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年3月11日,汉灵帝在洛阳嘉德殿突然去世,年仅三十四岁,死状突如其来,震惊了整个宫廷。宫中随即陷入混乱,外戚与宦官们争夺权力。大将军何进,因心胸狭隘而缺乏远见,被权谋之士袁绍巧妙地利用,最终做出一个极具风险的决定:引入凉州军阀董卓协助平乱;同时,他还派遣王匡与鲍信前往泰山招募军队,并命桥瑁带兵屯守洛阳东成皋一带。而袁绍则策动了丁原率并州兵南下,放火焚烧洛阳城北的孟津码头,火光四射,照亮了整个洛阳。城内百姓和朝廷上下都为之震动。
在这一系列复杂的行动中,若论战斗力,董卓的凉州军和丁原的并州军并驾齐驱。但若论官职、军功、能力、野心以及应变速度,董卓无疑远超这些敌手。董卓,究竟是谁?
董卓,字仲颖,出生于甘肃临洮(今岷县),年轻时便是一名武艺高强的边塞游侠。史书称他骑射自如,左右开弓,臂力惊人。他与一般游侠不同,既结交西羌豪杰,又与胡商巨富有着深厚联系。董卓本质上是个有着羌族血统的汉人,几乎忽视了汉族的传统礼教,心狠手辣,做事手段残忍。早期,他从基层士兵做起,凭借在镇压羌乱中的功绩与袁隗的赏识,一步步获得晋升,最终成为独霸凉州的军事强人。他的军权越来越大,甚至两度拒绝了汉灵帝的旨意想要收回其兵权。可以看出,董卓早有不臣之心,只等着时机成熟。
袁绍对董卓心存自信,认为凭借袁家对其的提携,加上外戚宦官的敌对关系,自己一定能驾驭董卓,便开始加紧催促凉州军进入洛阳。然而,袁绍这一举动不仅是为了逼何进采取行动,更是意在将宦官一举除掉,为自己清除障碍。结果,宦官们果真在此时先发制人,做出了大胆的举动,发动了政变。
袁绍看似无所畏惧,但他低估了局势的复杂性和董卓的野心。何进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反而提拔了袁绍为司隶校尉,这一职务,赋予袁绍巨大的权力,让他可以直接掌控河南的七郡,并可以斩杀三公以下的所有官员。袁绍自信满满,开始采取激化措施,试图进一步将宦官势力一举铲除。
然而,随着宫中政变的爆发,宦官们伪造何太后的命令,开始对何进发动攻击,随后关闭宫门,劫持了太后和少帝刘辩。紧接着,袁绍被免职,而何进的部下吴匡和袁术开始了对宫廷的猛攻,火烧宫门,激烈战斗迅速展开。虽然最后宦官被剿灭,但此时洛阳城内已经成为一片血海,死者众多,甚至不乏一些误杀的无辜者。
而在此混乱的局面中,何进的弟弟何苗却被冤枉与宦官共谋,最终被清除。袁绍得以迅速崛起,成为洛阳城的掌权者,而何苗的死则为他提供了一个捷径,袁绍将自己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当董卓听到宫内的动荡时,赶忙率领亲兵三千,由洛阳城西迅速赶来。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赶到洛阳,打算借此机会展现自己的强大。这时,宦官们被河南尹王允的部队截住,眼看着局势彻底崩溃,他们无路可逃,只能投河自尽。就在此时,董卓的出现显得尤为及时,他立即通过亲兵封锁了洛阳城门,宣布自己为挽救大汉政权的功臣。
董卓的计划显然是在权力博弈中迅速占据主导地位。他的气焰日益高涨,开始表现出毫不掩饰的野心。他不仅要夺回自己应得的权力,还要将所有的政敌逐一击败,确保自己的地位不被动摇。
然而,董卓的策略逐渐变得过于急功近利。他对袁绍的轻视和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让他最终迈入了权力之巅。与此同时,面对严峻的局势,袁绍未能及时作出果断行动,导致了董卓一步步强势逆袭,最终成为洛阳的主宰。
董卓的每一步棋,充满了算计和权谋。他如同一名老练的棋手,巧妙地利用了每一个机会,最终将自己的命运与未来紧紧捆绑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