠,永远低调
经过漫长的战斗,贺健不惧困苦、英勇作战。到了1955年,他获得了少将军衔,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将领。尽管身居高位,贺健从未利用权力谋取私利,始终坚持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70年春,贺健决定探望已经多年未见的儿子。他没有通过正式渠道,而是决定以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前往,避免一切形式上的铺张和浪费。
他来到河北113师的门口,却被哨兵拦住。即便老人解释自己是来探望儿子的,哨兵依旧没有放行。贺健理解哨兵的职责,但他内心急迫,因为时间不多,于是他提出要见部队师长。哨兵感受到这位老人的非凡气质,立刻意识到他不是普通人,迅速报告给师长。师长赶来迎接贺健,两人久别重逢,贺健并没有生气,而是称赞哨兵坚守职责。
他见到儿子后匆忙告别,继续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这一幕,体现了贺健低调、务实的个人风范,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忠诚。
2008年5月,贺健将军因病去世,享年98岁。尽管年事已高,身体衰弱,但在弥留之际,贺健依然喊出了那句让所有人动容的话:“敌人来了,你们快先走!”这句话,昭示着他心中永远铭刻的,是曾经为国家、为人民英勇作战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