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结束时,北方的司马家族通过推翻了曹魏的统治,建立了晋朝,并相继消灭了蜀汉和东吴,最终统一了三国的局面。三国之间经过数十年的激烈斗争,最终由司马炎一人统一天下,实在让人感到出乎意料。然而,三国时期并非只有司马炎一人具有如此统一世界的能力。实际上,在那个时代,确实有一个人具备这样的潜力,但由于他英年早逝,未能施展自己的雄图大志。他就是死于早逝、因病而未能发挥全部力量的英雄——曹魏名将。
历史中的乱世,往往会涌现出更多的英雄人物,后人也常喜欢将这些英雄人物进行排名。谁是第一将军,谁有最强的武力值,一直是世人热议的话题。从秦朝之后,英雄人物的排名不绝于耳,首位的英雄莫过于项羽。尽管项羽最终未能实现统一世界的梦想,但他的英雄形象深深刻在了人们心中,世人对他始终怀有敬仰。三国时期同样不乏传奇谋士,诸葛亮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例子。他在小说中被描绘成了操控风云的神话人物,而司马懿则是命运的见证者。若说三国中的第一谋士是谁,或许并非如此传奇,甚至看似平凡的东吴大将——鲁肃,便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古人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讨论三国英雄时,武将的排名一直存在着不同版本。例如毛宗岗的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还有“吕布、马超、典韦”等版本,考虑到吕布与马超曾分别为地方诸侯,排名随之变化。但无论如何,吕布的排名几乎无人可动摇。他总是稳居第一,无人出其右。
如果要评选从古至今的名将,我们会发现这并非易事。或许只有在正德年间,明朝的刘伯温被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然而,刘伯温的成就和正德年间的背景,使这一评价显得并不全面,无法令人信服。
至于三国时期的谋士排名,也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一些人认为郭嘉、荀彧更具谋略,有些人则推崇诸葛亮、庞统,甚至认为年轻去世的江东周瑜才是第一谋士。无论如何,关于三国谋士的争议从未间断。仔细观察他们的成就,便可发现,他们的谋略水平实际上不分伯仲。
在官渡之战前后,郭嘉以他极高的智谋多次预言,准确地预测了袁绍的败局及江东孙策的死,这些预言帮助曹操理清战略,防止了曹军被其他诸侯联合袭击。诸葛亮凭借《隆中对》名垂千古,他的谋略使得刘备屡屡得以反败为胜。而周瑜则在赤壁之战中扭转乾坤,使曹操的南下野心破灭。
周瑜可谓三国之中直接参与塑造历史的关键人物之一。周瑜死后,鲁肃继任大都督,继而夺取了荆州。然而鲁肃英年早逝,他的墓地甚至由孙权亲自主持,足见鲁肃的影响力。在鲁肃死后,诸葛亮曾为他哀悼,并且极力推崇他。鲁肃得到了三国中无与伦比的待遇。建安二十二年,刘备成功夺取汉中,曹操则在此时遭遇反抗。正是由于鲁肃早已预测到这些变化,才使得东吴有了与曹操抗衡的机会。
然而天不遂人愿,曹魏内部爆发了瘟疫,导致大量百姓和士卒死伤。建安七子中的五人因疫病去世,曹魏的文化精英们无不为此哀悼。曹植便曾感叹:“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在这种局势下,鲁肃的预见力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他不仅预见到刘表必定会丧失荆州,曹操最终崛起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后续的战争态势。
实际上,鲁肃在当时提出的战略与方案,准确评估了天下大势,表现出超凡的战略眼光和智慧。若他未能去世,孙权必然会让他北伐,曹魏主力被牵制,鲁肃或许能够带领东吴获得更大的胜利。可惜命运弄人,鲁肃早逝,东吴的损失可谓巨大。太史慈对此深感痛惜,叹息道:“大丈夫生于乱世,应提三尺剑,立下不世之功,奈何死也!”
鲁肃的死,对于东吴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一笔损失。即使是周瑜,也未必能超越鲁肃的政治眼光和战略能力。在鲁肃去世后,孙权曾深切怀念他,并称其为:“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这句话不仅是对鲁肃智慧的肯定,也展现出他早在战局关键时刻便已洞察未来的非凡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