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长要枪毙团长李保蔚?怎么可能!那可是他的亲表弟啊!”1940年某个日子,驻扎在鄂中某地的国民党128师,突然接到了师长王劲哉的命令。命令的内容是,要求师部的八大处长、驻师部的旅、团长以及1000多名官兵前往校场集合。
大家急匆匆赶到校场时,已经有部分人得知了集结的原因。原来,王劲哉师长要枪毙的,正是他的亲表弟,时任128师767团团长的李保蔚。这个消息让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因为李保蔚可不是依靠裙带关系当上团长的,他之所以能成为团长,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实力。
李保蔚,1905年生,陕西渭南人,成年后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曾与张灵甫、胡琏是同班同学。毕业后,李保蔚并没有追随张灵甫和胡琏投身蒋介石的阵营,而是选择回到陕西,照顾寡母,尽孝道。因此,李保蔚放弃了更加光明的前途。
回到陕西后,比他大8岁的表哥王劲哉,已经是杨虎城手下的一名营长。在王劲哉的引荐下,李保蔚加入了杨虎城部,开始担任排长。凭借黄埔的军事训练,李保蔚在军中表现不凡,逐渐成为王劲哉的得力助手。可以说,李保蔚十几年来一直是王劲哉最信赖的左膀右臂。
128师的大多数官兵对李保蔚也十分信任与敬佩,因为他在战场上展现出的勇气与智谋,让大家都非常信服。突然之间,王劲哉竟然决定枪毙李保蔚,这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可理解。
一方面,当时128师虽然兵力雄厚,但他们所处的地区正是日占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真将李保蔚处决,无疑是在自断一臂,损失极为惨重。另一方面,李保蔚虽然身上有一些军阀的坏毛病,例如喜欢去妓院、吸毒等,但也没有听说他犯下什么重大的错误,怎么会因为这个原因被判死刑呢?
不久后,王劲哉解释了原因:“他X的,迟了两分钟开炮!”原来,李保蔚因在战场上吸大烟,导致炮火延迟了两分钟。若真是因此而处决,虽然显得过于严厉,但毕竟是战争中的失误。不过,这样的决定是否真的合适呢?毕竟李保蔚是王劲哉的亲表弟,王师长是否真心愿意为了一时的失误就断送亲情呢?
王劲哉的决心令人震惊,他依旧坚决执行命令,非要枪毙李保蔚不可。眼看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128师的几位旅团长和1000多名官兵纷纷跪下求情,恳请王劲哉放过李保蔚。然而,王劲哉依旧没有动摇,最终,李保蔚在一声枪响中,生命永远定格,年仅35岁。
但究竟王劲哉真是因为李保蔚迟开炮的错误才下定决心杀死亲表弟吗?显然不是。其实,王劲哉之所以痛下决心,是为了表明他站在蒋介石一方,秉持着“惩治一批不利于抗日的人”的大义。杀李保蔚,对王劲哉来说,更多的是为了树立威信,捍卫自己在抗日中的立场。
实际上,王劲哉本身也并非是什么完美的人物,尤其在处事的风格上非常果断和严厉。王劲哉出生在陕西渭南的贫苦家庭,从小喜爱武艺,拜老猎户为师,精通各种武技。1917年,王劲哉从西安单级师范毕业后,进入陕军马青苑团,之后又考入陕西陆军讲武堂。在进入国民军第二军后,由于该军失败,王劲哉随杨虎城转战四方。
尽管王劲哉在1928年因纵容部下剿匪时哄抢邮局,且在山东强娶母女被撤职,但他凭借出色的军事能力和领导力,在1930年重返杨虎城麾下,继续参与战争。在与马青苑的战斗中,王劲哉表现突出,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带队攻城,最终以惊人的勇气获得了“王老虎”的称号。
王劲哉不仅军事能力超群,但其处事风格也常常令上下敬畏。在战争中,他不容忍任何违背自己意志的人,自己手下的将领若有异动,必定会严厉处置。
然而,在西安事变后,王劲哉与杨虎城因不同的抗日策略发生分歧,王劲哉毅然脱离了十七路军,带着一支2000人的队伍投身抗日。抗战爆发后,王劲哉率领部队,参与了多个战役,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甚至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可,赋予他“128”的番号。
但由于武汉会战后,损失惨重,王劲哉决定不再听从中央指挥,而是带领部队独立行动。凭借坚韧的战斗精神,他将部队发展到2万余人,控制了鄂中六个县,几乎占领了整个江汉平原。
然而,王劲哉的作风也让人畏惧,他的辖区内,百姓成了他的奴隶,所有不顺从的人都可能遭遇惨烈的惩罚。像他这样冷酷无情的人,在面对亲表弟李保蔚的死,也不会有太多的犹豫,反而会视其为立威的机会。
令人惊讶的是,在枪毙李保蔚后的第二天,王劲哉竟然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葬礼,并亲自为李保蔚扶棺,悲痛欲绝,演绎了一出民国版的“挥泪斩马谡”。
1943年2月,王劲哉部因叛徒反水被日军攻破,128师全军覆没。王劲哉被俘后,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依然坚决拒绝投降,宁死不屈,最终被关押至抗日胜利后才获释。
抗战胜利后,王劲哉曾多次为求生存投靠不同势力,最终,毛主席接纳了他,并给予他新的职位。尽管王劲哉曾为抗日立下赫赫战功,但最终,他也未能善终。1968年,王劲哉含恨而死,享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