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丰十年七月底到八月初,英法联军击败了僧格林沁和圣保的部队,逼近了北京城。面对如此危急的局势,咸丰皇帝决定让恭亲王奕欣留守北京,与列强展开谈判,同时自己带领后宫和大臣仓促逃往热河。在途中,咸丰紧急发布了多道圣谕,要求各地督抚和将军调兵进京“勤王”,首道谕令便发给了曾国藩,要求他指挥湘军两三千人赶往京城。这一命令对于曾国藩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因为在他接到皇帝指示的前一天,太平军已攻占徽州府,兵锋正指向曾国藩驻地——祁门。
曾国藩危在旦夕,局势岌岌可危
1. 太平军西征南路,兵锋逼近祁门
在咸丰十年七月下旬至八月初,太平军西征南路的大军已经深入皖南,展开了全面的进攻。八月二十日,太平军攻下了宁国,杀死了当时负责军务的湖南提督周天受;而在八月二十五日,太平军摧毁了李元度所领的平江勇(曾国藩的直属部队),并成功攻占徽州,兵锋直指祁门,形势变得愈发危急。
2. 曾国藩期盼鲍超的援助
鲍超作为湘军中的猛将,一直以勇猛著称。自李续宾逝世后,湘军的指挥体系内部多有畏惧之情,能与陈玉成抗衡的将领屈指可数。此时,曾国藩的唯一希望便是鲍超。然而,鲍超虽然勇猛,却缺乏独立指挥大军的能力,因此曾国藩深知,如果让鲍超带兵北上,他可能无法承受如此重任。而且,另外一名湘军将领多隆阿此时正驻守挂车河,阻止太平军援助安庆,无法调动。
3. 曾国藩对圣保的不信任
尽管圣保被命令调兵勤王,曾国藩却始终保持戒心。他认为圣保不仅能力有限,而且在李续宾部的全军覆没中,圣保充当了令人失望的角色,曾经导致了大军的失败。因此,曾国藩不愿再让鲍超陷入同样的困境,他并不看好圣保的调兵命令。
4. 拒绝执行命令,面临更大压力
如果曾国藩不响应勤王号召,拒绝出兵,他将面临极为严重的后果。首先,曾国藩一贯强调“忠君”思想,士兵们也以忠诚为荣。如果他置皇帝生死于不顾,势必会丧失士兵的支持,甚至引发舆论对他“不忠”的指责。其次,若曾国藩继续内战而忽视外敌,民众可能会视他为“卖国贼”,从而失去民心。更糟糕的是,若皇帝因他不出兵而不满,曾国藩的未来也将受到影响。
曾国藩的高招
在面临如此重压下,曾国藩终于于九月六日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他向咸丰皇帝上奏,建议由他或胡林翼亲自率军北上,护卫京城,并表明若接到明谕,立即出兵。曾国藩解释称,鲍超虽然英勇,但一人难以承担如此重任,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将领亲自指挥才行。他提议,如果让自己去,便带上左宗棠;若让胡林翼去,则带上鲍超,这样才能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然而,细心分析不难发现,曾国藩的提案并非单纯的忠心表现。首先,他暗示了如果由他亲自北上,行动的时机可能已经错过。事实上,祁门到热河的路程至少需要半个月,往返则需要一个月时间,等他率军抵达,局势可能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在十月四日,曾国藩接到新的命令,得知“和议”已达成,鲍超、他本人以及胡林翼都不再需要北上,继续专心剿灭太平军。曾国藩也继续担任两江总督,并最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
曾国藩的隐秘算盘
1. 表面忠诚,实则暗中策划
曾国藩表面上提出忠诚的方案,表示若派他或胡林翼北上,将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然而,这一建议的背后,实际上是在悄然否定皇帝的决定,并提供了两个更具可行性的选择,迫使皇帝作出选择。这一策略看似忠诚,实则是在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筹码。
2. 握住朝中大臣的心态
曾国藩不仅迎合了部分重臣的心意,尤其是恭亲王奕的想法。基于他们与洋人的交往经验,很多重臣认为,只要签署和约,洋人并不会彻底颠覆大清王朝的统治。这样一来,曾国藩在朝中地位稳固,而与洋人签约也不再显得那么急迫。
3. 为未来的行动奠定基础
曾国藩清楚战斗形势的危急,因此他并未放弃准备一旦接到出征命令的可能性。他为北援做了详细的预案,一旦行动,便准备调配兵力,给自己留足余地。同时,曾国藩也清楚太平军的威胁远未消除,若当时接到北上命令,他依然会面临巨大的压力。
随着太平军攻至祁门80里之外,曾国藩面临的困境愈加严重,局势极为紧张,曾国藩甚至开始准备自己的遗书,准备应对可能的生死抉择。然而,最终他并未出征,而是继续领导湘军,最终成功维护了自己的地位。