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安徽桐城人,29岁便中了进士,33岁开始进入南书房。此后,他的仕途可谓一路飞黄腾达,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享年84岁,去世后被追封配享太庙。
在雍正年间,张廷玉曾担任军机处首席大臣,先后担任过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多个重要职务。
事实上,从康熙末年到雍正末年,清朝政治的动荡异常剧烈。九子夺嫡、雍正时期的官员清洗等一系列风波,导致许多官员遭到降职、抄家,甚至流放。然而,张廷玉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波及,还凭借自身卓越的能力一路升迁,实在令人惊叹。
如果要总结他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卓越的才能
张廷玉的父亲是康熙朝文学殿的大臣张英,家境显赫,书香门第的背景使他自幼便接触大量史书典籍,写作能力不言而喻。正因如此,张廷玉在首次参加科举时便中了进士,被分配到翰林院工作。
四年后,机缘巧合下,张廷玉进入了南书房,成为康熙的贴身秘书。康熙是如何发现张廷玉的呢?据说,某次,康熙召见他时,主要是想询问张英的健康状况。张廷玉不卑不亢、从容应答,让康熙非常惊讶。毕竟,面对天子能够保持如此冷静,又不显露谄媚之态,实属难得。接着,康熙还让张廷玉即兴作诗,结果张廷玉诗作也表现得相当出色。康熙深知人才难得,看到这样的才俊,自然不会错过,于是立即将其拉进了南书房。
南书房,作为皇帝办公的地方,尽管没有权力,但因接近皇帝,往往成为权力的核心。在这里,张廷玉的工作主要是抄写公文、润色圣旨,虽是看似琐碎的工作,但他始终追求完美。他从早上7点开始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甚至加班加点。在下班之后,张廷玉依然没有停歇,他每天都复习诗文、阅读奏章、背诵圣训,记忆力极为惊人,几乎每一位官员的资料都了如指掌,遇到需要时,从不查阅档案即可直接回答。
张廷玉的这种才华和勤奋,使得康熙对他欣赏不已,12年的努力让他从七品检讨晋升为二品礼部侍郎,整整升了十个级别。
雍正时期,张廷玉的能力更为显著,他不仅能一边听雍正讲话,一边起草圣旨,还能在短短时间内拟定出条理清晰、语言优美的文件。这种口述快速整理的能力,远超常人,雍正对他非常信任,常常赞扬他:“你一天所做的工作,等于别人十天的成果。”张廷玉也因此得到了更高的职务,先后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等职务,并在雍正七年,雍正设立军机处时,被任命为首席军机大臣。
二、毫无私心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权臣因私心作祟最终覆灭,而张廷玉恰恰以无私闻名。最著名的事例便是他为儿子张若霭的前途着想。张若霭在雍正十一年考中进士,名列一甲第三,即俗称的“探花”,这对于任何父亲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耀,然而张廷玉却未因此高兴,反而心生忧虑。他认为,官宦之子占了普通百姓的先机,这不符合公平,便主动请求雍正将儿子的名次降为二甲,避免给天下寒士造成误解。雍正深受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还发布谕旨,号召所有官员要像张廷玉一样,公私分明。张廷玉对待财物也极其正直,虽身居高位,却从不贪污,雍正因此屡次给予他丰厚的赏赐,他却从未有过私心。即便在退休后,乾隆帝指派人查抄他的家,除了皇帝赐给他的物品外,几乎没有任何值钱的财物,这无疑证明了他一生清廉。
三、超凡的谨慎
张廷玉深知,在皇帝身边为官,往往如履薄冰,因为皇帝对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排他性,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因此,他常年反思自己的行为,时刻提醒自己谨慎小心。张廷玉精通历史,他总结出,许多历史上失败的大臣都犯了三大错误:
一是仅考虑天下大公,而忽视了皇帝的个人意图;
二是性格刚直,直言不讳,伤害了帝王的面子;
三是权力过大,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因此,张廷玉始终谨守自己,不与外省官员通信,不留工作相关的书面材料,避免留下把柄。他从不居功,即便在实施“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制等重大改革时,始终将功劳归于雍正,不提自己的贡献。这种低调、谨慎的态度,得到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皇帝的高度赞赏。
总结:
张廷玉的一生是对做事之道的最佳诠释。他通过自己的过人才能、无私的品行和谨慎的工作态度,屡屡得到皇帝的重用和信任,成为清朝历史上少数几位得以长期安稳仕途的大臣之一。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也能得到启示:要想在任何领域立足,唯有坚持做一个有用的人、利他的人、谨慎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和复杂的环境中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